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对华人社会来说是一种大事。本身并不是校友的导演李世特为收集真实故事,花费六个月的时间约访过去拉曼理工大学(前拉曼学院)校友,收集了将近四十多个小时的访谈内容,再浓缩成十八个小时,最后成就了仅仅76分钟的《红砖:拉曼人的故事》。 李世特说:“这是一件为马来西亚人的付出,不仅仅只是为了华人而已。”
拉曼理工大学(前拉曼学院),是马华公会1969年创立的民办大学,因为政党背景,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拉曼理工大学时常是不同政党政客们互相针锋相对的筹码。
然而,拉曼理工大学最初的成立理念,仅仅只是为了让华裔或非土著学子能够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
2024年,是拉曼理工大学成立55周年,校方特别邀请了本地导演李世特拍摄了纪录片,以拉曼理工大学最标志性的红砖,娓娓道来拉曼理工大学创校的最初十年——《红砖:拉曼人的故事》(以下简称红砖),透过这部纪录片电影回顾当年华人子弟为了教育奋不顾身的精神。
红砖体现“再穷不能穷教育”精神
在《红砖》中,拉曼理工大学的创办背景被反复提及: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的马来西亚,刚刚从殖民统治中独立不久,国家的教育体系正在从英语向马来语过渡。这个过程在带来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对其他族群造成深远影响。
当时,由于语言政策的变更,大量学生无法通过英文或国文考试,从而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华人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与新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冲突。
拉曼的创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创办人敦陈修信(马华公会第二任总会长)和丹斯里许启谟(马华前署理会长)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为华人提供教育机会的问题,而是通过教育为全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他们的初心与坚持,成为拉曼最初两年建设历程的核心驱动力。
步入拉曼理工大学,是随处可见的红砖建筑——拉曼的建立也是从一块块红砖搭建而起。走到一处讲堂,与我们随行的拉曼理工大学传播与创意产业学院协调理院长,同样也是《红砖》制作人罗美萍说:“那是最早的讲堂,现在墙上的砖还是当时候的。”
红砖,已然成为了拉曼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它所见证的不仅仅是拉曼理工大学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过去先辈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历史见证者。
他的纸上,写上了拉曼学院的历史
“我本是一张白纸”。纪录片电影《红砖》导演李世特说。
李世特并不是拉曼校友,也未亲历过创办时期的艰难,但这反而赋予了他更多的探索欲与使命感。为了还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拉曼创办的历程,他走访了创办人后代与首批学生,收集了四十多个小时的访谈素材。
“两位创办人的故事让我很感动,他们为创办学院的奉献精神、远见,他们是为了全马来西亚人的教育而付出。早期很多人觉得拉曼理工大学的华人的学校,但今天你走出去的话,你还是会看到不一样种族的学生,所以这是为人民做的一件事情。”
“那是一段令人敬畏的旅程,”李世特说道。从创办人敦陈修信和丹斯里许启谟的初心与牺牲,到第一批学生在借用中学教室中上课的求学场景,每一个片段都深深打动了他。通过这些采访,他不仅还原了历史,更触摸到了那段时代脉搏的跳动。
他特别提到,这段历史让他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很多人把教育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它是上一代人用无数牺牲换来的。”
这种观点贯穿于影片的叙事之中。从创办人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到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红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警醒: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每一代人持续的努力与投入。
76分钟述说拉大最初的十年
《红砖》一片全长仅仅76分钟,故事以拉曼最初十年创校史为背景。十年时光要浓缩成76分钟,要去其糟糠,取其精华之外,李世特并不想让这关乎马来西亚人的故事以沉闷为基调,只提供资讯的角度来书写这一段历史。
资料收集用了李世特与其团队六个月的时间,采访数位拉曼校友,前后收集了四十多个小时的访谈内容。
这40多个小时的访谈,也仅仅作为故事的初步概念。“在开拍的时候,又再做多一次面试,重新选择最初的故事概念”——陈修信和许启谟的故事为角度,收获了18个小时的访谈内容,再进行浓缩、戏剧化处理,成为如今《红砖》的模样。
《红砖》采用电影纪录片的形式。“所谓电影纪录片,当然有戏剧的元素,但也是从真实情况中抽取元素,来进行拍摄。”
历史与纪录片处于统一战线,在于纪实;反观电影则偏向虚构。而电影纪录片正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和处,“一个能让更多人接受,更容易明白”的拍摄手法来处理《红砖》,将其推向更广的层面。
李世特:纪录片让人深入另一个真实世界
作为纪录片导演,李世特始终强调真实性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在他看来,纪录片的任务不仅是记录事实,还要通过真实打动观众,让他们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你深入另一个真实的世界,让观众感受到那些平常难以接触的故事。”
“纪录片的成功,应该是让观众产生共鸣,甚至促成行动。”导演说道。他相信,《红砖》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唤醒人们对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关注。
他提到自己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再会彩虹》也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这部影片聚焦爱滋病患儿童,揭示了他们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故事。通过镜头,他帮助无国籍的孩子与社会资源建立联系,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群体背后的困境。
问及是否会担忧《红砖》的对象群过于指向拉曼生,李世特坦言并不会。他强调,作为马来西亚第一所由教育机构全资赞助制作的电影纪录片,《红砖》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为拉曼大学立传。
“通过口碑,还是宣传,我觉得还是会有大众的人去观看这部片。”
《红砖》:从个人到大众的故事
《红砖》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拉曼理工大学的历史。导演希望这部影片能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马来西亚教育发展的普遍困境与希望。他坚信:“这不仅仅是关于拉曼理工大学,而是关于每一个为教育梦想奋斗的人。”
70多分钟的影片时间并不长,却承载着厚重的故事与深远的意义。在影像的光影中,历史得以鲜活,而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一个群体、一段时代的真实与梦想。
编按:《红砖:拉曼人的故事》将会在12月5日在各大戏院上映。万勿错过这一个关乎全马来西亚人的教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