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开埠与旺埠、叹茶再食包——走入怡保的前世今生

怡保这座华人生活气息浓厚的城镇,相信你我对她都不陌生。好山好水的地理环境,滋养出许多美食与美景,而在景点与食物的背后,蕴藏着同样迷人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又了解多少?你可知道,怡保有个旧称,叫做“坝罗”?民间流传的说法: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又是因何而起?来到怡保,少不了“一盅两件,饮茶吹水”的行程,城里驰名的六堡茶,以及街边林立的点心茶楼,又可以牵引出哪些前尘往事?

坝罗古庙:怡保华人历史开端

若要追溯怡保华人的故事,得从位于近打河畔的坝罗古庙说起。

1872年,锡矿家梁碧如率领一众坝罗居民,千里迢迢远到槟城将“大伯公正神”迎接过来,供奉在霹雳河旁的一座小庙宇里,后在1894年迁移到现址,成了如今的坝罗古庙。古庙屹立至今仍香火鼎盛,见证了怡保超过150年的兴衰。

“以前水路是主要的交通,传说过去时常发生水灾、火灾,”坝罗古庙董事会主席丘成华说,“自从坝罗古庙引进大伯公以后,这里变得很平安,所以大家都对古庙很有信心,香火相当旺盛。”

在旧时代,庙宇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也拥有如祠堂和法庭般的功能,是华人社会排解纠纷、举办婚礼的场域,“夫妇吵架也是来这边解决。”

坝罗古庙董事会主席丘成华(右)表示,董事会的宗旨,是推崇人要有信仰,但不能过于迷信。左为《原乡柔情霹雳行》节目主持人叶剑锋。

或许很多年轻世代并不晓得,古庙的名称“坝罗”,正是怡保的前称。这两个字又是因何而来?

“坝罗实际上是马来文‘palong’的音译,指的是开采锡矿的金山沟。当年,很多华人在这里采矿,所以就用‘palong’称呼这个地方。”丘成华解释,“后来这个名字改掉了,换作‘怡保’,是根据树名取的。”

所幸,还有这样一座古庙,将“坝罗”这两个字保留下来,封存着属于怡保的一段历史记忆。

客家人开埠:锡都旧日风光

1880年,怡保因发现大量锡矿而开埠。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怡保是由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金宝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博士提醒,这句话不无道理,但也不是历史的全貌。

“其实整个怡保的开埠,客家人不是唯一一个有影响力的族群。但我们从历史上看,在怡保发现锡矿后,很多人从太平往近打谷迁移,过来采矿。因为客家人较有采矿的经验,所以有名的矿家里头,很多都是客家人,包括姚德胜、胡子春、梁燊南、梁辉等人,这些矿家赚了钱后,会做慈善回馈社会,对整个城镇的发展影响很大。”

金宝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博士(左起)与主持人叶剑锋一边在近打河畔步道散步,一边追溯怡保开埠的历史。

黄文斌指出,霹雳华人矿务工会的九位历代会长中,客家人就占了五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客家人对怡保的发展是存在影响力的,所以会有‘客家人开埠’这个说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行业的兴衰,也牵动着一个地方的变迁。

“从1880到1985年,你看学校和慈善机构的捐款来源,或是社会组织的领导贤达,基本上都是锡矿家。可在1985年以后,会馆领导多从事发展业、物流业。由此可见,整个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大,自从没有锡矿业,到处都是百万富翁的景象,基本上不在怡保出现了。”

虽然风光不再,但后人仍能依循前人留下的足迹,一窥当年矿家们的生活面貌。

矿工生活写照:女色、赌博与六堡茶

座落在怡保旧街场的闲真别墅,是一所客家矿工俱乐部,由矿家梁辉(也称梁碧如)创办。

梁辉来自中国广东梅县,19岁来到马来亚,辗转成了一名成功的锡矿家,并在1893年成立闲真别墅,想要打造的是一栋“真正悠闲的别墅”。俱乐部仅开放给客家籍贯的锡矿头家们加入,让他们在里头合法地吃喝嫖赌,是那个时代风花雪月的写照。

如今,闲真别墅经过重建与修复,化身一栋保留客家人迁徙史和怡保锡矿业兴衰史的博物馆。

闲真别墅经理梁明辉(左起)向主持人叶剑锋述说创办人梁辉的故事。

大矿主糜烂生活的反面,有的是小小矿工们的辛劳与汗水。

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同样也有带动特定行业兴起的影响力,比如怡保的六堡茶文化,与锡矿业发展史脱不了关系。

梁瑞生茶庄业务拓展经理易劲昇表示,六堡茶对矿工来说,如同柴米油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没有六堡茶,矿工们都不肯做工。”洗琉琅时,矿工必须顶着大太阳,将双脚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因此需要六堡茶来祛湿消暑。“当年,六堡茶就装在大缸里,让矿工们舀出来喝。”

六堡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中国24名茶之一,由广府矿工随身携带来到南洋,是他们在异乡的保命茶,流传至今,也成了怡保人居家必备的养生茶。

梁瑞生茶庄业务拓展经理易劲昇(左起)向主持人叶剑锋与怡保饮食文化工作者赵奕川讲解六堡茶与矿工的关系:“当年,六堡茶就这样装在大缸里,让矿工们舀出来喝。”

广府人旺埠:唇齿之间的文化底蕴

叹茶,怎能少了点心?

“一盅两件,得闲饮茶”,是广府人的饮食文化。说到广府人,虽在声名显赫的大矿主行列中不比客家人来得多,但一直却都是怡保华人人口中比例最高的籍贯。

据黄文斌博士所知,从1891年到1940年代,广府人人口比例约有50%至53%,而客家人比例则是20%至30%。到了今天,在怡保华人群体里,会说粤语的人依旧占了大多数。这座山城,是除了吉隆坡以外,全马最多广府人聚集的地方。

广府人带来的影响,相当显著地反映在饮食上,譬如河粉、芽菜鸡、点心等,通通都是广府料理。

“为什么说‘广府人旺埠’,因为他们的人口最多。其中,来自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的广府人,基本上都是厨子。主要是因为广府人喜欢吃,所以他们来到这边,从事的行业多跟饮食有关。”黄文斌解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来怡保,都是为了美食而来,可见它还是有底蕴在的。”

“一盅两件,得闲饮茶”,是广府人的饮食文化。如今,点心楼林立的“梁燊南街”,也成了游客来到怡保的朝圣之处。

说回点心,广州的茶楼饮食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

怡保富山茶楼总经理沈柏光指出,点心茶楼最初是由二厘馆发展而来,那是务农的人们早起工作后,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的茶寮,“喝着喝着,有人开始找来糕饼小吃放在那里,收你两厘,吃喝自便,二厘馆就出现了。”

二厘馆后来演变成茶居,贩售的食物也变得多样化,包括烧卖和虾饺。“再发展下去就叫做茶楼。当年广州外贸发达,生意人需要一些场所喝茶,没理由去小小的二厘馆,所以有了三层楼的三元楼,上得去的都非富则贵,人们叫它高楼馆。”

广府人的叹早茶文化,飘洋过海来到南洋,延续百年,到了今天,经过旅游业的催化,点心楼林立的“梁燊南街”也成了游客的朝圣之处。

来到怡保,吃喝玩乐固然重要,而隐身在美景与美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一样值得我们去探究。怡保的历史往事,落在街头巷尾,也在唇齿之间,留待有心之人慢慢“叹”。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1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淑仪

拉曼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字工作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