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政党轮替后的民主发展

文:萧宏达 /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生

2022年全国大选后,马来西亚经历了第二次政党轮替,安华终于当上首相,也进一步削弱了国阵的势力。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朝向民主制度迈进?还是在民主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呢?

民主有很多种定义,最基本的要求是竞争性的定期选举,执政者有机会或曾经落败,马来西亚似乎符合这一标准。自2013年选举后,各政党和联盟就不断出现分裂,例如土团党的成立、伊斯兰党退出民联、砂拉越和沙巴政党自立门户等,让单一联盟更难在选举中赢得过半席次,也促使更多样的选后结盟模式。

尽管随之而来的是政治跳槽风波,但在宪法中新增反跳槽规定、以及各政党(土团党除外)积极完善党纪后,目前看来确实能防止大多数议员的随意跳槽,也进而阻止了跳槽造成的混乱和不稳定。只要能与各党高层达成共识,就能维持稳定的执政联盟。

故在安华时代下,除非是各党内高层闹翻,否则不必太担心政党碎片化下的政局不稳定。当前政党碎片化的程度也可能被高估,如果以各别政党所得议席、也就是各政党的相对势力来看,2022年选后的政党碎片化程度其实和2008年相去不远,差别只在于是选前还是选后结盟。

有了竞争性选举,是否代表我们已经足够民主?(图片来源:马新社)

迈向民主路上的纠葛

有了竞争性选举,是否代表我们已经足够民主?若把民主的更广泛内涵纳入考量,例如保障少数权益、民众直接参与政治、或是资源平等分配等,马来西亚仍有漫漫长路要走。因此,一些跨国评比机构,例如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和民主多样性机构(V-Dem Institute),目前仍将马来西亚评为威权和部分自由的国家。

要实现稳定的民主发展,民众的支持至关重要,然而马来西亚却面对族群态度差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一个是对政府的支持度,另一个则是对体制的支持度。

族群态度的差异

根据政治学学者Bridget Welsh的估计,在2022年选举中,希盟在半岛只获得13%的巫裔选票,虽然加上国阵的32%,但仍不及国盟的54%。2023年州选中,希盟和国阵联合竞选的情况下,国盟的巫裔得票还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马来西亚最大族群的稳定支持,先不论安华政府的意愿如何,确实缺乏正当性进行大刀阔斧的民主改革。

过去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不同族群对于民主的支持存在差异。根据一篇2013年的研究,相比起巫裔族群,其他相对少数的族群更不支持现有的体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此体制即为威权体制。透过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2019年的问卷资料来看,也可以发现华、印群体相对于土著或马来族群更不支持现有体制,而土著或巫裔族群相比起华裔和印裔群体来说,也更不认为民主制度适用于马来西亚。这一结果和三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似。

土著或巫裔群体相对于华、印裔群体来说,更抱持威权主义价值观。(图片来源:马新社)

是什么造成对体制态度的差异?各族群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同一份问卷中可以发现,土著或巫裔群体相对于华、印裔群体来说,更抱持威权主义价值观,例如他们更不反对性别间的不平等参政权,也更认同政府在解释法律时应该咨询宗教领袖。

若当前族群间的态度差异不变,那安华政府面对的执政和改革困境就相当明了,一方面他们缺乏国内最大族群的支持,另一方面最大族群也相对不支持民主体制。若想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要争取国内最大族群的支持,但似乎又不得不透过相对保守的政策来吸引他们的选票。

如何突破困境?

在多元族群国家,如何突破族群冲突的循环是我们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 目前笔者也没有很好的解方,但至少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观念的改变,一个则是不平等的改善。 政府应该提出与国盟不同的论述,推动更多元且包容的政策、尊重少数、促进族群相互理解与减少刻板印象。 同时,政府也应该努力缩小族群间的经济差距,避免族群与阶级的冲突重叠,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包容政策生存的空间,由此慢慢改善马来西亚的体制。

编按:本文为2023年人权月系列文章,今年的主题是“安华时代的民主观察”,两个小题分别是“政党碎片化下的精英博弈”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互动”,由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组稿。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授权分享之原创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隆雪华堂

隆雪中华大会堂是雪兰莪与吉隆坡各华裔社团的“总汇”。在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成立之前,它也是各州中华大会堂与中华总商会的联络中心。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