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面对死亡——死如秋叶之静美 求往生而非求生

“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到更多的祷告”。死亡和告别,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的人生课题。7月15日及16日在吉隆坡坤成中学中国银行大讲堂举行的“生死论坛”落下帷幕,十位主讲人的循循善导与诚挚分享令在座的每一位观众都倍感温暖。在巨大的死亡面前,我们无限渺小,我们一无所知,我们不知所措。如同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在《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所写,人之所以被死亡的恐惧笼罩,是因为“所处的家庭和文化,没能给他们提供一件合身的防护服,用来抵御死亡带来的严寒”。此次论坛的主题“自在面对死亡,真诚拥抱生命”蕴含着人类的普遍价值和情感,展现出对人的细微关怀。让我们在面对死亡、面对生活时,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生应如夏花之绚烂,死应如秋叶之静美。

那些被死亡焦虑折磨的成年人,并不是罹患某些怪病的少数群体,他们是世间普通的男女,但所处的家庭和文化,没能给他们提供一件合身的防护服,用来抵御死亡带来的严寒。

——《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

我们在一声啼哭中来到世间,在亲友的恸哭与不舍中离去。为什么生时欢欣雀跃,死时却千般不舍、万般遗憾?我们对这一生茫然不知,谈及死亡又不敢面对。

本次论坛邀请十位主讲人与观众一同分享对于生死的阐释。(摄影:王茜)

在7月15日及16日于吉隆坡坤成中学中国银行大讲堂举行的“生死论坛”中,十位主讲人包括台湾佛光山寺副住持及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教授慧开法师、澳洲Griffith大学副教授曾广志博士、大马临终关怀推手冯以量硕士、儿童安宁疗护协会主席李志展医生、拉曼大学辅导系讲师李玮荣,以及殡葬前线人员——“生命匠人”,他们通过自身的研学经历和阅历,与观众一同分享对于生死的阐释。

7月15日,在吉隆坡坤成中学中国银行大讲堂举行的“生死论坛”拉开帷幕,十位主讲人齐聚舞台。(摄影:王茜)

“往生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名词”

远道而来的慧开法师与现场观众频频互动,演讲内容妙趣横生。他纠正大家对于“死亡”这种状态的理解,他说,死亡不是结束,还有后续的。佛教不说死亡,说往生。一般大众对于“往生”的理解不够深入,认为“往生”是死亡的代词,是委婉的说法。

“往生不是死亡,是一个verb(动词),不是一个noun(名词)。它是一种行动。”

慧开法师不断与观众互动,“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地球的资源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他继续引导观众,“答案是地球的资源有限的。接着第二个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如何能够永续经营?答案很简单,就一个字“circulation(循环)”。

“circulation是一个生命系统,不光用于企业,生命的经营也一样。成坏住空,生老病死,都是circulation的概念。”

“大家都渴望长生不死,如果让你长生不死,好还是不好?不但你长生不死,你家里的老鼠、蟑螂、蚂蚁、苍蝇也都长生不死,好不好?”随着观众的哄堂大笑,慧开法师也忍不住笑起来。

慧开法师建议大家用归谬法来思考问题,“先假设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很荒谬的,然后通过这个命题来推论,推论的结果是很荒谬的,就表示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可想而知,长生不死这个命题是错误的。现场观众听完都频频点头。

主讲人之一的慧开法师在现场不断与观众互动。(摄影:王茜)

此外,慧开法师也揭开生命的“内幕”和“奥秘”,他称如果只有生,没有死,那这个世界只会消耗殆尽。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死亡、汰换与新生的过程,其实是自然而且正常的生命机制。

他笑着说道:“凡是正常人都会死,不会死的除了“仙人”以外,就是妖怪、僵尸、吸血鬼,或是像科幻电影里从外太空入侵地球的“异形”之类。”

慧开法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父亲的故事,在医师要求为其插鼻胃管时,他们兄弟严词拒绝。为的是捍卫父亲的死亡尊严,也维护了父亲的死亡品质。

他几次重复自然死亡是不痛苦的,并耐心讲解在临终之际每个人应有的心态,“应该一心一意地求往生,而不是求生。求往生绝不是要放弃生命,去求死,而是养精蓄锐,集中心念发愿往生。”

每年80,000名孩子在马来西亚垂死挣扎

“马来西亚每年有多少孩子在医院与生死搏斗,有多少孩子需要安宁疗护?”

这是儿童安宁疗护协会主席李志展医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台下静默片刻,随即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大家小声议论、猜测着数字。

当李志展医生公布在马来西亚每年有80,000名孩子在倒数死亡的到来,现场发出惊讶的嘘声。

儿童安宁疗护协会主席李志展医生坦言马来西亚每年有80,000名孩子在倒数死亡的到来。(摄影:王茜)

李志展也不忘幽默,“那这些孩子躲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不来找我呢?”因为儿童安宁疗护在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起的医疗概念,很多人对于这个概念很陌生。

他与大家分享一些案例,短暂存活于世间的可爱婴孩、在医院附近卖椰浆饭的单亲母亲,面对这些需要援助的人们,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何让患者在短暂的生命中,得到美好的生命体验?

李志展与观众分享如何不断的在实验中找出为患者缓解病痛的方法。(摄影:王茜)

李志展表示他们不断在实验中找出为患者缓解病痛的方法,在安宁疗护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个决策都需挑战常规医疗思维。他称,“安宁疗护的医药都是重新研究过的,将现有的药物中投入到不同的方面。比如咳嗽药水不可以用于小过两岁的孩子,哪一个小儿医生敢用呢?只有我。给药之后小孩子就没有哭了,父母也不再为此吵架要离婚。六个月之后,小孩子在睡梦中没有痛苦的离世了。”

“很多人认为止痛只能用吗啡,止痛的药物其实还有很多种。安宁疗护除了想办法为患者缓解疼痛,也包括很多社工的工作(内容)。”

儿童安宁疗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病,更多的是陪伴,然后目送这些孩子离开,既残酷又温暖。儿童安宁疗护的医生不但需要绞尽脑汁为患者缓解病痛,还需要设身处地的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

李志展为我们讲述另一个故事。当一个小孩子不愿意来就医时,他们问其原因,竟是因为路途遥远、颠簸,加重疼痛。“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不是给她药,而是给她一个二手proton wira。”他们筹了3,000块钱为患者买了一个二手车,方便来就医。

李志展每每分享完一个患者的故事,现场的掌声便经久不息。

本次论坛主题为“自在面对死亡,真诚拥抱生命”。(摄影:王茜)

其他主讲人也从心理学、医疗、临终关怀、殡葬业等不同角度与大家推心置腹,探讨关于生和死的课题。保有生之坚强固然重要,向死而生也同样勇敢。学习“自在面对死亡,真诚拥抱生命”,再次爱上这个世界。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2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撰稿人。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1 条评论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