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在行业里看历史,在牌匾中听故事:一个勃勃生机的华人时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一座世界遗产城市与重要港口的岛屿,槟城展现了勃勃生机,孕育了各行各业在此地的发展。从行会开始到槟城特有的海南风味美食,探寻那些镌刻着华人社会发展足迹的历史印记。

同行相惜:两百年胡靖古庙

除了血缘和地缘,初来乍到的华人也会通过业缘来寻找庇护。业缘指的是那些以职业为纽带而组建起来的社团,如行会或商会。其中最为特别的庇能打金行,又称胡靖古庙,是全世界唯一的打金行业祖师庙,供奉着全世界唯一的胡靖金身。

成立于1832年的庇能打金行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是马来西亚金银珠宝首饰业历史最悠久的组织,最早设立在槟城的木漆街 (Bishops  Street),而坐落在南华医院街(Muntri Street)的胡靖古庙则在1904年成立。

成立于1832年的庇能打金行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是马来西亚金银珠宝首饰业历史最悠久的组织。(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关于胡靖先师的研究并不多,其起源也众说纷纭,最常流传的说法指出胡靖显示出生于宋太祖二年十二月初六,喜爱雕刻且手工精巧。后来成为金饰业名匠后受诏入宫,却一去不复返,死后才得以平反,获追封为工部尚书。

庙中收藏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如记录着当年庇能打金行成立历史和章程的手写简历史。在这张历史记录中能够看到当时华人在行会内的互帮互助,甚至连行会会员的生老病死也是行业成员的共同责任。

手写简史(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当然,作为最重要的文物——胡靖祖师爷金身在过去会有轮值炉主掷珓,将金身请回金店供奉,保佑生意顺顺利利;而仅在胡靖祖师爷诞辰才会让金身佩戴的祖师爷金冠,由当时兴源金铺老板邝雷兴和祥源金铺老板联合报效,以750金(一种黄金合金,其中黄金含量为75%,其余25%由其他金属组成)打造而成,也是古庙著名的文物之一。

回归本质,不管是胡靖古庙,还是庇能打金行,皆是同业性和同乡性的重叠组织,古庙内依旧供奉着许多会员的神主牌,若是仔细看便能够发现这些先辈们都来自于广东台山。

庇能打金行主席甄振华说:“该组织本身就是由台山人组织,胡靖古庙也是台山人建立而成。过去要招人做打金行业的时候,都会过去台山找员工,来到这里就互相照应,当学徒,慢慢地落地生根。”

过去,打金行业最兴盛的时代近年来,会员曾多达六百多人。然而近年来,黄金的价格屡创新高,传统的打金手艺却逐渐式微。

近年来,黄金的价格屡创新高,传统的打金手艺却逐渐式微。(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祖籍同为广东台山的打金师傅邝润荣从14岁开始就进入了打金行业。时光流逝,他也坦承如今全手工打金不复存在,如今科技进步,几乎所有的打金行业早已进入机械化工程。传统的手工打金手艺不再受年轻一代的喜欢,而老一辈也在年纪和体力下,逼不得已从这份职业退休。

时过境迁,来到胡靖古庙,依旧能感受到当时华人间的同行互助,那是同行间的相济,而非相忌。

打金师傅邝润荣感叹时光流逝,现在纯手工的打金手艺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一个匾额一个故事 一个人文荟萃的槟城模样

在槟城,无论是楹联、题匾,还是店招,都暗藏着珍贵的历史宝藏。昔日,槟城的青山绿水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流连驻足,城内城外也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遗迹。匾额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字号品牌加上翰墨书法的特有魅力,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在槟城街头,依旧能看见那些中国名家留下的题字。许多珍贵墨宝不只是局限在纸上,也遍布公冢、会馆、庙宇、学校等牌匾上。

槟城古迹信托会前主席林玉裳分享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城市时,起草了一份叫做乔治市世界遗产的特别区域大蓝图,其中提到了保留老招牌的提议,“因为它代表了我们世界遗产的其中一个独特点,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历史的见证。”

林玉裳指出过去曾起草一份乔治市世界遗产的特别区域大蓝图,其中提到了保留老招牌的提议。(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如今已转为酒店经营的格兰德FC酒店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林森所写的“福州会馆”四个大字,是福州人的门面;位于槟城街的槟城广汀会馆的题字则广东书法家朱汝珍所写;而走到打石街也能发现由孔体书法家孔翔泰所提的“瑞康”二字;而书法家崔大地所提笔的“慕韩别墅”,如今保留在依旧保留在潮艺馆中。

广汀会馆的题字则广东书法家朱汝珍所写,是珍贵的名人墨宝。(摄影:阮敏瑞)
因市区商业化,有些墨宝被迫拆除。在新式招牌地下还能清晰看到过去那些雕刻在墙壁的墨宝。(摄影:阮敏瑞)

墨宝之间,距离并不遥远,百米内的距离总能看到一些名人书法家所题写的牌匾。这些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华人社群的雏形,更是彰显一个人文荟萃的槟城模样。

一个牌匾,浓缩了一个人、一间家的历史故事。收集牌匾,就连同这些故事一起收集起来。

樟雅小轩主理人魏国华因为职业关系,常常会到老房子收集旧木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每一间家多有无数个家具,然而每间家只会有一个牌匾。

“收牌匾久了,你就能看得什么年代、做什么东西、什么样的豪宅会有怎样的匾额。在光绪年的牌匾都是属于比较辉煌的,都是从中国名家那里雕刻好后送来的;峇峇娘惹家庭的牌匾会比较丰富,比较偏爱红色和金色;而广东人更喜欢黑底和黄金的风格,”他说。

即便这个行业的前途并不乐观,但魏国华认为在不乐观中还能看到有一些人愿意欣赏牌匾文化,让他感觉到一丝满足感。(摄影:阮敏瑞)

可惜随着国家店招政策的推行,许多承载岁月记忆的老招牌黯然退场,而下场是被带到一个地方进行焚烧销毁。

“我有遇到一个人,因为我想跟他收,然后他跟我说他很想哭,他说我帮政府拆下这些东西,拆了几百片,然后送去一个地方烧掉,有一些四个人都扛不起。”他说。

“太慢了,这是我们收牌匾最难过的事情”,——慢到那些故事早已在焚化中悄然消失。但魏国华并不气馁,在不乐观的前程中找到一些还愿意欣赏牌匾的人,让那些故事继续在家中高高挂起,是他在其中寻找的那一丝满足感。

古老海南西餐厅 特有的海南风味西餐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槟城,有海峡殖民地的历史背景,加上海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这里成为了许多外国人选择定居的地方。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槟城的美食更是许多游客拜访槟城的主要原因。

距离威省北海空军基地一、两公里的峇达威餐厅,其独特的海南味西餐,承载着跨越海洋的深厚历史,更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晶。曾经由英国行家空军和皇家澳洲空军经营的空军基地,“附近的居民主要靠着这个基地为生,”峇达威餐厅第二代传人郑有亿说。

”Butterworth”一词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翻译成“北海”,而作为海南人的创办人郑心亘用海南话翻译该词,这就是“峇达威”的名字由来。

“峇达威”一词源自于海南话的“Butterworth”,餐厅主要是以服务军人为主(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1958年,三十岁的郑心亘为养大家中的九个孩子,利用自身曾在澳洲兵部队里学习到的烹饪经验开一间餐厅,而作为海南人的郑心亘决定将西餐融合海南特色的做法,成就如今独特的海南味西餐。

1963年的马印对抗、1960年开始爆发的马共对抗和越南战争……六十年代的马来亚境内并不平静,在与越南抗争最激烈的时刻,澳洲方安排了五、六万人参与战斗,但因为距离遥远,在澳洲和越南之间的马来亚成为了最大的空军基地。

而靠着空军基地为生的峇达威餐厅碰巧赶上了这段时期,“军人越多,生意越好”。直到1988年随着澳洲军队的撤离,餐厅的服务对象才从军人转向了社区。

(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峇达威餐厅厨师郑有诺说,“BBS”是当时的经典套餐,指的便是香肠(Bangers)、敲蛋(Bump Nut)和薯条(Starch),“澳洲人如果来点餐会直接说BBS”,他说。

走进峇达威餐厅,第一眼会被墙上挂着的名牌吸引,是当时澳洲军人所留下的痕迹,“他们喝了酒后就要去越南了,将牌放在这里”——安全回来,那就继续喝;如果不回来,名字就永远被挂在墙上。看着那些锈迹斑驳的名牌,都书写着当时军人们在使命之下的无奈和释然。

那些挂在店内的名牌,都书写着当时军人们在使命之下的无奈和释然。(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截图)

对于第三代传人郑馨贤来说,也许这些回忆都有些遥远,但这间餐厅也早已成为了当地人的成长记忆。他同样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继续接管这个生意,让这间将近七十年的老店走进百年历史,让那些独特的海南西餐风味和故事流传下去。

上一篇:大士爷、跑街区、做桌——槟城人独特的中元文化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阮敏瑞

mingch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毕业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