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法鼓山果东法师谈自杀:受苦受难,不等于有苦有难

世界卫生组织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发表声明称,目前全世界每年有70多万人自杀。人的一生都在抗争,与那无法操纵的命。想必很多人都幻想过自杀现场,或许是一次凌空飞翔的释然,或许是沉睡于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又或许是血淋淋、令人不忍直视的一幕。死亡是超脱的,可自杀真的是解脱吗?果东法师连连否定:“那不是放下,是放弃。放弃生命,(等于)没有尊重生命。”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寻求的是救赎,而不是结束。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果东法师问道:“因为你的自杀,你周遭的人也跟着在烦恼、痛苦。那你慈悲吗?”

日本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在切腹自杀之前写道:“当我们意识到,美是如何地远离于我们而存在。而其存在方式,又如何令我们可望而不可即,我们会永远地离开这个物质世界,而美,却会永存其中——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选择,向美发起冲击的唯一办法就是死亡。”同样死于自杀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如此写下:“人若能将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不幸,但却肯定是平和的,我什么时候能够自杀呢?”

面对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自杀文化的鼓吹,以及近年来厌世之风的愈演愈烈,台湾法鼓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无奈的笑笑,连连否定,“要尊重你的肉体生命,这是父母给你的”。

法鼓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强调佛教的概念是超越哲学、超越心理学,且这种超越不是离开,是跨越。(摄影:王茜)

从华人传统文化出发,《孝经》中讲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自杀者当下的决绝是因为情绪没有得到疏解;那么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自杀属于杀生吗,是真正的解脱吗?

法鼓山退居方丈果东法师强调佛教的概念是超越哲学、超越心理学,且这种超越不是离开,是跨越。他表示,佛教有轮回这个概念,如果自杀,你也会带着烦恼、业力行为离开,所以这个观念要建立起来。

“你以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断灭论,这叫偏见。你以为(下一世)重新开始,你以为(下一世)生为人了,其实没有。”

果东法师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在佛教的概念里,自杀的人极有可能在死后落入“三恶道”。

佛教中所谓的六道轮回,是按照生前因果自然会进入不同的道。六道,分为三善道跟三恶道。三善道: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自杀者必定是带着一种心灵的创伤离开世间,揉杂着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嗔恨、懊悔的情绪,就凭当下的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道。这就是佛家《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佛教的戒律(《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曾剖析过自杀者的心理,“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果东法师敲打着桌子,斥道:“因为你自杀了,你周遭的人也跟着在烦恼、痛苦。那你慈悲吗?你以为你解脱了,你以为一了百了,事实上带着业力行为离世。自杀是杀掉自己的生命,是罪过。因为你不慈悲,旁边的人在为你痛苦。”

“你说你没有作恶,你这个行为是不恰当的,让旁边的人产生了烦恼。”

他接着说道:“那不是放下,是放弃。放弃生命,(等于)没有尊重生命。这是消极的、是苦的。只要一口气在,就有无限希望。”

果东法师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在佛教的概念里,自杀的人极有可能在死后落入“三恶道”。(摄影:王茜)

绝望之时,也许换个角度,也许再坚持一下,谁知前方是否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呢?果东法师耐心劝诫大家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同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苦,是凡夫众生的观点,要境随心转。”

“我们讲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你生活条件很好,但不知足,那还是苦,还是在饿鬼道。因为你不满足嘛,还是像饥饿一样。”

佛教主张因果定律,自杀的人,业报未尽,就如同一个欠了债的人,为躲避债主的追讨而迁徙到外地。果东法师细致解释道:“我们受苦受难不等于就有苦有难,要学习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生命中你觉得自己在受苦受难,但还是要尽责、负责。我们常说,上辈子欠的总要还,心不甘情不愿当然还不完,心不甘情不愿就是(所谓的)苦。”

他认为自杀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人来到世间,要尽责。什么叫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心的自在,无受束。”

果东法师认为自杀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强调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人来到世间,要尽责。(摄影:罗志豪)

如果身边的人自杀了,果东法师也劝解我们不要陷在痛苦的深渊里,“我们周遭的人学习帮他超度、超法,对他还是有补救的。”

“不要说‘怎么做这种蠢事啊‘,这不叫关怀。既然他的因缘是这样,改变不了他,那就调整我们自己。”

果东法师从佛家的观点出发,探讨了如何预防自杀,以及面对周遭人的自杀,又该如何去调整自己。他最后总结道:“受苦受难,不等于有苦有难,我们要救苦救难。当你这样去改善的时候,旁人看你,你在现身说法,就像观音菩萨,吃苦受苦,同理心救苦。”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 / 5. 评分人数: 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撰稿人。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