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你们很棒”。凌晨两点回到隆雪华堂楼下会议室看到写在白版上的留言。当时太累了也没有多加思索,拿了东西又匆匆离开。34小时的净选盟集会4,所需物资盘大,地勤调动复杂多变,隆雪华堂成为了最重要的地勤指挥中心。当时一个电话,执行长毫不犹疑的一口答应。却不知道物资将挤满整个走廊,还有那陆续捐助来的几百箱矿泉水。我们工作人员就在隆雪华堂扎营筹备,组织和安排志工,进进出出,大门一直打开着。
隆雪华堂坐落在吉隆坡的中心,距离独立广场,国家回教堂,苏丹街,Masjid Jamek这几个主要的集合地点不到几百里,是当然的理想地点。她多年来坚持多元和开放,让这个空间汇集了不同族群不同类别的活动,没有人会因为踏入隆雪华堂而感到不适。其实隆雪华堂和净选盟已是多年的盟友,净选盟集会3就是在光前堂浩浩荡荡的开幕。刚好我当时是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的副主席也是净选盟集会4的地勤工作人员之一,这也就促成了那34小时的指挥中心。
适逢隆雪华堂100周年纪念,维兴向我要稿,就借此机会回顾和反思这场运动和隆雪华堂的参与。
净选盟与公民社会组织
近期出版由DANNY LIM写的一本书,名为“We Are Marching Now”,记录了净选盟的缘起和集会1背后的故事,有趣易读,值得推荐。理解净选盟成立时的政治背景对其后来的转型尤其重要。净选盟成立于2006年。当时烈火莫熄反贪运动已奄奄一息,第11届(2004年)大选国阵大胜,加上在野党,尤其在伊斯兰化的议题上,有严重分歧,这让在野势力无法整合和突破。
当时的二线领导就一次在嘛嘛挡的讨论中促成了后来成立的选举改革联合工委会,以选举改革成为聚合在野党的“新”议题。然而这委员会未能掀起风潮。后来邀请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净选盟的成员潜入国会大夏召开记者会正式成立。净选盟集会1的目的是争取不满国阵但又未必全盘支持在野党的中间选民,以选举改革议题为明,推翻国阵霸权为实,号召人民上街和平示威,开启了往后的净选盟集会。
后来的第12届大选,国阵失去国会三分二和五个州,许多净选盟的领袖们纷纷中选,净选盟也就此沉寂了两年。直到2009年,净选盟重新启动为净选盟2.0,政治人物全退,由公民社会领导,推动选举改革。第一届主席为安美嘉,副主席Pak Samad。隆雪华堂被选为中委。至此之后,隆雪华堂在这场运动中没有缺席过。除了是几场集会最重要的基地,她也是净选盟的领导层之一,提供意见和决策,还有不同的资源。回看那些照片,黄衣和黄旗在隆雪华堂前集合飘扬,再由领袖们带领出发,声势浩大。
净选盟2.0动员了往后的净选盟集会2,3,4 和5,形成一股庞大的社会运动。当时净选盟集会得以把各族群团结在一起,引领公众的其实是推翻国阵霸权的共识,还有净选盟集会1和2 里的警察暴力,而非技术含量很高的改革议题。然而净选盟动员的背后还是以推动选举改革乃至更广泛体制改革为政治议程。这反映在影印在黄色衬衫背面的诉求,包括公平选举,独立的选举委员会,加强国会民主制度,削减首相权力等等。而净选盟集会的模式说穿了是很务实精密的计算。以人数越多而不出格,来提高警察镇压的政治代价。参与者安全,参与的人就越多。相较净选盟集会1 和2,后来的三场集会就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普通公民。
后来2018变天,许多公民社会领袖被纳入体制。净选盟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以对话的方式推动和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并坚持无党派原则,追求多党民主,朝野正面竞争。没有了集会,净选盟的工作重点放在体制研究,游说政党和议员,通过媒体主流化议题,巡回演讲等。推动选举和体制改革的初衷没有改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2019年适逢15周年, 净选盟议决去掉2.0的字眼,以净选盟(Bersih) 为名,继续推动民主改革。
2018年变天,到喜来登政变,到后来的第15届大选,短短的5年内马来西亚的政治来一个大颠覆,两线制已不可能,换来的是多党政治,如何在这政治环境里拿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净选盟式的大集会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难以复制。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如何推进民主进程,开拓更多的民主空间,以及跨族群的公共领域,是公民社会如净选盟和隆雪华堂需思考和努力的工作。
你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