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原是让人稍作歇息的日子,但在吉隆坡表演艺术中心(KLPAC)的舞室里,汉风舞蹈团的成员却正挥洒汗水、全神贯注地反复排练,只为迎接即将登场的第七届舞展《旅歌》。这个成立于2005年的华族舞团,前身是吉隆坡坤成中学的校内舞蹈团体。由一群热爱舞蹈的校友与指导老师黄祥志发起,从校园走向社会,逐渐发展为今天活跃于民间的非营利艺术组织。据黄祥志受访时表示,汉风舞团成员年龄横跨11岁至40多岁,来自各行各业,却因为对舞蹈的执着与热爱而凝聚在一起,走上同一个舞台。
汉风舞蹈团的故事可追溯到2002年5月18日,当时坤成舞蹈团及其校友联合举办了《古舞新韵》舞展,为日后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2005年,在几名坤成校友与指导老师黄祥志的倡议下,汉风舞蹈团正式组建,并于同年11月获社团注册局批准成为马来西亚非营利艺术团体之一。舞团艺术总监黄祥志与汉风舞蹈团团长郭淑卿坦言,舞团在成立不久后曾一度陷入解散危机。“当时因为场地和资金问题,舞团几乎要散掉,只剩下几个人到处去会馆借场地练习。后来我们开始主动邀请其他人来加入舞团,凭着参加比赛、拿下奖项,舞团才得以延续下来。”

《旅歌》的起始
第七届舞展名为《旅歌》,由马华著名诗人方路为其作诗:
春,初见荆棘的脸霜
在白茫的雾里和裂开的百合前行
夏,对视炎阳天
再远的玫瑰也有接近清凉的黄昏
秋,如归途中种植了一束月季花
安抚身上从容的体温
冬,以雪交织沧桑的旅歌
再刻骨铭心的寒也要像石楠坚持而行
舞展原计划每两到三年举办一次,然而疫情的到来打乱了节奏,直到与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与艺术局(JKKN)的合作项目告一段落后,才终于轮到第七届舞展的安排。此次舞展的“四季”概念最初由编导兼团长的郭淑卿提出。她回忆道:“其实第二届舞展就已经用过诗歌的方式来呈现了,但这次依然选择采用诗歌是因为诗本身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舞蹈可以朝着诗的意境去编排。”

她补充说,原本黄祥志曾提议用“四大美人”作为主题,但郭淑卿认为这个概念较为受限,后来在阅读星云大师《四季人生》中的一段话后获得灵感,才决定采用“春、夏、秋、冬”作为主轴。
“四季并不单指人生的四个阶段,而是人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四季。我们是流动的、周而复始的。”
这个概念不仅为编舞带来了更多开放的诠释空间,也让舞展成为一次关生命流动与人生成长的丰富表达。
走入《旅歌》深处,眼看四季如何盛开
《旅歌》中的春、夏、秋、冬四个篇章分别由四位编导林心彤、黄祥志、郭淑卿及卢忠杰各自编排。在下午的彩排现场,三位编导悉数到场,专注地观察舞者们的表现,编导林心彤则因产假而遗憾缺席本次的彩排。

谈到本届舞展中编排的独特之处,由编导卢忠杰编创的“冬”无疑是亮点之一。这一篇章特别加入了陈慧如的现场颂钵演奏,表现了卢忠杰对宗教、哲学与舞蹈肌理的个人探索与向往。他坦言,自己的创作深受佛教氛围、佛法教义以及神秘宗教气息的启发,这种氛围正好与“冬”的主题契合。在他眼中,冬并不是终结,而是一切的起始。“冬是被祈求而来的,是人们对新生的期待所召唤出来的。”因此,舞段中有许多祈愿落雪的动作,试图与观众传达:苦难之后,将会是一段全新的开端。
卢忠杰特别分享了自己对华族舞蹈、中国舞气韵及舞蹈美学的热爱,尤其着重于“气韵”的投入与步伐的运用,即讲求慢节奏、放缓平日的律动,让动作和情感都以沉稳缓慢的方式铺展开来。这些元素被他巧妙地融入“冬”的创作中,用以营造冬日特有的飘渺、凝聚与流动并存的氛围。他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虽然用了古典舞的元素,但严格来说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古典舞,而是一种当代的舞蹈创作。”

负责编创“夏”篇章的编导黄祥志也一同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他提到,多年前在广州经历过一个闷热的夏天,虽然那样的天气让人感到沉闷、仿佛毫无希望,但他始终觉得其中潜藏着某种积极的力量。创作中,他借用了初夏荷花刚萌芽的意象,带出一种清新而尚未炽热的感觉;接着进入含苞待放、荷香渐浓的阶段,象征着稳健与成长;最终发展到少女盛开的绚烂姿态,像是人生最灿烂的成长阶段。最后,以荷花凋零收尾,寓意“化作春泥更护花”,将自己化为养分,滋养新一代的生命与希望。

而“秋”的篇章中加入了歌曲《萱草花》的演唱段落,以及由舞者写给未来自己的独白信。编导郭淑卿选择《萱草花》的原因为这首歌与母亲的意象紧密相连,对她个人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她谈道:“秋天象征着人到中年,不再年轻,却也未到暮年。人生就像是搭上了一列只往前行驶的列车。”郭淑卿坦言,比起年轻时的冲劲,中年时期会更倾向于平稳的生活,加上自己因较晚婚,在回归家庭及自己成为母亲的过程中,这种复杂又微妙的心情特别贴合她对于“秋”的感觉。

在舞蹈语言上,这一篇章融合了身韵元素,将古典舞的元素拆开再揉入当代舞蹈的表达,采取叙述性编排。整体结构分为四个段落,带观众穿梭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舞者的“行走”动作象征着时间、时钟的流逝,喻为留不住的时光、想要追回的回忆、曾经追赶的事物。舞台上,椅子代表着惆怅,拔头发的细节象征年华已逝的焦虑与挣扎;同时也穿插温馨片段,如描绘成为母亲时的柔情。郭淑卿说:“秋天是释然,也是收成的季节。”

被问及如何确保各个篇章之间的衔接流畅,三位编导均表示大家认识多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默契,同时也会针对舞蹈段落之间的连接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动。黄祥志分享道:“为了不让观众的情绪被打断,这次的舞展并没有安排中场休息,而是选择采用一气呵成的表演方式。”
艺术无界限:传统艺术的跨领域合作
第七届舞展《旅歌》的另一大亮点为与芹心轩艺术学院合作举办的书法与水墨画展。在公益书法展中,将呈现汉字“夏”的演变,通过魏碑、隶书、行书三种风格,展示刚柔并济的书法线条;而“荷花入诗”主题则引导观众在诗意中重拾心静。在水墨画展部分,以“梅花”为主题,一笔一墨勾勒春天的神韵,一景一念传递画外之情。

此外,汉风舞蹈团还联合不惑生命学苑与方圆艺廊,举办一场横跨中小学生至银发长辈的公益画展《老窗心梦》,用画笔描绘记忆中的老窗景。值得关注的是,在舞展演出前一周,汉风还特别推出了为期两天的《秋舞》工作坊。
作为本次舞展的制作总监,郭淑卿表示:“舞展做到第七届,我们越能感受到艺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舞蹈离不开琴棋书画。因此这次我们选择跨领域合作,希望好好善用空间,把舞台当作一幅画来看待。我们在创作《旅歌》时,想呈现的不只是舞蹈动作,同时也想把正面的想法带给观众。人生就像一道风景,重要的是活得丰盛、自如,不必执着抓住某些时刻,也不必害怕放手。人生是四季,冬天不一定是终结,也是万物重生的起点。再多的困难,终究都会过去。”
对于汉风舞蹈团未来的展望,郭淑卿与黄祥志都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汉风能够迈向专业舞团的梦想。“虽然现实中有许多困难如资金问题等着我们去克服,但我始终希望汉风舞蹈团可以成为一个专业舞团。”卢忠杰则期许,作为少数活跃且拥有较多成员的华族舞团,汉风能持续团结、携手走得更远。

在本次的排练尾声,编导们逐一指出表演中的不足,细心提醒舞者们注意失误与调整。灯光下,舞者们额头上的汗水闪闪发亮,脸上虽挂着笑容,眼神中却流露出对舞台的专注与执着。音乐响起的瞬间,他们迅速调整好思绪,再次全情投入表演。看着肌肉线条的紧绷与舒展,感受舞者们用身体语言呈现的舞蹈美学,不禁让人期待汉风舞蹈团将如何带领观众沉入《旅歌》。
舞展演出详情
📍演出地点 | Venue:
Stage 1, PJPAC
📅演出时间 | Date & Time:
2025年5月17日(六) | May 17 (Sat) 2:30PM & 7:30PM
2025年5月18日(日) | May 18 (Sun) 2:30PM
🎟票价 | Ticket Details:
RM95/RM75(不包含RM4手续费/Excluding RM4 processing fee)
购票请访问🔗https://www.onetix.com.my/events/hymn-of-the-journey/395
📞咨询&详情 | Contact:
📲WhatsApp:011-68543213
📲IG/FB/小红书 @汉风舞蹈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