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他剪的不是电影,他剪的是人生——电影的造王者廖庆松(上)

台湾资深剪辑师廖庆松45年以来,已入围金马奖14次,在刚落幕的第60届金马奖上,他凭借《石门》第12次入围最佳剪辑,终于首次获奖,与导演大冢龙治一起获得了最佳剪辑奖。当廖庆松的名字被宣布时,全场嘉宾都起立鼓掌欢呼,期待着历史性的时刻,聆听廖庆松第一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奖的感言。他的得奖金句是:“导演(侯孝贤),我终于拿到奖了,我每一格都没有放弃过。”《访问》特约记者黄妙仪不久前与这位大师级剪辑师近距离做了一场深入的访问。

从侯孝贤电影,剪到与徐若瑄共同担任监制的《孤味》,这位公认的最佳剪辑师——廖庆松,剪过逾百部电影,口碑良好、获奖无数。

这些年来他为电影人剪辑了无数的人生,每一格都没有放弃过。

得奖之后,廖庆松的剪辑搭档大冢龙治(Ryuji Otsuka)感慨万千,眼眶泛泪地感谢了廖庆松和整个剧组。他说:“跟廖桑一起剪辑,我看他不是剪辑那个故事,好像他是剪辑一个人生。”

导演有才气才能剪出一部好片

廖庆松就像是个造王者,成就了无数的经典,但他始终谦虚地认为,这些导演本来就有才气,相对而言,自己只是一个比较认真对待他们的作品的人。

“我对作品的态度很严肃,虽然会很轻松地说笑话,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投入多了少的专注和努力。” 廖庆松接受《访问》专访时这么说。

廖庆松(右)接受本文记者黄妙仪(左)专访时摄。

他从菲林时代,剪到数位时代,通过剪辑释放出电影的灵魂。

“最重要的就是任何缺点在剪接时都要被修正,而且至少让这个片子看上去是没有太多缺点。最好当然是完美的,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因素没有办法那样,至少没有问题存在。”

廖庆松投入剪辑工作时还是“小廖”,在冲印室冲洗底片。他形容那是手工时代,往往得动手抠胶片,长骨刺,就是那个年代的职业伤害。

当他第一次通过电脑剪辑,同时完成两部作品的修剪后,第一反应是心情澎湃地拎起手机,给搭档侯孝贤拨电。

“导演,我找到我们的倚天剑屠龙刀了。”

廖桑笑问记者:“很夸张是吗?”

他说,以前一部片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慢慢改剪,可是他用电脑剪接的初体验,两个礼拜就把片子剪好了,更重要的是这两部片子,一部在柏林影展,得了评审团大奖;另一部则获得最佳新人和导演奖。

在电影圈的高光时刻或重要时刻,廖庆松总在第一时间想到侯孝贤,如他在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时说的:“我们两个相处的时间,比我跟老婆相处的时间更久。”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2001年的剧情片,由廖庆松剪辑,崔林、高圆圆与李滨等人主演。(图片来源:葡萄牙资讯台)

让廖桑步入数位剪辑时代的两部电影,分别是《17岁的单车》《爱你爱我》,焦雄屏原先请廖庆松给意见,但他的回应是:“给了意见也很难做到。”因为剪接中的太长和太短之间,有着几万格的差距,很难具体到位。于是焦雄屏请他修片,每部片子,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完成任务,而且是从头到尾的修剪。

在那个从前慢的年代,像廖庆松这样的剪辑师累积出丰厚的底蕴,步入电脑时代,自然如虎添翼。例如:加快两倍速,在拷贝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通过电脑剪接,就变得轻而易举。

他还记得,有部片子的死穴是个太慢的长镜头,于是加快功能发挥了作用。

廖庆松与侯孝贤合作了49个年头,他与侯导的合作是开放式的,因此可以服务不同的导演,他与侯孝贤在纪录片《陆军小型康乐》开始合作,就一直走到现在。

这一对最佳搭档,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继续合作下去的问题,反而在他们合作到第30个年头时,才开始研究,这一段长久的合作关系,还能继续走多久,也格外珍惜彼此。

“我从《海上花》开始接制片,然后在《千禧漫波》以后就是监制,一直到《刺客聂隐娘》,我也没有让侯导超支。”

《海上花》是由侯孝贤执导,廖庆松剪辑,以及刘嘉玲、梁朝伟、李嘉欣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10月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图片来源:中央社)

能维持不超支的状态,是因为他总能预判导演的花费,甚至比侯导本身预估的数目还要精确。在廖庆松为侯孝贤担任制片或监制的20年里,侯导对他有着全然的信任。

在电影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能开拓视野,但剪辑工作依旧是廖桑的专注点。

当剪辑师时,需要的是时间,从不需过问金钱,而担任监制后,每当侯孝贤导演一有想法,廖庆松第一个关心的就是预算。

身经百战的他,迄今回忆起最具突破的一次,依旧是《悲情城市》的剪辑过程。

从原本的200多场戏,侯孝贤仅拍了100场,最后廖庆松以诗化抒情的情感逻辑,让情感起伏成为场次转换的桥梁,扣住观众情绪。

身经百战的廖庆松,迄今回忆起最具突破的一次,依旧是《悲情城市》的剪辑过程。《悲情城市》是一部于1989年上映,由侯孝贤执导的台湾历史电影。图为电影海报。(图片来源:ELLE)

“你要帮他去完整,稍微要用力,因为那个时间很长很长,所以你就可以慢慢做,因为都是手工,反而有很多反刍的机会。”

他也形容,电脑剪接太无感了,快捷键之间,少了情感的投入。用电脑剪接的年轻人剪得快,但犯错,也犯得快。

一键标记是科技时代的剪辑便利,当点击标记,养成习惯,反而所有的东西都看不见了,思维简单,缺少深刻的反省和反刍。

“像现在 YouTuber 有话就用,没话剪掉,这句话不对就拿掉,就在编话,画面都不对。当然现代的话,若你把它当成一种知识的传达,或是一种新潮是可以,那变成电影,你就会傻眼的。”

在手工时代,累积了超过一万小时的实践,他对菲林时代既怀念,又害怕,怀念是出于浪漫,但剪辑过程的压力是难以形容的,若要贴回去重剪,需耗费太多时间,不及电脑剪接,可轻易剪出多个版本。

廖庆松自认是个严格的强迫症,完美主义者。(图片来源:摩尔娱乐)

做电影工作,没有完美主义

在《悲情城市》后,廖庆松也拍了自己的电影,执导《期待你长大》和《海水正蓝》。

他觉得当导演很耗时,需要非常的投入,而且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等在后头,所以后来他都选择不再当导演了。

在电影圈的高光时刻或重要时刻,廖庆松总在第一时间想到侯孝贤。左为导演侯孝贤,右为廖桑。(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剪接比较是我的乐趣,因为我真的可以看到一个影片的成型,然后赋予它本身最棒的心思、内容和情感。”

“当你导演完,然后剪自己的片子,压力很大,因为你怎么看,想的都是这个画面,没办法有其他想象,他们第二天就要进去剪片,我还躲了三四天。”

对他而言,当剪接师是个一辈子的修炼过程,他自认是个严格的强迫症,完美主义者。

“做电影工作,没有完美主义,那就最好不要干电影。”

与侯孝贤一起工作的经验,让他可以无上限的做到完美,不惜时间与代价,力臻完美 。

“当你有过这种经验,你就不希望是很随便的做完一件事。”

廖庆松也在金马奖后台的简短访谈中说到:“因为侯导的片子很长,剪接要花上大量时间,但剪完后看起来就像没剪过,我认为,所有的光彩就是留给影片、演员,以及所有在影像当中看到的。”

后台访问最后,廖桑还是说了那句:“我真的很开心,我要跟侯导说:终于拿到奖了!”

图为廖庆松入围金马奖最佳剪辑记录。(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妙仪

黄妙仪是访问网特约记者。从事访问/阅读/写作/节目企划/文案/配音工作,以多职人生体验生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