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爱拼才会赢——福建人的天性与谋生之道

相较于其他籍贯原乡的华人先辈,19世纪到20世纪初,到马来亚谋生的福建人多数倾向投入商业活动。是精打细算的天性使然?还是历史因素成就?有一句老话说:粤商靠观念,沪商靠办法,闽商靠手段。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原乡柔情》走过新山,来到麻坡,了解更多当地华人迁移定居的故事!

福建人是马来西亚最早的中国移民之一。早在15世纪的马六甲王朝时代,福建省商人就到马六甲经商,有者留下定居。19世纪初期,英殖民政府从中国引进大批契约劳工,福建人在这批新客当中占多数。如今福建人在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中是最大的方言籍贯群,闽南话成为了大马华社的主要方言之一。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廖文辉博士受访时表示,马来西亚福建人以闽南话为主,但福建省是一个占地颇大的省份,因此学者就把福建省根据语言划分。

“福建省里面有明确地区分闽南和闽北,闽东就以福州跟兴化两个为主,闽西主要是龙岩。永春、德化、安溪等等就是讲闽南话的,闽南再细分,又可分成漳州、泉州和厦门。笼统上来说,马来西亚北马的闽南话偏漳州音,中南马则偏泉州音,漳州音和泉州音在一些韵母发音上有所不同。”

图为廖文辉博士。(摄影:罗咏琦)

语言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如今马来西亚各地的闽南话也受许多外来语言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经过后来的混杂,甚至还参杂了其他地方方言,比如福建话也受潮州话影响。我们都知道福建话是马来西亚某一些地区的强势语言,就如北马和巴生都是讲福建话为主,你只要开口,旁人只要听你的腔调就能判断出你是属于漳州、泉州、安溪或永春。”

八山一水一分田  出洋从商造就闽南经济力量

相较于其他籍贯原乡的华人先辈,19世纪到20世纪初,南来的福建人多数倾向于商业活动,这与福建的地理背景因素息息相关。

廖文辉说道:“福建是八山一田一水,意即福建有80%是山,而且都是石山,所以没有办法耕种;另外10%是河流(水),仅剩的10%才是可耕种的土地,所以就形成福建长久以来农耕地不足,当地人必须想办法谋生。而福建靠海,以海为生,以海为田,那么当地人就往海那边去想办法,出洋做生意是谋生的方式之一。”

在历史记载中,闽商的代表人物为郑成功的船队。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商船船队。

“中国有三股经商的力量,在明清以后有这个所谓的‘徽商’(安徽),还有所谓的‘京商’,再加上南部的‘闽商’,前面两者都是在中国内陆,但是只有闽商主要是以海洋为主,向外进行贸易。” 福建人是最早到南洋的方言族群之一,自然也占了先机。

20世纪初期橡胶业蓬勃发展,大部分经营树胶买卖的是以永春人为主,图片摄于新山福建会馆。(摄影:罗咏琦)

“最早的一批是所谓的‘峇峇’,以永春人为主,他们很早就成为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中间商,后来所谓的‘买办’,都是由峇峇或者后来进来的一些新客所组成。特别是20世纪初期橡胶业的蓬勃发展,大部分经营树胶买卖的是以永春人为主,尤其是居銮、麻坡等地区,很多收取胶汁进行买卖的都是永春人。”

“闽南人不像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山区,或者是广东人主要从事小工业,闽南人主要是以做生意为主,所以形成闽南人的经济力量相对强大。”

历经战火袭击屹立不倒,从漳泉公会了解麻坡血泪史   

麻坡河是麻坡发源的地方,其最上游近临彭亨河,下游则面向马六甲海峡,这使它成为古代商人从南中国海通往马六甲的出口。(摄影:罗咏琦)

有研究显示,柔佛北部的麻坡历史可能比马六甲还要久远一些,可以追溯到扶南时期。而麻坡河,就是这座古城发源的地方,其最上游近临彭亨河,下游则面向马六甲海峡,这使它成为古代商人从南中国海通往马六甲的出口。

如今的麻坡市,居民是以华人占多数,而其中又以福建人占多数,最普遍通行的方言是闽南语。但说到麻坡的开埠历史,最初在麻坡维系港主制度的是潮州人,著名的潮籍领袖,包括当时的麻坡首富蔡大孙。

文史工作者郑昭贤在 《原乡柔情》受访时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

“种植甘蜜与胡椒的港主主要是潮州人,当时福建人还是极少数。当时,一名叫作蔡大孙的潮州人从新加坡来到麻坡这个小地方收槟榔,他和当地的马来人打成一片,声望很高。苏丹阿布巴卡知道后,就委任他当麻坡首任甲必丹。”

郑昭贤在 《原乡柔情》受访时讲述麻坡的历史故事。(摄影:罗咏琦)

他续称,尾随潮州人到麻坡的是主要来自永春、漳泉等地的福建人。麻坡的经济财富在1910年以后,逐渐由潮州人转移到福建人手中,关键就在于甘蜜、胡椒业没落,橡胶业崛起。

“从胡椒甘蜜跟槟榔要改成树胶的转型之路,起初很多人并不相信也感到胆怯。麻坡有个福建人叫刘筑侯,当时他的眼光非常独到,认为可以这个风险值得尝试,所以在1910年大规模在武吉巴西一带种植树胶。当树胶种植业一崛起,他就成为麻坡的首富。”

关于麻坡血泪史,必须走一趟团结来自漳州十属和泉州七县的麻坡福建人的麻坡漳泉公会。它成立自1936年,挺过战火历经风霜,见证了麻坡有血有泪的历史。

漳泉公会是当代麻坡最高的建筑,躲过动荡时代的炮火袭击,与其顶楼的圆顶设计颇有关联。(图片来源:《原乡柔情》)

麻驿创办人苏凯达指出,一般上会馆是为了互助而成立,但漳泉公会成立原因却不是互助,而是抗日。

“漳泉公会最早的先辈们都是来自中国,1937年中国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侵占中国。这些先辈们本来是一个俱乐部的会员,当七七事变发生时,他们就觉得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必须为此采取行动。于是就成立漳泉公会,然后把大部分的麻坡福建人团结起来。”

在中国抗日时期,麻坡曾扮演海外侨胞筹款领头羊的角色。在1937年至1941年的抗日筹款期间,麻坡获得“模范筹款区”的美称。当时,麻坡华侨大力筹款帮助祖国抗日,而在日本成功侵占麻坡之后,筹款活动的核心人物成为日军的眼中钉,其中很多首领就是福建人。

麻坡在日战时期沦陷,漳泉公会被占用为日军的“治安会”,公会前方不远处的学校操场变成了检举场,百多人被屠杀。之前推动抗日筹款的先贤们遭秋后算账,绝大部分被抄家,更有许多全家牺牲。

这些历史事迹如今都被收录在漳泉公会的文物馆和二战史馆内。历经黑暗岁月,如今的漳泉公会内外仍保存得相当完善。这座当时麻坡最高的建筑,躲过那个动荡时代的炮火袭击。

漳泉公会在日据时代屹立不倒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说法,其中有个说法是:阁楼上的狮子是镇馆之宝。(摄影:罗咏琦)

苏凯达说道,漳泉公会在日据时代屹立不倒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说法。

“根据老一辈的说法,这两头狮子是它的镇馆之宝。另外一种比较合乎逻辑性的说法,其实就是顶楼的圆顶设计。因为日军一进来到马来西亚的时候,采取贬低华人,抬高当地土著,也就是马来人的策略。所以日军在轰炸的过程当中,可能误会了这栋建筑物是清真寺,所以它就避过了被轰炸而保存下来。”

心系原乡,保留历史,让后人得以按照历史轨迹了解先人奋斗史。

编按:《原乡柔情》乃是由著名主持人叶剑锋主持、万富山庄赞助呈献、《访问》出品之文化节目,此节目从2023年3月29日起逢双周三晚上9时在《访问》官网、脸书和Youtube频道播出,并在万富脸书和Youtube频道同步播出。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