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槟城新年独特文化 华人族群扎根的见证

支持 Supported by  
槟城,老一辈称之为“Tanjung”,意为海角。因岛上有许多槟榔树,也被称作为“槟榔屿”北马绿岛槟城,福建人则称其为“庇能”。在这一个一半人口是华人的地方,是西方人口中的“东方花园”。这一次,参与百年传统仪式,走访历史悠久的大伯公庙,探访五大姓氏宗祠,体验峇峇娘惹元宵庆典,在文化和传承中了解槟城华人最初落户的故事。

槟城独有请火仪式 大伯公庙见证华人扎根历史

来到槟城过新年,延续百年、充满江湖气息的请火仪式,是槟城新年不可错过的传统。最初作为福建商人的秘密占卜仪式,如今成了槟城华人和工商界人士的新春焦点,以预测国家一年的经济走势。

“这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槟城最独特的仪式,” 槟城宝福社主席林辉贵说。

林辉贵(右)说,请火仪式只有在槟城看得到,就连中国都没有这样的仪式。他期望着这个仪式能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左为主持人叶剑峰。(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一集截图)

宝福社前身建德堂于1844年成立,从1845年开始,每年都会游行到海边进行请火仪式。他指出,这项仪式自建德堂流传至宝福社,已有180多年历史。

中午时刻,大伯公金身将会从城里乔治市古迹区的宝福社移驾至海边丹绒道光的海珠屿大伯公庙,通过香炉的火势来判定请火结果。过程中会分别扇火三次,预测年初、年中和年尾的经济走势。子时开始,当海潮涨潮之后淹没第一个礁石,请火仪式正式开始。

中午时刻,大伯公金身将会从城里乔治市古迹区的宝福社移驾至海边丹绒道光的海珠屿大伯公庙。(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一集截图)

不过早在请火仪式于本地发展之前,位于丹绒道光的海珠屿大伯公庙造就早已扎根许久,槟城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文史部主任覃勓温在访问中指出,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建立可以追索到1792年,如今已经度过200多年的时光。

海珠屿也是华人历史记载中最早在槟城的登陆点,相传1745年,来自广东大浦的教师张理带着福建永定烧炭人马福春、铁匠邱兆进来到槟岛,登陆海珠屿,是最早的一批华人先民。他们生前修善积德,死后被尊称为大伯公,而他们的坟墓建在海珠屿大伯公庙旁边。

在华人社会相传的历史,张理、马福春和邱兆是最早一批来到槟城的先民,年代比莱特船长更加久远。图为建立在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张理三兄弟坟墓。(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一集截图)

来到正月十四,农历新年也将走进尾声,今年的请火仪式在一声声的呼喊中落下帷幕,预测结果为“中、平、平”。在不间断的烟火声中,“请火仪式”不仅延续了传统信仰,也再一次凝聚了槟城华人对未来的集体期盼。

闽商五大姓 在血缘之间的互帮互助

早年南来的华人远渡重洋“下南洋”,在异乡依靠血缘、地缘与业缘建立起庇护网络。而在这些联系中,姓氏成为最直观、最具认同感的标志。于是,同姓聚居的传统逐渐形成,最终在槟城海岸线汇聚成一道独特景致——姓氏桥。

沿着槟城港口依序排列的姓氏桥,不仅是不同宗族落脚的象征,也是一部刻划着华人移民奋斗史的活历史。19世纪,槟城崛起为重要的贸易港与商业中心,而这一发展,与五大福建姓氏——邱、谢、杨、陈、林的福建商人密不可分。

这五大姓氏早年在槟城乔治市中心一带建立宗祠,以宗族为核心的聚落至今依然可见。走访这些宗祠,宛如踏上一场回望百年前移民史的旅程,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与传承。

走进位于大铳巷的龙山堂邱公司,扑面而来的是一座融合闽南建筑与马来高脚屋风格的南洋宅第。郭素岑说,这种建筑风格全世界可能是独一无二。(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一集截图)

槟城传承者主席郭素岑介绍道,南来的福建人大多来自福建海澄,普遍具有较强的经商意识。他们一抵达槟城,首要之事便是在此落脚安家、开创事业。

在郭素岑的导览下,走进位于大铳巷的龙山堂邱公司,扑面而来的是一座融合闽南建筑与马来高脚屋风格的南洋宅第。屋顶牌头采用“剪瓷贴塑”工艺——将瓷碗剪碎成特定图案,拼嵌于灰泥之上,精巧细致。牌头越多越繁,越能展现宗族的财力与地位,这也成为宗族荣耀的象征。

牌头越多越繁,越能展现宗族的财力与地位,这也成为宗族荣耀的象征。(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一集截图)

宗族不仅仅是血缘共同体,更是一套完整的“微型社会”。谢公司曾创办“育才学校”,为族中子弟提供免费教育;陈氏宗祠旁则设有庇护屋,接济初来乍到的华人移民。在那段政府尚未介入民生的年代,宗族网络承担起教育、居住、就业等多项职能,构建起一个自给自足的“新故乡”。

这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姓氏社群,不只是互助的温床,更是槟城华人社会的雏形。透过它们,我们看见的是一段段扎根南洋的故事,也是一座城市多元文化肌理中的关键线索。

土生华人 峇峇娘惹别样的元宵庆典 

对于年轻一辈的华人来说,新年期间最期待的必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而这一天对于峇峇娘惹社群来说,也是一整个新年期间最为重要的一天。

峇峇是土生华人男性,娘惹则是女性。“过去南下华人行船登陆,包括郑和的船队,他们落地后开始经商,也开始学习英文,并娶了当地的女性,包括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区的女性,因此我们最早的一位奶奶可能不是中国人,因为都是来自马来群岛的女性。”槟城侨生博物馆馆长唐宝琼说。

在传统峇峇娘惹家庭,未婚女子平日深居闺中,唯独元宵节是个例外。这一天,父母会精心为女儿梳妆打扮,让她们在月光下与青年男子共舞、赏月,甚至借机寻觅良缘。赏月之余,也会齐聚女族长的住处,围坐一桌享用美食,搭配马来歌谣东当沙洋(Dondang Sayang)载歌载舞。值得一提的是,源自于15世纪马六甲苏丹统治时代的传统东当沙洋和舞蹈,早已拥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每年元宵节,峇峇娘惹会在槟城长荣桂冠酒店(Gurney Bay Park Royal Hotel)举办元宵节庆典,现场也有东当沙洋的舞蹈表演,现场极其欢乐。(摄影:阮敏瑞)

如今广为流行的‘抛柑寻姻缘’活动,其实也能在峇峇娘惹社群中找到相似传统,只是方式略有不同。娘惹会在沿途的河流、小溪或桥梁上停下,“抛柑,得好尪”(福建话:丢柑,得到好老公);峇峇则抛茶壶、小锣鼓,以祈求娶到好老婆。

“十五暝,煮Pengat;吃甜甜,赚大钱”——Pengat原是马来人的传统椰浆美食,土生华人将其改良,成为了元宵节祭祖的必备甜点,象征着农历新年已经来到了尾声。其主要材料是四种颜色番薯,寓意子孙满堂。

Pengat主要材料:椰浆、四种甜番薯、斑斓叶和香蕉。(摄影:阮敏瑞)

在这一天,除了必备甜食Pengat ,炒杂菜、炒沙葛、卤肉等传统娘惹美食也是新年桌上必备佳肴。相较于其他地区如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北马槟城的娘惹菜偏辣、酸、带咸。

如今,作为峇峇娘惹的传统服饰卡巴雅,在五个国家(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和新加坡)共同提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下,将卡巴雅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唐宝琼相信,这会让更多工匠和社区人士穿着峇峇娘惹服饰,将峇峇娘惹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阮敏瑞

mingch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毕业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