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马来西亚将迎来台湾诚品书店和日本茑屋书店两大文青圣地的入驻,听起来实体书店似乎经历了“寒冬期”,形势大好。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近些年来实体书店日渐式微,如今真的能够破局、开启自救之路吗?
2020年,韦斯·安德森就在电影作品《法兰西特派》中刻画了纸媒时代的回顾,以及对纸媒衰落的挽歌。此片被称为 “献给新闻业的一封情书” ,今年一月份该片获金球奖提名。《法兰西特派》虚构了一个名为《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的报纸,围绕编辑部的故事与纸媒的命运,灵感源自著名杂志《纽约客》的真实人物和故事。与其说该片是对纸媒新闻业的怀旧和惋惜,不如说是导演韦斯·安德森对20世纪中期纸媒盛行的辉煌年代、及报纸印刷业的热情与赞颂。
曾有一张著名的照片—— 在废墟中看书的三位衣着依旧考究的爱书人,拍摄于1940年二战空袭之后的伦敦。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位于伦敦西区肯辛顿的“荷兰屋图书馆”,在1940年9月经历了持续10个小时的空袭,沦为废墟。在人类文明遭受最严重威胁的时刻,读书人以静静的阅读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这张照片感动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反观当今的纸媒现状,据CNBC报道,越来越多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阅读《泰晤士报》。《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也对当前纸质印刷报业表示过,如果《纽约时报》印刷版在2040年依旧出版,那将令他非常惊讶。2020年度《纽约时报》的数字订阅总数为570万,收入首次超过印刷纸质报纸的收入。
而另外一些纸媒工作者却对传统纸质书刊持有信心。《The Guardian》就在报道中指出图书购买者对平板电脑的使用已经放缓,电子书的读者也逐渐倾向于消费实体书。创建于1982年的英国书店Waterstones在面对电子书的冲击时,也非常乐观。书店负责人Daunt表示,法国的电子书读者群体仅占整个市场的3%。面对电子书销量大幅增长蚕食实体书销量,他强调会因此进行调整以达到平衡。彭博社在观点中也表明了自2020年开始印刷版书籍复苏,并呼吁我们需要实体的、可触摸的的书籍。
马来西亚本地的纸媒也经历了低潮。
本地华文报纸《东方日报》去年开始不再更新印刷版,而是向新媒体过渡,完成数字化转型。2020年疫情期间,《星洲日报》也停止自1990年代以来每天印刷晚报的做法,转为继续提供电子报的数字副本。早在2017年,马来西亚纸业制造商(Malaysian Newsprint Industries Sdn Bhd,MNI)在连续亏损的财务情况下选择关闭,MNI曾为多家报刊供应新闻纸。从全球领先的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提供的数据分析来看,自2017年至2021年过去五年间,马来西亚读者选择的新闻媒介载体由印刷转为在线媒体和社交软件。传统印刷媒体的读者比例从2017年的45%下降到2021年的24%。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的印刷纸媒前景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也恰恰是电子阅读趋势的兴起加速推动了实体书店的变革。实体书店在经历了“寒冬期”后开始适应零售市场的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去迎接新的转型和挑战,以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
英国老牌书店Waterstones经理说道: “我们希望人们阅读,不介意他们如何阅读。读书的人迟早会买书。” 一语中的,读书的人没有变,只是改变了阅读形式和习惯。
互联网时代下的实体书店重新出发,从提升空间硬件的维度出发,花心思和资本在书店空间氛围打造上以吸引读者回归。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市场涌现出大量营造氛围感的实体书店。建筑设计上打造出工业风、日系小清新风、怀旧复古风,融合了咖啡、文创、手账、潮玩和香薰等丰富的场景设计,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一个集合性的艺术社区。塑造文青圣地颇为成功的日本茑屋书店拥有自己独到的商业模式,深谙消费者的心理。创办人增田宗昭表示茑屋的关键点就是绝不能“卖书”。“卖书靠亚马逊就够了,我要卖的不仅是书,生活提案才是我认为非卖不可的东西。”增田宗昭的目的就是打造年轻人生活体验方式的场所。换言之,书店贩卖的不是书,是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时间,这种新兴实体书店迎来了众多年轻人“打卡”,成为了城市中的网红拍照打卡圣地。周末,“去书店,喝咖啡”成为一种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
既然新兴实体书店成为了网红打卡圣地,地点的选择也大有讲究。例如,马来西亚的日本茑屋书店选择在吉隆坡的Pavilion Bukit Jalil商场开张,诚品书店则选址吉隆坡市中心的The Starhill商场。商圈的繁华为实体书店带来人流,商圈也因网红书店的引流增添人气,实现了双赢。
挽救纸媒,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传统纸质阅读如何通过互联网分享,如何取得与社交软件之间的关联?在这里不得不提大热于社交软件Instagram的Bookstagram文化运动,这场兴起于互联网和社交软件、核心却是保卫传统纸质书籍的网络社区活动。简单来说,就是阅读爱好者在Instagram建立账号,只分享和拍照书籍。众多阅读者在Instagram组建成一个文学社区,打造属于自己的“阅读角落” 。就职于Penguin Random House出版社的YouTube视频制作人Leena Normington是此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她表示这是不读书的人进入这个世界的好方法。据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研究调查Instagram上由3500万条带有Bookstagram标签的帖子。越来越多出版商和业内人士关注到了这些活跃于社交媒体的标签推动了纸质书籍的销售额,纽约公共图书馆随之推出了Insta Novels —— 将经典小说引入Instagram Stories的项目,读者可在平台上阅读小说。
去实体书店体验一种美学生活方式,还是在社交软件分享自己正在阅读的纸质书籍?阅读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到阅读本身。
挽救纸媒,从书店开始;保卫书店,从阅读开始。
你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