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他的作品里,看到万物生长——专访雕塑艺术家薛文杰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这么近又那么远。沉默的声音是如此响亮,震耳欲聋,在人群中,却孤身一人。身为雕塑艺术家的薛文杰坚信艺术应回归到人群中,且终将达成所有人类共振。薛文杰始终在作品中传达着“We are not alone(我们不是孤身一人)”。近几年,他将艺术作为当下大流行病的修复手段,修复这场流行病留下的创伤。除了经营画廊艺术,他致力于推广公共艺术,他的作品聚焦人文关怀,关心人类命运。公共艺术是一剂温良之药,它如何与观赏它的人们产生联系?又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薛文杰经营着三份工作,广告,陶艺,还有一份是专职照顾年迈的父母。在无法喘息的广告业摸爬滚打多年,画笔是最忠实的伙伴。突然觉得画笔似乎都有些隔阂,于是选择真正能够触摸的艺术——陶。薛文杰从2000年开始做陶,对他而言,做陶是从广告中抽离出来,是疲惫生活的片刻喘息。

读书时他最擅长的学科是科学,却毅然投身于艺术,那一刻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失望。也正是因为他深谙化学材料的原理,才更懂得做陶时不同的颜料呈现出的颜色。“那个年代没有社交媒体,不知道去哪求学。就跑去澳洲的陶艺交流会,有缘结识一个马来西亚的陶瓷家,这才正式进入陶的世界。”

他一边经营画廊艺术,一边致力于推广公共艺术。“当我做画廊艺术时,是单方面我和你谈话,是我在讲述,那不是真正的交流 。但我做公共艺术就不同了,我们是用同一个视角观望世界,我们扯平嘛。我要和你交流,你不应站在外面看进来,应是与我对望。”

图为薛文杰工作照。(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陶器有灵且美:“你要心平气和与之对话”

薛文杰在做广告的时候常常思索,如何建立艺术和人之间的联系,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不如让公众来和艺术做一个交流,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在经历了疫情的阴霾,2月份城市重新开放之后,我在思索怎样的作品会促使公众互动参与,进而直观地感受公共艺术的启发性。我产生一个灵感就是音乐有共振,共鸣的效应,所以制作陶乐器这个想法应运而生。我想要呈现调动多种感官的艺术概念,于是便有了《共声(Re:sonance)》。”

薛文杰的作品《共声(Re:sonance)》已展出数次,年底还将在茑屋书店(TSUTAYA)进行展览。“在中山同乡会大楼展览的时候,来看展的人都不敢触摸,我鼓励他们触摸。”“不要想太多,就想象成全部都是乐器就好了。你来欣赏,来触摸,来玩就好了。” 薛文杰的作品,将艺术带回人群之中,包含了相遇、关怀和爱的场景,打破了社交壁垒。

作品《共声(Re:sonance)》的陶乐器。(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共声(Re:sonance)》系列的作品陶乐器摆放在案几上,他鼓励我去触摸,才会有共振的感受。轻轻摩挲陶的表面,磨砂质感,微微凉意。他向我讲述:“即便是我也没有控制陶的权力,我把它用锡纸包起来放进炉里面烧制,像barbeque一样。它的纹路是在高温中自然形成。成品出现以前,我也无法预知。”

拍摄于薛文杰工作室的陶乐器。(摄影:王茜)

“《共声(Re:sonance)》利用金木水火土的构思,把大自然中泥土的声音带给大家。因为地球有疗愈的效果,有再生的效果。所以想用这种生生不息来疗愈人们。这组作品的原材料全部取自于自然,褐色的材料是晒干的香蕉皮,黄色的材料是晒干的玉米叶,黑色部分则是燕麦和纸张,白色斑点是盐巴,线条是铜线印上去的。当我把陶烧到一定程度,它会膨胀。燃烧的灰烬进入细密的气孔,冷却的时候就被锁在里面。”

作品《共声(Re:sonance)》利用金木水火土的元素。(图片来源:取自受访者脸书)

“烧制陶的温度要无比精准,不同的温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1200度的时候陶乐器发出的声音没有那么清脆,1040的时候就刚刚好。” 薛文杰了解陶的脾性,“关于做陶,我很久以前就放弃了追求完美这一点。也是从陶里得到启示,拉胚时不一定能得到你要的形状。你要心平气和慢慢去跟它讲,找到感觉。”

说到陶的性格,他有些动情。“陶本身是有记忆的,即使改变,烧制的时候还会回到最初的形态。陶本身是很有性格的,你烧的不好就要敲掉重新来过。陶从坚硬的粘土开启生命,加了水才变温柔,成型了才可以烧制,最后上釉,整个过程就像人生不同的阶段。”他爱陶,懂得陶,愿意聆听陶。

薛文杰懂得陶的脾性。(摄影:王茜)

公共艺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陶乐器背后,其实是人与人情感的联结。去年薛文杰获得艺术经济发展机构(CENDANA)颁发的援助金,邀请音乐家与舞蹈家共同演绎《共声(Re:sonance)》的系列作品。所有艺术家未经排练,全凭当下的感觉即兴表演。其中一位演奏家看完作品,闭上双眼开始吹笛,演奏中已泪如雨下。 “艺术也是能够实现人心的。用一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另一种艺术形式。”

作品《共声(Re:sonance)》在公共艺术中演绎时所用到的长笛。(摄影:王茜)

“如果能够看到他们内心的感受,便无需表达”

薛文杰此前只专注于做画廊艺术,转折发生在2015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令他由此开启公共艺术之路。“这一次改变我了的人生。”他说道。

2015年薛文杰接手一个广告需要为WAO (Women’s Aid Organisation)妇女援助组织做宣传活动,探讨家庭暴力的问题。薛文杰也第一次了解原来暴力有很多种方式,经济控制,自由限制,亦或是精神上的打压。

“广告只是将一个概念直白的表达出来,但家庭暴力蕴含着这么复杂的情绪,要怎样表达?很多遭遇家庭暴力的人选择沉默,在外面毫无波澜,回到家却不一样。所以我在想,好像陶瓷一样,一打就碎了。他们不表达,不代表伤害就不存在。如果你能像superman一样,能够看到他们内心的感受,便无需表达。”

薛文杰的展出作品《Can You Keep A Secret?》。(图片来源:取自受访者脸书)

讲到这段故事,薛文杰数次哽咽,眼中有泪光闪烁。“主题是《Can You Keep A Secret?》,我选择做15粒雕塑人头,人头的后面留有一个洞让你窥视。其背后是15个真人真实的例子。并且将15个人的真实经历录音,在展览中戴上耳机便可倾听。”到最后,这个宣传活动完全变成一次沉浸式展览。

这次展览被WAO收录到年度report中,媒体争相报道,影响也令政府动容,那一年成功修订了家庭暴力的法案。

作品《Can You Keep A Secret?》的雕塑人头。(图片来源:取自受访者脸书)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每次讲到这段经历我的眼睛都是湿润的。此前我没有想到艺术的力量可以驱动社会发展。展览结束WAO反馈给我,那些当事人也有来看展,她们偷偷来看,写在留言簿上。我觉得很感动,也在反思多年来做广告的意义在哪里?没有想到借助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做了一件改变社会的事。”

艺术能为城市带来什么?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明的形态。艺术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在人群中产生的,是所有人类共振的结果。

“被看见”的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

自从打开公共艺术的大门,薛文杰便一路坚定地走下去。他的作品始终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少数族群。他反对现代文明破坏自然,也不崇尚人为的文明。他坚信没有什么人造的东西比得上自然的想象力。

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宇宙中的一切都能从自然的生态中抽离出来吗?薛文杰的作品《Tanahair》给了人们极大的反思。

薛文杰的工作室一角。(摄影:王茜)

《Tanahair》是薛文杰在柔佛州展出的一个装置艺术,关注居住于柔佛海峡的原住民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一支海上的游牧民族。薛文杰回忆起这个装置艺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关于这个族群的记录很单薄。只找到一本书,我在书里看到他们的船屋,很有趣。既然他们是水上人家,我可不可以把陶浮在水上?因为在马来文中,家园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陆地,一个是海洋。陶就是Tanah,代表陆地,在水面上就代表海洋。所以这个是他们的家园。我纯粹是要讲他们的故事。”

自此,作品《Tanahair》正式诞生。“无数颗白色空心陶球漂浮在湖面上,下面放置铁丝固定。远远望去,像穿过时光隧道,重现了这支部落的生活形态。”

装置艺术作品《Tanahair》。(图片来源:取自受访者脸书)

但讲起实里达人的遭遇,他唏嘘不已。“他们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城市发展和建设令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慢慢的他们融入了主流社会,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可曾想过这种改变是他们想要的吗?

在安装装置的时候,恰好帮忙的工人就是Orang Seletar的后代。他听说了这个创意就开心道:这个是我的故事,我们种族的故事。他们的身份已被改变,生活习惯也被改变,但听闻自己的族群被关注,被看见,依然眼中有光。

疗愈艺术家:不要一个人,回到人群中

与薛文杰交谈,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对这世间的温柔缱绻。他从里面的房间端出一箱子公众做的作品,是此前在他开设的工作坊制作的。他收集了每个人的作品,一个一个讲述,这些作品充满童稚,但因作品是内心的折射,在他眼里都无限温情。他构思一个装置艺术,计划寻找一面墙来装载这些源自内心的作品。“这些陌生人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代表着I am not alone。”

他收集了工作坊每个学员的作品。(摄影:王茜)

他利用陶艺治愈着内心缺失的人,也唤起人们对城市问题的关注,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采访最后,他给我展示明年将会展出的作品《The Issues Series》。推开门,一屋子的陶,高高低低,在喃喃,在倾诉,在告白。这一系列的作品外观如巨大石头,内里铺满密密麻麻的房屋、鲨鱼翅、塑料瓶、被砍伐的残留树桩,其密集性令人心生恐惧。“这些象征着城市污染、人口过剩、核武器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之所以做到密集性的效果是要带给大家一种恐惧感,不要掩埋起来。”

作品《The Issues Series》。(图片来源:取自受访者脸书)

他一番言语过后,再望向满室的陶,心中有暖流激荡。不要一个人,回到人群中。“做陶这件事,我是不会放弃的,会一直做下去。” 在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的过程中,他赋予了陶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万物生长。

编按: TEDxPetaling Street 2022年会“启”将于10月22日(六)早上9时至傍晚6时在马华大厦三春礼堂举办,薛文杰为今年年会的讲者之一;有兴趣购买门票者,欢迎浏览TEDxPetaling Street官网,查询票价详情。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访问》编辑兼记者,撰稿人,留学英伦。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