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大专辩论赛爆粗事件延烧 网络成辩论新战场

近日,“粗口”一词绝对是马来西亚社交媒体上的关键字,事因两名大专生先后在第18届全国大专辩论会举办的辩论表演赛上“爆粗”,引发讨论;赛后,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直接在脸书发文批评该名用了粗口却荣获最佳辩手的女辩手,指责她用词不当,让这起事件持续发酵,从线下变成线上的网民辩论……

粗口事件缘起

7月23日,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旗下的全国大专辩论会在马六甲举办题为“来届大选,华社应该集中选票还是分散选票”的辩论表演赛。其中,反方辩手林凯旋(以下简称为林)在演示“倘若选择正方立场,会形成道德绑架”的情景时,与队友(以下简称为陈)进行了以下对话:

林:“俊杰,你今天是投给希盟,还是投给国阵?”
陈:“国阵。”
林:(面向观众)“不好意思,这只是示范,”(转为面向陈)“diao你,为什么不投给希盟?”

之后,正方辩手许嘉妤在自由辩环节时回应对方时,亦使用了“diao”一词:

陈:“朝野不公拨款,到它(希盟)的时代还延续。国盟政府反而做到朝野公平拨款,国阵在Johor(柔佛)做到了。”
许:“22个月做不好,你骂他,你diao他,那个做60年的你又要给他?”

当时,这场辩论赛并没有因两名辩手说了“diao”字而暂停,但赛会落幕后,从“diao”字引发的风波,开始了。

▲视频为全国大专辩论会《花城舌战》直播视频的节录。

引爆点一:波中校长发文向家长致歉

7月25日,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在脸书发文称,他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以致于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无法在第一时间判别对错而道歉,因学生告诉他“这位女辩论员真的很棒,口才非常好,气场征服了她们”,并且不介意自己在辩论赛时也使用粗口。

张永庆贴文。(图片截自张永庆脸书)

张永庆在贴文中提及,为了此事,他特别在周会上以“你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为题,向学生再三强调了“讲粗口会令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文化素质”一事;事后,也有学生写了感想给他,说今后会自我定位,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不说脏话,让他很是欣慰,并希望该名学生“遵守承诺”。

与此同时,张永庆也在贴文中附上了一篇由黄家贤撰写的“读者来函”文章,供脸书上的网民参考。

由黄家贤撰写的《花城舌战》观后感。(图片取自张永庆脸书)

该篇读者来函指出,辩论员不应在场上使用不雅词汇,称辩手在场上使用“diao”字已严重犯规,并反问:“辩手已严重犯规,却被选为最佳辩手,荒谬吗?”

引爆点二:当事人出面回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点名抨击的当事人——许嘉妤,竟亲自到张永庆的脸书贴文下回应,进一步引发网友热议。

许嘉妤对张永庆贴文的回应。(图片截自脸书)

许嘉妤先是指出,自己并非第一个在场上提出“屌”字的辩手,令她不解的是,为何在两人皆使用“屌”字的情况下,张永庆和黄家贤的文章却只着重在“女辩手爆粗”,只字不提第一个使用“屌”字的男辩手?

她坦言,身为表达者的辩手的确可以更好、更完美,可她在意的是:大家将攻势集中在“女的”“唯一的女的”“唯一拿最佳的女的”,罔顾男辩手也犯下了大家认知中的错误。

许嘉妤认为,大众可以检讨辩手,但应该“不论男女,不论正反,不论辩手有没有得奖”,而不是一味指责女生,助长厌女风气。

对于许嘉妤的评论,张永庆仅以“请辩论员自重”作为回复。

芙蓉中华中学校长:人谁无错

由于雪球越滚越大,因此张永庆接受《中国报》采访时,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针对此事的观点。

他声明,自己并没有否定对方的辩论养成过程和表现,他不过是希望让学生们学会科学的思辨,即“是不是可以不需要讲粗口,就能赢得辩论赛和最佳辩论员”。

至于比赛举办场地——芙蓉中华中学的校长蔡亲炀,亦接受了《星洲日报》访问,他表示,当天自己并没有到比赛现场,是通过线上直播观看这场辩论赛的,但他认为辩论员发挥出色,一时爆粗的瑕疵不应该被扩大讨论,从而模糊辩论会的意义。

“人谁无错,我们要宽容看待事件,不要把小焦点再放大了。”

然而,他也强调,校园不鼓励粗口文化,校方会借由此事灌输学生——“在什么场合就该说什么话”的观念,并指芙蓉中华中学杜绝学生在校园里说粗口。

爆粗是因道德没落或时代更迭?网民各持己见

粗口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不少网民都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此简单将网民的意见进行分类:

一、说粗口是没有教养的体现

部分网民和学生家长支持张永庆的立场。(图片截自脸书)

一些网民表示,用粗口表达的人,多为没有受过教育之人,并认为这些群体的词汇极度匮乏;有的网友则认为,辩论场应为神圣的场所,因此不可在场上使用粗口,或让使用粗口成为辩论场上的风气。

此外,也有人认为,即使外表光鲜亮丽,可一旦出口成脏,就表示说话者缺乏文化内涵,也不尊重他人。

有人更提出,希望下一届辩论会可以将“爆粗口”列为是否淘汰该辩手的标准。(图片截自脸书)

二、粗口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部分网民认为说粗口与修养无关。(图片截自脸书)

另一部分的网民则认为,现代年轻人的想法已经变了,与过去从小就被教育“万不可将粗口说出口”不同,年轻一代的群体会觉得,用词者的意图更为重要。说粗口的人未必没有教养,也许只是将某些词汇当做语助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许多上一代看不惯的事情也许会逐渐趋向正常。

也有人提及,许多年前,曾看过一个台湾银行广告称自己是“最diao的银行”;他认为,教育者有需要坚持的立场,但“diao”字代表的是年轻人的潮流,并不代表说话者的文化修养。

也有网民表示,粗口、色情片以及武侠小说都是学校“不允许的东西”,“如果当年那些没收金庸小说的老师,知道今天这些小说都变成了经典,知道那些在班上偷看小说的人都变成了文坛和教育前辈,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死呢?”

该网民也写道,学生和观众投票给女辩手是个人选择,并不表示他们崇拜粗口,把一个人当做偶像,并不表示自己崇拜他的所有缺点。

网民指出,崇拜或喜欢一个人并不表示支持他的缺点,会说粗口的人也并非十恶不赦。(图片截自脸书)

还有网民为辩手打抱不平称,辩手只是在比赛的某个节骨眼上用了脏话来表达,这仅仅占了整场比赛中不到百分之一的时间,但大众却执着地揪着不放,忽略了辩手在这场比赛其余时间里的表现。如果只用“粗口”二字来概括这场辩论赛,对辩手而言十分不公。

三、针对厌女情结的讨论

对许嘉妤提出的“为何只检讨女生”一事,张永庆并无正面回复,在他人提起时,张永庆则表示,自己并非回避许嘉妤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对此,部分网民支持张永庆的做法,并且认为许嘉妤不应为这起事件套上性别议题;有者认为,张永庆以女辩手为例,是因她夺得最佳辩手,若换做爆粗的男辩手夺得最佳辩手,该男辩手亦会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亦有人支持许嘉妤提出的疑问。毕竟大部分网友在没有观看该比赛,只看到张永庆贴文的前提下,难免会误以为场上仅有许嘉妤说了脏话。再者,如果大家的看法为“不该在辩论场上说脏话”,那为何众人只集中鞭挞该名女辩手,却丝毫没有提及先在场上使用“diao”字的男辩手呢?

先以演示为由,在该辩论赛上提起“屌”字的林凯旋,事后亦在脸书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立场。(图片截自林凯旋脸书)

保守派和年轻派的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亦有网民将此次的粗口事件称为“保守派和年轻派之间的碰撞”。

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接触的文化教育不同,因此两代人对粗口的概念似乎也有所不同——上一代人将粗口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这一代人却多数认为说粗口“无伤大雅”。于是在看待此次事件时,明显可见一代人感叹社会道德沦丧、文化崩坏,一代人却吐槽社会食古不化、拘泥迂腐。

又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反对粗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7月20日,巫统巴西沙叻国会议员拿督斯里达祖丁在国会爆粗,同样引起社会热议,不同的是,批评声浪连绵不绝。为何同样是爆粗事件,却无人为达祖丁辩护?我们不妨从说话者的意图切入。

辩论赛中的男辩手在辩论赛中“爆粗”前,就已声明自己只是为了演示愤怒;女辩手在使用该词时,则是顺着对方,用“屌”代替“骂”一词。也许有的人觉得不适合,可这两人并无恶意,尤其两人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已经道歉。

在达祖丁的爆粗事件中,他先是炮轰行动党女性议员“不检点、嘴巴脏”,而后又脱口而出羞辱女性的粗话(pukimak),他并非毫无恶意地说出这句话,反倒是在辱骂他人后再添一“嘴”,因此迎来各方讨伐。

社运分子法米惹扎上传了自己的创作,揶揄在国会上爆粗的达祖丁。(图片来源:法米惹扎脸书)

所以,听到别人说粗口时感到不适,究竟是因为说话者的意图让人感到不适,还是粗口本身就让人感到不适?

在网络上搜索“粗口”一词,得到的多是贬义的解释,因此可以理解大众对粗口为何如此反感。可,粗口真的能与身份地位挂钩,或是与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挂钩吗?说粗口的人一定是粗俗的吗?不说粗口的人一定是文雅的吗?谁能斩钉截铁地说这是社会的真理?

根据张永庆的贴文,有学生欣赏该名辩手的口才和气场,那为何大家会认为,当学生将她视为偶像后,学习的不是她的口才和气场,而是她爆粗的那一瞬间?又为何会认为,许嘉妤是靠着爆粗得奖,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气场得奖呢?

没有人在推广粗口文化,就如该场赛事的点评嘉宾洪伟翔和黄聪涵所言,要去聆听辩手的内容,不要因为一个失误,否定辩手的努力及表现。相信若是认真看完整场比赛,学生和观众在这近两个小时的比赛中,收获的绝不会只有那个“屌”字。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乃编辑综合译写之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ar15discounts.com)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2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魏雁颖

《访问》实习生,愿望是世界和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