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音乐是他的创作灵感——专访大马插画家“农夫”陈钊霖

in collaboration with TAMA
如何从音乐角度介绍大马插画家农夫(本名陈钊霖)呢?农夫大概就是马来西亚最常画音乐人、音乐主题的插画家。歌手肖像、专辑封面、MV片段是他插画常见的内容。有时看他的画,会哼出画中情景的歌曲。

专访中几乎一直都在和农夫谈“变”。毕竟这个时代万宗不离其“变”,仿佛“变”倒成了事物的本质。

农夫大概就是马来西亚最常画音乐人、音乐主题的插画家。歌手肖像、专辑封面、MV片段是他插画常见的内容。有时看他的画,会哼出画中情景的歌曲。

从外在的,尤其是音乐工业日趋成熟——因应先进科技导致的媒介之变、形式之变、曲风之变;再到农夫青年时期几近游牧式的生活,不断变化的人生场景,渐而影响了他不断变化的绘画风格。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音乐与绘画之间的作用力是什么,而这股力量是如何构成农夫这个生命个体?

图为农夫的音乐插画。上排:周杰伦、卢广仲,下排:王菲、吴青峰。(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从梦田农夫一路笔耕

一切得要从“农夫”这个名字说起。

年少时听过熊天平的〈梦田农夫〉,于是在彼时兴盛的MSN和ICQ上也挂了这个名字,一直到展开绘画生涯以后,“农夫”顺理成章用作笔名。然而“农夫”对彼时的陈钊霖而言,只是一个相对容易记得,也比较好介绍自己的名字,“就像一个可以让我自己躲在后面的名字,让我有种安全感”。

然而〈梦田农夫〉毕竟也是少年十五十六的事了,耕耘了“农夫”那么多年,这首歌对现在的他而言又有什么不一样?

“那个年纪应该也听不懂这首歌。现在隔了太久重听,就像重新认识一首新歌,很深情,但那时候的情歌就是这样……想拍拍熊天平的肩膀。”

留下什么,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了。

长堤间,邂逅音乐的时光

农夫第一幅与音乐题材相关的画作(按照脸书专页的排序),是贴于2012年,Jeff Buckley的专辑封面。

农夫第一幅与音乐题材相关的画作(按照脸书专页的排序),是Jeff Buckley的专辑封面。(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当时只是好玩地把自己喜欢的唱片封面画下来,Jeff Buckley则是从陈珊妮的书《还好》那里知道,偶像的偶像就要追起来。人生低潮时听Jeff Buckley就会难过死啊,毕竟这么难得的歌手。”

Jeff Buckley专辑《Grace》中的〈Hallelujah〉被誉为是三百多个翻唱版本中最好的一个,他用嘶哑的声音和叫人心碎的情感演绎出自己的风格。然而,他却在30岁那年不幸溺毙河中,一生只留下《Grace》这张专辑,叫世人为这音乐天才惋叹。

除了Jeff Buckley,农夫也画了一系列音乐专辑封面的插画,当中包括陈绮贞、杨乃文、张悬、魏如萱、卢广仲、Sigur Rós、Radiohead、Feist等等。

图为农夫的音乐插画。左起为卢广仲《100种生活》专辑、Sigur Rós《
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专辑以及苏打绿《苏打绿同名专辑》专辑。(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画这些专辑封面系列时,我人在新加坡工作,住新山,每天来回新柔长堤,生活几乎千篇一律。但我其实蛮能忍受这种生活的。新柔长堤每逢上下班时段人潮汹涌,当时为了避开海关的人潮,我会走一段很长的路消磨时光,途中会经过两家算是有规模的唱片行,一直等到繁忙时段过去了,才搭巴士回家。”

这段缓冲时光是农夫从新加坡急促生活中窃来的,因而与音乐邂逅。在新加坡的这四年,他也去了很多自己喜欢的音乐演出。而农夫,更是早晚都在听陈绮贞,几乎要把她的卡带都听坏了。

“陈绮贞是从第一张专辑便听起,记得她早期也会在官网推荐自己听的专辑,说起来我的西洋音乐养分也是从她那里受启发,后来就像滚雪球一样,怎么听也听不完。”

农夫笔下不同时期的陈绮贞。(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也很喜欢张悬的文字,她每一次都出口成章,会心甘情愿跟随她一辈子。”

农夫笔下不同时期的张悬专辑。(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超市音乐专区孵育的资深乐迷

说起来,农夫还真是一个资深乐迷。他在专页贴上自己一直收藏着的卡带和专辑。

“我还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爸爸第一次带我去超市里的音乐专区,买了人生第一张音乐卡带,是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那时候售货员还会问要不要试播,会当场拆封在超市里播,确保卡带没有损坏。到后来,收藏专辑就变成了兴趣,那时候要听音乐也只有买唱片才能听得到,不像现在。”

农夫收藏的音乐专辑和卡带。(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农夫收藏的音乐专辑和卡带。(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所谓的现在——也就是卡带业已淘汰,实体专辑销量不好,音乐串流平台崛起的时代。

“现在比较少买专辑,但遇到非常喜欢的还是会买。实体专辑越做越精致,不买没天理啊。”

原以为这样一种时代的变化对恋物(或恋旧)的农夫而言多少有点感伤,他却说“形式一直都在变,我们都知道最重要的还是音乐本身。”

在游牧的日子里画风百变

变的,又何止是音乐产业?农夫也是变了的。

2010年离开新加坡后,农夫回家待业,同时向出版社和报社投稿,也当过儿童绘画班老师。也是在那一段时间,农夫开设了自己的脸书专页,贴了第一张作品。

农夫脸书专页的第一张作品。(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那是第一次买了压克力颜料随性乱涂,在这幅画里,你以为小丑是笑着的,实则他下弯的嘴被颜料遮盖著。画里的人也都是哭丧著脸,当下觉得要画成笑脸的话会很假。不过也没什么,我画画常常只是想抒发情绪,并没有特别想表达什么。”

画画的同时,农夫一直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定居不同的城与镇,卖过二手书,也在咖啡店打过工,一直到近几年才安定下来。农夫的插画作品仿佛也随着他的人生际遇多了不同的面貌。农夫开始用画笔记下一些电影场景,生活遭遇,以及音乐画面。那些我们所看到的与音乐相关的插画,大多来自MV的画面、演唱会现场、视频或是歌手画像。

“当初开始画与音乐相关的图纯粹是想分享自己喜欢的中文音乐,没想到,一画就画了这么些年,然而初衷未变。好像也渐渐从专页那里聚集了频率相对接近的人。”

至于为什么农夫的画大多来自MV画面呢,“这种作画方式对我来说相对简单,把现有的画面转化成插画,就像乐手用钢琴把一首听过的歌完整弹出来。因为这样我才能持续画了这么久。”

图为农夫的音乐插画。上排:五月天、Damien Rice,下排:光良品冠、陈升。(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农夫既擅作画,又痴迷音乐,画了那么多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那这两者对农夫而言究竟是什么?

“画画对我来说是一个门槛很低的技能,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画,我可能就刚好比较擅长,所以一直持续画着。我常觉得怎么画好像都可以,画法也视乎手边的工具;而音乐对我来说非常伟大且纯粹,是最好且最方便的陪伴,因为看不到摸不到,唯有哪一刻突然被什么音乐触动了,你才会知道音乐的魔力。”

农夫喜静寡言,音乐和画画莫不是为他发了声。当两者融合,仿佛魔术时刻,映照出最迷人深邃的风景,触动人心。

“我的偶像李安说过,先别管什么风格,继续做下去便是。”

农夫的日落歌单

农夫一直画着,终于在2019年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图文书《孤独症》。这本书除了描述各种形态的孤独,也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仿佛每篇故事里的主人翁都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渺小且隐形一般地活著。

其中有一篇《充电》,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讲述一个男子回到家以后坐在车子里扭开收音机听《Unknown Song》,就这样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直到天一整片黑了下去。画中,即使天黑,被音乐盈满的车身依然泛着亮光。

于是好奇问起农夫,如果他是故事里的主角,那么他会选择一系列的什么歌作为他的《Unknown Song》歌单?而这些伴随他经历日落的歌,是那么样安然地让他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坐到黑夜。

农夫的“日落歌单”:
1. 〈Both Sides Now〉Joni Mitchell
2. 〈出发〉黄韵玲
3. 〈决定〉叶树茵
4. 〈Gold In Them Hill〉Ron Sexsmith
5. 〈活在自己的世界〉守夜人
6. 〈我们不是永远都那么勇敢〉万芳
7. 〈一定要相信自己〉卢广仲

在生活里,继续出发

“我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跟从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要用一首歌来概括现年的自己,可能是李宗盛的〈开场白〉。画的话,要是能像奈良美智的画作,纯粹却同时又敏锐,还挺好的。”

(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开场白〉是这样唱着的:“你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呢?”

于是好奇农夫在疫情当下忙些什么,他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一星期会有几天短暂看顾放学的六岁侄女,白天有插画工作就画,没的话就构思或者画一些往后也许可以发表的东西。晚上就看Netflix呀,刚看完《Pretend It’s A City》,对Fran Lebowitz真是又爱又惧。当然,也在画着《镂空与浮雕2》,预计今年八月出版。”

所谓静静的生活,大概就是农夫现在的状态吧。

静静的生活,再从生活里出发。此时不知怎么响起陈绮贞呢喃式的哼唱:

旋转以后,静静生活。
踮起脚尖,静静生活。
秋天以后,静静生活。
……

农夫笔下的焦安溥。(图片来源:农夫脸书专页)

农夫快问快答:
最喜欢的专辑:《Pirates》Rickie Lee Jones (只能想到最近听的)
最喜欢的歌手:焦安溥
最喜欢的音乐人:陈建骐
最近无限循环的歌:〈Skeletons〉Rickie Lee Jones
青春期影响最深的歌手:陈绮贞
最希望发新专辑的歌手:齐豫 、黄小桢、陈冠茜
最想一起喝下午茶的歌手:其实没有,会想跟喜欢的歌手保持远远的距离,或年纪比较大的,比如陈升这种(可是会变喝酒)可以让他们一直说,我听就好。
人生的Role Model:陈珊妮

编按:本文乃《访问》与《台湾东协造音行动》(TAMA)合作刊登之内容,TAMA为台湾文化部和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主办,由Roar Media策划执行,旨在东南亚推广台湾好音乐。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子扬

自由广告文案人,策划并撰写广告,偶尔写写稿或制作影视节目。曾获一些文学奖,大学组过乐团,著有《声音猎人》和《徒手杀死那只狐狸》。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