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我的一生是一朵白云,加一钵粗饭——专访画家黎农生

今年79岁的黎农生生于1944年,毕业于马来西亚吉隆玻美术学院(KLCA),是前新闻从业员及美术学院讲师。打从1998年全职作画后,他便致力于油画、水墨画、版画及速写。在全职画家的路上,他一走就是26年。若把退休前一边工作一边创作的日子也算上,四分之三的人生,都和艺术在一起。将于今年7月8日至16日举行的画展,正好可以让喜爱艺术的朋友一睹他老人家如何用一天时间在一页画纸上画下的一生。

一生的时光

生活,是一鉢粗饭。

“我的一生是一朵白云,加一鉢粗饭。”这是黎农生其中一幅自画像上的一段话。艺术,是他和人生之间最真实的等号,黎农生=生活=白云=粗饭=艺术。这是一段自然而然的相遇,自然而然的叠加。

踏进黎农生的创作空间,吉隆坡早年发展如今已是热门社区,一座不起眼的单层平房边角间。从门口一直到最里边的狭长深处皆是画。一摞摞、一叠叠,按尺寸分类的画作,站满了墻脚就顺势往上叠。

另一边墻的窗下,一溜过去是七十年代的茶几和数张木扶手沙发。三人座的沙发上堆了十来卷裱好,但还没上轴的水墨长卷。当中有个及腰书桌,上头的枯山水沙石造景把它压得隐去了身份。还没算上藏起来或在天井处挑高架子上,目光所及的六七十张画,整整齐齐的都是黎老的创作和生活。

画家黎农生的居所,还没算上藏起来或天井处挑高架子上,目光所及之处有六七十张画,整整齐齐的都是黎老的创作和生活。(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独居的画家黎农生,日常饮食由同住一条街弟弟和家人照顾打点。(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傢俱,从来不是这个空间的主角;一般人对家的概念,在这里是不适用的。独居的黎老,日常饮食由同住一条街弟弟和家人照顾打点,这个家不开伙:所谓厨房,电器唯独一只煮水壸;还有一个从乡下童年记忆里出走的碗橱,零星的碗盘餐具,让人错以为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却在这个空间里,无尽地探索著人间和宇宙的情感,并试图通过线条与色彩将他们表达出来。

一天的时光

生活,是一天的时光。

古有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黎老以创作为妻,以石头为子,画作则是他的证词。

不画画的时候,黎老的重心就是整理花园中数十株大大小小的石头和盆栽。石头,是拥有独一无二的形状线条、纹理色彩、质地触感的自然生成。黎老在石头身上找到另一种点线面的乐趣,将它与盆栽相结合,也是他与时间、空间一起缓慢进行的艺术对话。

石头于他,有须弥芥子的体悟。2001始,他有意结合素描与水墨创作,之后再将石头的形象肌理以重墨移植到水墨,甚至是油画中。无论是早期版画,到后来的水墨或油彩,身为前媒体人的黎老,创作题材离不开当前时事或人或物,他对生活的反思,一直都是以人为中心。青年时出来谋生后,才正式学画,工余勤于写生不辍,练就了扎实的素描功力。

作画中的黎农生。(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不画画的时候,画家黎农生的重心就是整理花园中数十株大大小小的石头和盆栽。(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手心一线,素描除了是临摹的再现,是被动或外相的纪录,但它同时也是直接与真实的,出于自心自然的反映。尤其是排除了色彩的速写,仅以线条表现出创作者最原始的冲动,有一气呵成的质朴。一般的创作者,都会以速写创作起草,但在黎老心中,速写并非油画或水墨画的前身,而是最原初直心的创作,它独立存在,地位不亚于水墨或色彩创作。

速写单线直观的力度,亦抽象亦写实的结构,往往有更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我画的东西有时会超出头脑可以想的。有时随手画出来,当时不满意,但回过头去看,却又是极好的。"黎农生对一生对艺术忠诚,“的确,有时会有颇以为沾沾自喜的得意构思,是有意为之,最后出来的成品却不如当中的意想。"

黎农生在全职画家的路上,一走就是26年。若把退休前一边工作一边创作的日子也算上,四分之三的人生,都和艺术在一起。(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黎农生的速写,排除了色彩,仅以线条表现出创作者最原始的冲动,有一气呵成的质朴。(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黎老也习书法,文字创作也是画的一部份。“语言是个框架,既然有框架,当然就会有局限,这是自然的,无所谓好坏。"语言书写在他也是一种形色之间的有意为之,“在艺术面前,我一生谦虚。但对画,我是狂妄的,我从不去求人买画。"别的艺术家用创作养活自己,但他却是以一生之力去养活自己的创作,悠然自得。

书法,也是黎农生画的一部份。(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黎农生说,他画的东西,有时会超出头脑可以想的。(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一页的时光

我,就是一朵白云。

Papanhaus成立一周年的开场庆祝活动,就从黎农生过去的速写手稿中,挑选其中30本速写簿,以及多幅最新的油彩及水墨创作。距离1999年第一次举行个人速写展已有24年,间中还有许多国内外个人展。

“我的点线,非中非西,无门无派。随著时空,随著自己,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黎农生在全职画家的路上,一走就是26年。若把退休前一边工作一边创作的日子也算上,四分之三的人生,都和艺术在一起。黎老重视自己的速写,速写簿是他简朴自律的创作日志,多年前无意地买下一批统一的速写本子,速写纪录积累超过百余本。

黎农生与画展策展人合影。左起为画家邱文皇、林伟彬、黎农生、曾德嘉。(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明年80岁的黎农生对未来的规划不以天计,时间无始终、空间无限阔,短暂的生命唯有创作是时间流逝的计数。(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策展人探访黎老时,其中一个话题,就是他手上空白的速写本子只余不到六十本,他还想再订购一百本。明年八十岁的他对未来的规划不以天计,时间无始终、空间无限阔,短暂的生命,唯有创作是时间流逝的时计。

时间与空间,是他创作的座轴,多年来的作品主题,从个人情感的抒臆,到对人类集体命运的反思,当中不乏通过死亡的题材来探索人性的自觉反思、控诉与叩问。结合文字的创作,看久了也像是人类集体的墓志铭。

画家黎农生的调色盘。(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画家黎农生的画笔。(摄影:曾德嘉、林伟彬)

黎农生脸上少见风霜的痕迹,日常总是赤著膊,趿著一双某酒店的即弃式棉毡拖鞋。(曰即弃,也看得出是穿了许久许久,脚跟薄底早就被踩扁成一片绒纸。)

为了这次的画展,他在策展人的鼓动下挑战大尺寸的画作。一幅长13尺高6尺的连框画布,将本来就不寛的过道占去了一半,油彩染红了旧式的磨石仔砖,如血洒。他手里拿著旧瓷碗作画,里头就是油彩,是喂食生命的养份,也是对生命反刍的食浆。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这是宋代隐士靖和先生的猫诗,家徒无物连老鼠都不来,他幽默地安慰猫儿,你就千万不要觉得白吃白喝没有贡献而觉得惭愧。套句时兴的话,与靖和先生一样母胎单身至今的黎老,简朴的屋内没有冷气没有电脑连冰箱都没有,“我要连续累积三个月的帐单才能缴一次电费,因为国能柜台现金交付金额最低RM15。"要在现实中寻找另一朵如此淡然的白云,恐怕比寻找画作的知音更难。

他对艺术的态度不只忠实,也由始至终的忠诚。他也将自己当成是一件作品,简单鲁纯,平凡如一鉢粗饭,又如一朵俯瞰人间的自在白云,不求起眼但保持简单的信念,完成平实的一生。

【黎农生手稿水墨油画创作赏析】
日期:2023年7月8日至7月16日
地点:八板屋Papanhause@17, Sek 14 PJ
时间:上午11时至下午6时
联络:+6019-2244776(曾德嘉)

【《一生/一天/一页》与创作人黎农生对话】
日期:11am,2023年7月15日
地点:八板屋Papanhause@17, Sek 14 PJ
时间:上午11时
联络:+6019-2244776(曾德嘉)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2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红莲

曾以为文字是认识世界的媒介,孰不知那是探照自己的烛火。喜欢旧时旧事旧物,召唤出不一样新的活着的气息。曾任广告文案/翻译/采访/编辑工作,深爱文字却写得不多。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