网络热闻

该不该戴口罩? 新冠肺炎牵出东西文化大不同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全球已经累计超过9万7953总确诊病例,累计死亡人数高达3354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大约有13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停课措施。在美国加州出现了首宗死亡病例,让死亡人数增加至11人;在香港也出现了全球第一个宠物狗受到感染的案例,而在病毒发源地武汉,也出现了一名患者在检测健康出院后发病死亡的个案。

武汉肺炎持续攻击全球各地的人们,传播速度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世卫组织在3月4日当天警告民众,如果持续不理智消费,抢购与囤积的话,肯定会导致口罩严重短缺,甚至还会引发与盗窃、抢劫相关的犯罪。世卫组织主席谭德塞还提醒大众,若前线的医疗人员没有充足的设备,那么就没有人能够阻止病毒的传播。

反其道而行的意大利    西方世界不鼓励戴口罩?

口罩如今等同救命符般,人人都想抢到防身。在疫情日益严重的韩国,人民因不满政府在防疫工作上的疏忽以及没有对中国制定限制口罩出口,导致国内口罩供应短缺而发起联署签名,要求总统文在寅下台。目前已经有大约100万韩国请愿者签署,远远超过了比起要求的20万个签名。

然而在意大利,民间对于戴口罩这件事情还是非常陌生,许多在地生活的华人都因为戴口罩而遭当地人投来的异样目光,或者避而远之,更甚至可能是受到指责。纽约时报就采访了在意大利念书的香港女生,她表示她刚下飞机就因为她的亚洲脸孔与戴着的口罩而被歧视。对意大利人来说,会戴口罩的只有病患和医护人员,一般身体健康的人不会戴口罩。不止是民间,连意大利的卫生部长罗伯托斯佩兰萨也表示不提倡全民戴口罩。在意大利的议会内,一名议员因戴着口罩进入议会,而被嘲笑。他于是在发言时感到情绪激动,大声说自己曾经去过三个疫区,戴口罩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还讽刺在场的人们如果真的那么聪明的话,早就带上口罩了。说完,还怒摔话筒。

这名议员之所以会如此激动也不难理解,意大利截至目前已经累积了3858总确诊案例,死亡人数达到148人,成为欧洲地区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为了应对疫情,意大利教育部长还宣布全国包括大学在内所有学校停课,至少要到3月15日才能复课。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瑞士,根据瑞士的报道称,人民党(SVP)的一员玛格达莱纳,在2日当天出席里瑞士联邦议会的春季例行会议,根据报道称,玛格达莱纳是全场唯一戴口罩的人,她因此而被赶出了议会,这点让她相当不解,为什么会有人阻止她保护自己。她还因此而被要求去做武汉肺炎病毒检测。

玛格达莱纳碰上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两极反应,有人认为她戴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她只是在作秀,生病了就留在家里自我隔离。

中外两方文化认知大不同    美国:得重病才戴口罩

在疫情刚爆发开始时,美国不少卫生专家都强调说,戴口罩并不是最有效防止感染的方法,反而勤洗手才是更好的防疫办法。有居美的华人表示,美国人从小就有“感冒时要用肥皂洗手”的习惯,除非是得了重病,才有必要戴口罩。

英国政府所采取的抗疫措施也和中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BBC的说法,在英国很多人选择不戴口罩并不是因为政府不重视防疫,而是他们更重视在个人卫生和宣传洗手的功用上。在2月份的最后一周,英国政府释出防疫的建议,其中并不建议公司员工戴口罩,只建议有症状的人佩戴防止传染。

在疫情刚爆发开始时,美国不少卫生专家都强调说,戴口罩并不是最有效防止感染的方法,反而勤洗手才是更好的防疫办法。(图片来源:Pixabay)

这口罩戴与不戴形成了两极的讨论,有报道分析认为,东方人认为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西方人则觉得戴口罩是为了要保护他人。西方人的想法是,如果自己生病了,那就要戴口罩防止传染给别人,一旦有人疑似自己是病例,就會立刻就醫。他们普遍上认为,只要病毒的传染途径是清晰的话,那么保证大环境安全,就没有戴口罩的必要了。

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欧洲地区认为,普通大众无需佩戴口罩,因为这会对制造业形成相当严峻的负担。他们希望能把口罩存量先保留给前线的医护人员。

马来西亚政府准备停止出口口罩

各国各地的文化习俗形塑了口罩戴与不戴的讨论,而在马来西亚,因为出现了超级感染者而导致确诊病例激增,累计到了55宗确诊病例。为此,今天贸消部已经表示政府已经同意停止出口口罩,一旦筹备工作准备完毕,就可以执行。

马来西亚一个月可以生产大约500万片口罩,但目前的市场需求量却高达一个月1500万的口罩。贸消部表示他们会时刻监督增产的进度,并且还会交代口罩批发商,会预先将口罩分配到额外需要口罩的地区,像是在柔佛关卡,这些经常有马新两国人民进出的地方。

版权声明  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1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彭美君

自由撰稿人,信仰文字与音乐的力量,想探听并书写有温度的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