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中国将取消入境隔离 不再称新冠为“肺炎”

尽管当地疫情攀高峰,中国政府12月26日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将取消入境人员的核酸检测及集中隔离,对国内新冠感染者也不再进行隔离,并将替“新冠肺炎”更名,降低管制层级。

中国政府周一(12月26日)晚间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将取消入境人员的全员核酸检测及集中隔离措施,并将传染病管制层级由“乙类甲管”下调为“乙类乙管”,因此国内新冠感染者也将无须进行隔离。

不过入境人士在搭乘飞机前的48小时,仍需进行核酸检测,阴性者才可入境,机上乘客也将被要求全程戴上口罩。

这份最新声明,由中国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声明写道,中国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新型变异株的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针对中国境内疫情,文中还指:“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并称目前中国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也已高达90%。

综合上述疫情情势,中国国务院认为,国内已具备将新冠病毒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

中国各地疫情爆发,12月25日江苏一名医务人员在由巴士改装的移动发烧诊所前,向居民提供照护指导。

自2020年1月以来,中国已将新冠疫情改列为“乙类传染病”,但管制方法,仍是依据涵盖鼠疫和霍乱等疾病的“甲类预防、管控措施”进行管理,赋予地方权力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必要时也可封锁区域。

如今下调成“乙类管制”,这意味着中国官方将不再对新冠感染者实行隔离措施,改采“分级分类收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核酸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

中国国家卫健委26日也发布公告表示,未来“新冠肺炎”将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官方原因是,目前最流行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的临床特征,遂决定更名。

迈向边境重启

目前中国现行的入境防疫措施,要求旅客必须在酒店隔离5天,再居家隔离3天。这些限制措施使大多数中国人无法出国旅行,并减少面对面的外交互动,也使赴中国工作和留学的外籍人数骤减。

中国国务院官方声明强调,入境限制放宽之后,“将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使签证的取得更加便利。同时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并表示将在未来“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此举标志着中国将放宽实行近3年的严格边境封锁,逐步转向“与病毒共存”。

弃清零后首谈疫情 习近平: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2月26日(周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放弃“清零”后首度公开针对疫情发言,称中国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在“新十条”颁布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首次谈及了中国疫情现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当前“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中国骤然放弃“清零”政策后,习近平首度公开针对疫情发言。

中国自1950年代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项群众性卫生运动目标为讲究卫生,预防、减少甚至消灭疾病,保护并提升民众健康水准等。

中国官媒新华社新闻稿写道,在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过去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为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人民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

此外,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作出批示。李克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70年来卓有成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机制和工作方式,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李克强表示,“当前新冠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在有序推进落实,要发挥优势,调动各方面科学防控积极性”,并呼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障群众就医和防疫用品需求。

中国坚持长达3年的“动态清零”政策,是由习近平“亲自部署、亲自指挥”。12月初,在中国海内外爆发“白纸运动”之后,中国官方几乎一夜之间转向,实质上放弃了“清零”政策,并出台“新十条”放松严格的防控措施。

习近平在放弃“清零”后首度谈及疫情不久,同日稍晚,中国官方随即宣布自1月8日起,取消入境人员隔离及核酸检测,并将“新冠肺炎”改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原先的“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该举措被视为中国朝向重开边境、进一步“与病毒共存”的重要标志。

中国虽然解封了,但不用扫码后,街上行人反而比解封前更少,刚刚开始的线下课又搬回到线上。

疫情不透明再受质疑

中国正面临多数国家已走过的大范围疫情爆发,但由于官方数据不透明、确诊死亡定义不包含基础病症,中国实际疫情情况成为难以精准掌握的“黑洞”。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2月仅记录了6例新冠死亡病例,使该国的官方死亡人数达到5241人。 这些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争议。近期,中国多地殡葬馆与火葬场皆传出应接不暇的消息。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本月呼吁,中国应公布可靠数据,以便掌握疫情变化。

中国外交部26日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国家卫健委已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感染和死亡病例数字,中方将如何遵守在疫情上保持透明的承诺?发言人毛宁回应,国家卫健委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后,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信息,“中国疾控中心的网站发布了有关说明,你可以查阅。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主管部门了解。”

英国健康数据公司Airfinity估计,中国每天有超过1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近5000人死亡。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则预测,到2023年底,中国可能将有100万人染疫死亡。

中国官方正试图推进老年人接种心中疫苗。中国国家卫健委23日表示,全国每天接种疫苗的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50万,但这与2021年初每日注射的数千万剂次相比,仅是一小部分而已。考虑到中国国产新冠疫苗的潜在副作用等原因,部分老年人仍然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

版权声明  本文乃德国之声特别授权刊登之内容,未经许可请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