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位浪潮下,人们谈论性与爱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变。从交友软件的“滑动式关系”,到网络快速撮合的婚姻,再到多人伴侣与空窗恐惧,科技不仅改变了亲密关系的形态,也让孤独感更加凸显。在刚过去的第九届亚洲性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直言:性不只是性,它折射出人类心底最深的依附与渴望。
第九届亚洲性教育研讨会于8月23日与24日在尊孔独中大讲堂举行,其中一场座谈会以“网络依附下的性与爱:关系转变与挑战”为题,聚焦探讨数位时代的情感与性关系变化。本次座谈会邀请了香港圣方济各大学学务长吴海雅副教授、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黄詠瑞博士,以及马来西亚性学会创会会长暨荣誉会长吴启铭硕士。而座谈会的主持人为前电台DJ唐碧芝。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于性的谈论与追求逐渐转向网络,甚至延伸出多宗网络偷拍性犯罪的事件。题为“网络依附下的性与爱:关系转变与挑战”的座谈会,正是希望探讨在网络驱使下,性与爱的理解与过往有何不同?人们在其中又面对着怎样的困难与改变?

网络底下的性爱关系
吴海雅副教授就提出,如今的网络让一切关系都变得快速且方便,但也有潜在的危险因素。
“从个案经验所看到,我有两个朋友都是从网络上认识了现在伴侣,且结婚有了小孩,都过得很幸福,我看到的是正面效果。但凡是都有好坏两面,如何要避免伤害便是我想更深入探讨的部分。”

黄詠瑞博士则观察到另一种现象:有人透过交友平台,每隔三个月就更换伴侣,不断追逐“永不落幕的热恋期”。当一段关系无法再带来快乐时,他便能迅速在网络中找到新的理想对象。
“滑动式关系”——黄詠瑞这么形容,约会应用程序的机制往往都是喜欢地往右滑动,不喜欢的就往左划掉,让人像商品般被左右滑动,便捷但也残酷。若使用者并不符合大众主流审美,无论滑多少次,始终难以被配对,这也可能冲击自我认同。因此,他强调网络只是工具,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

吴启铭硕士则直言,爱与性在网络世界里变化极快,从不是固定的模式。他也分享了自身经验:“由于个人工作场域的关系,认为不会来电就是不会来电,也不想要与身边熟悉的朋友发展另一种关系,所以就选择从网络上结识朋友。”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循环逐渐让他感到疲惫——不断自我介绍、不断聆听他人介绍,久而久之令人厌倦。“有人没找到的话,就不断追逐热恋期;找到的话,就会不热衷了。”
性爱之下隐藏的孤独
黄詠瑞指出,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性与爱已不再是牢不可分的整体,或甚至是可能先有性再有爱的关系模式。婚姻不再是谈论亲密关系的必然目标,而只是众多选择之一。相比于性满足,许多年轻人更渴望的是陪伴与认同。

吴海雅则以香港观塘海滨公园为例,那里曾发生过年轻人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其中,她的学生在访谈中发现,原来有的人不只是通过网络上认识性,性交、性生活对他们而言已经玩倦了,如今认为最好玩的是感情上的玩弄,甚至超越了性愉悦的层次。
“我的学生曾经向同时拥有很多性伴侣的男性与女性提问,他们的回答都一致:其实我的内心深处非常孤单。” 性透过网络,也许能快速找到伴侣,甚至带来婚姻的契机,但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它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心底的孤独。性教育不只是在谈性本身,它延伸到了人类心底最深处的情感依附与孤独感。

网络的便利无疑加速了性爱关系的进程,但心理层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究竟是借由多个性伴侣来填补安全感,还是不断在不安全感中徘徊?对此,吴海雅提醒,教育不应该以对错如此片面的部分来谈。
同时拥有许多伴侣的人,其实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满足感。吴启明也提到,有些人选择同时拥有多个伴侣,目的并不一定是性,而是为了避免“空窗期”。“如果你只有一个伴侣,他没空,你就会感到孤单;但如果有A、B、C三个对象,即便其中一人没空,仍有人能陪伴。”在这种机制下,孤独感似乎被削弱,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关系中更深层的矛盾。
家长该怎么做?
追根究底,性爱底下所隐藏的,许是人类无法直面的孤独感。对此,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孩子有各种性与情感依赖上的需求。吴启铭提道:“作为性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给出一些我们认为好的建议,但最终,孩子必须自己作出决定。”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感与性探索时,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强调风险,而是学会放下过度保护主义。黄詠瑞指出,许多父母在谈论性时,往往写下十条风险,却只提到一条益处。这样的灌输方式看似开明,实则依旧建立在恐惧与控制上,孩子只会想办法将风险最小化,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责任与价值。
因此,父母应尝试学习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承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亲密关系、情感依赖乃至性愉悦的需求,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应给予的不是审判或替代性的决定,是理解与倾听。只有建立起对话与信任,孩子才可能愿意分享,而不是封闭自己。
吴海雅则提醒,大人眼中的“犯错状态”,其实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社会演变下的结构性结果。网络与科技的发展,让隐私更容易被曝光,同时也改变了年轻一代对身体与性的认知。父母若仍旧以传统的对错来衡量,往往忽视了孩子所处的真实语境。与其纠结于“要不要守护隐私”,更重要的是理解:在数位时代,隐私的边界早已被重新定义。
换言之,家长无法替孩子挡下所有风险,但能陪伴他们在探索中学会选择与承担。唯有在自主中培养责任感,孩子才能在性与情感的道路上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九届亚洲性教育研讨会的讨论提醒我们,网络时代的性与爱,不仅是关系的加速与转变,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人心底的孤独与渴望。唯有在理解、尊重与对话中,人们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