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就是生死》社区巡讲——不避讳谈死,就不再害怕

由大育文化主办,孝恩集团协办的《就是生死》社区巡讲,宗旨是把生命教育带入校园。最初,有人反映“非得就是生死不可吗?”,“这样的标题似乎太沉重”了,但孝恩集团企宣部高级经理郭文洁表示:“就是非如此不可——只有敢于直面生死议题,不避重就轻,那才是生死教育的第一步。”

《就是生死》社区巡讲第一场次终于在2024年7月27日于巴生滨华中学成功举行,接下来,巡讲团队将到吉兰丹与古晋等二线城市开讲。带着八位讲师的阵容前往外州,人力资源、时间配合等都是挑战。然而,主办方大育文化执行长王淑娟说,“雪隆资源已经相当丰厚,对于二线城市来说需求更大,或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她希望让更多与生死教育偏离的群众,有机会看见这个课题。

走进二线城市    推广生命教育

大育文化长期在校园推广性教育,“生死教育与性教育一样,在马来西亚不是主流,生活中却极其重要。”王淑娟说。接近十年前,她在校园发现许多孩子在家里从不谈死字,更视死为避忌。

但当她发现,死亡面前,孩子的失落与哀伤没有被照顾,更坚定了她的想法——生死教育不能只在城市推广。

王淑娟多年前在讲座上遇见一位萌起自杀念头的男孩,他无助的眼神正寻找一位值得相信的大人谈话。自此,她便坚定地推广生命教育,照顾孩子的失落与悲伤。(摄影:梁馨元)

不说教,温柔诉说生命故事

对于这样的理念,孝恩集团与大育文化不谋而合。站在生死两岸之间,“活着的人该怎么办?”很少人顾及。早在12年前,孝恩就创办了专业辅导与咨商部门,送别往生者,也照顾留下来的人。

“生死教育,是一个不需说教,也没有理论框架的分享。站在前线的送行者或许有这个能力,用他们的生命故事影响另一个生命,这才是生死教育里最踏实的东西。”孝恩集团企宣部高级经理郭文洁说。

郭文洁表示,孝恩辅导与咨商提供专业生死教育推广与丧亲陪伴。(摄影:梁馨元)

而孝恩集团火化师赖德财便是前线送行者的一份子。他分享了这么一段故事——生日那天,妻子带着小孩来到工作室。孩子在门外探头问:“我们可以进去看看吗?”他思索一阵反问:“你们不害怕吗?”

孩子回:“不害怕。”

“被火化的人痛不痛?”这一句带着关怀与好奇的童稚疑问,似乎没人能真正回答。然而,赖德财说:“我希望他们不会痛。他用一种温暖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不要害怕死亡。”

你也可以看:【生命匠人】在世最后一里路,灰烬里全无牵挂

按下按钮之后,生者与往者告别。赖德财用他的文字与声音带听众走进火葬现场。(摄影:梁馨元)

遗忘之后,也能记得

现场的八位分享人包括《认识临终关怀,探索生前规划》的冯以量李知展医生常藻法师以及《渡人是一种能力,渡己是一种修行》的生命匠人郭俊豪辜伟龙、陈文山、赖德财、郭思彬。仿佛一个时光停滞的午后,他们的语速缓慢诚恳,诉说自己与亲人的共同面对生死的经历,观众席隐约传来间断的啜泣声。

“大家还好吗?”心理辅导师郭思彬问。聆听沉重的生命故事,这便是他的日常工作。尽管有时自己的难堪经历也会被勾起,脸色仍要若无其事,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每一场分享会都是讲者的生命故事,平凡但容易勾起自己与亲人的记忆。(摄影:梁馨元)

七岁那年妈妈离世,大人告诉郭思彬——“你要乖乖哦。”仿佛妈妈的离去意味着,自己只能赶快长大。“妈妈长期住院,但她很爱漂亮,总是戴着一顶针织帽子。爸爸带着我去买了一顶假发,但那顶假发妈妈没戴多久就过世了。”

“海葬过后,家里有关妈妈的东西都被收起来,没有神主牌也没有照片。不知不觉,大家习惯用遗忘与切割,去把失去妈妈的伤痛放下。”

直到上大学,在一门家庭治疗的课上,需要写下家人的资料。就在准备下笔的那一刻,郭思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出妈妈的名字了。

那一刻他是崩溃的——

我一直以为遗忘很好啊,但原来在遗忘哀伤的当儿,我把妈妈也失去了。

后来他加入了殡葬业,在疫情期间也失去了父亲。郭思彬在伤痛面前叩问自己:哀伤藏起来就代表不存在吗?

郭思彬说,遗忘与切割不是放下悲伤最好的方式。(摄影:梁馨元)

承认哀伤的勇气

面对妈妈的离开,他用了割舍与遗忘;但这一次面对父亲的离世,他学会了承认哀伤的存在。

哀伤不可耻,并且在哀伤面前,减少责备自己,抱着情绪继续往前走。这时,他积攒了多一点勇气,去找回妈妈的照片,并尝试和哥哥聊起妈妈,一点一滴拼凑回妈妈的回忆。

当我承认哀伤的同时,我也把妈妈认了回来。直到我再次面对爸爸的离开,这一次终于能保留爸爸的回忆。

为送行者去魅

生命匠人中的“缘、殓、殡、葬、续”分别对应送行的五个照顾层面:礼仪、大体护理、殡仪、大体火化以及辅导与咨商。郭文洁坦言,面对传统殡葬行业人们总有避忌,对殡葬行业者也怀抱刻板印象。清冷的殡仪馆,仿若聚集鬼魅之处——“但里面睡着的都是别人所深爱的人。”

生命匠人,左起:郭思彬(心理辅导师)、赖德财(大体火化师)、陈文山(殡仪师)、辜伟龙(大体护理师)、郭俊豪(礼仪师)。(摄影:梁馨元)

长久以来,这一组送行者一直存在。在还未了解之前,他们似乎神秘、黑暗、不堪……但这一天,他们阳关也温暖,坐在生命咖啡馆的圆桌里分享平凡故事,来者用生命去消化。

郭文洁希望,殡葬业者终有一天也能站在阳光底下。

生死之间,不会只有哀伤而已。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可以多做一点点,就一点点也可以。只要多加一份同理,这个过程就不会那么纠结——即便没有达标,也不会那么多亏欠。”她缓缓说道。

每一场葬礼,他们都在履行送行者的专业,礼待往生者。(摄影:梁馨元)

通过纽扣游戏与病童沟通

死一定是悲伤的吗?一些原住民在孩子出生时是哭的,因为他们要来面对这个脆弱的物质世界了;相反在亲人离世时他们是带着笑容的,因为痛苦的人们终于解脱了。

游戏作为打开病童心房的方式之一。(摄影:梁馨元)

确实,不是所有新生命都伴随着欢乐。常年从事儿童安宁疗护的李知展医生,几乎日常就陪伴距离死亡不远的儿童。在这些明朗或未明的伤痛前面,李知展选择用游戏,把孩子的心打开。

游戏带出情感与经验,最终的目的是思考和理解。”桌上摆放着不同形态的纽扣——小小人、海豚、向日葵、番茄、小叮当……似乎,它们都象征着一种情绪。他告诉我们,“情绪就像身体上的痛,让你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高能量与低能量,开心或不开心。”

纽扣游戏让病童表达情绪,也象征生命周期。(摄影:梁馨元)

有一次,一位病童选了“海豚”。这是一个怎样的象征与符号呢?“病童的朋友进了重诊病房,后来在里面过世了。病童说:海豚像我的朋友,我很想再见到他,但很难再见了。”

每一颗纽扣,都象征着病童的不同阶段——生病前后,拿一件物品代表当下感受,最终纽扣与圆形调色盘呈现的,便是一个生命周期。“看见这个周期,就会发现,生命中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每一个时候都教会你一些东西。”李知展说。

▌你也可以看:认识儿童安宁疗护——专访大马首位儿童安宁疗护医生李志展

“儿童安宁疗护”并不是只为准备孩子面对死亡的专属团队,而是诊断出疾病之后,他们会一直同在。(摄影:梁馨元)

心里撑起一把伞

下起了雨怎么办?法鼓山马来西亚道场监院常藻法师说,“记得在心里撑起一把伞”。

在“自我疗愈的觉知之旅“工作坊中,她列出三个步骤——

  1. 发现
  2. 允许真实面
  3. 知道就好,接受变化

此时她问:“信念会变化,那我们还要有信念吗?”信念需要每天去灌溉,且每一样东西都会变化。“那就不要太紧张,我们知道就好”

常藻法师说,遇到事情,先停下来觉察,不要马上反应。学习这件事情,不是最后的累积,而是你当下给出一分,你就收获一分。不管多远,脚下踏出一步就足够。(摄影:梁馨元)

每日朝九晚五塞车,开车的人总有嘀咕怨念。但当中的不耐烦,似乎不会永远保持不变。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耐烦并不会永远都在。当你有一个敌人,才会去抵抗,永远不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我们要相信,所有情绪会出现,也会消失。所以下雨时就为自己打开伞,雨停了就收起来。”常藻法师说。

然而,现场听众问:“不是每一把伞都能撑,不是吗?”

台风天,我们可以选择不出门,这是一个方法,但不代表你否认了这场台风。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求助,找朋友聊聊天,不直接处理不代表否认。先离开现场,当自己能如实面对才回来;允许它的发生,不要让所有理由说服自己不是这样的。

人会感到害怕,那是因为未知。一如死亡,我们永远不敢把它看清楚。在这一个温暖的午后,“就是生死”社区巡讲让听众看见死亡的真实面目——“当一个现象与感受被看到,反而更有力量去面对”。

▌你也可以看一个常与死亡接触的人——专访临终关怀工作者冯以量

面对生死,永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冯以量工作坊之”生前告别——让我们好好说再见“。(摄影:梁馨元)

“马上来的东西,马上就走了;只有用生命去体验,才会长远培养一个习惯。我们不是要一个结果,而是长远照顾自己身心的一个好习惯。”常藻法师说。

敢于面对死亡,即从“就是生死”开始讲起。

活动详情👇点击报名
【就是生死社区巡讲:东马古晋区专场
主题分享:深度讲座,反思生命真谛
工作坊:互动交流,增强理解与支持
社区咨询:临终关怀、病患关怀等咨询
日期:2024年9月1日(星期日)
时间:10am-5.30pm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