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从纱笼到铁路——马来西亚日的独特旅程

在马来西亚,团结是被反复追问与实践的命题。铁路纱笼(Keretapi Sarong)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自2011年由民间自发启动,这项活动逐渐从小型社群行动,发展成全国瞩目的文化盛事。每年9月16日,马来西亚人裹上纱笼,登上火车,以一趟象征性的旅程庆祝马来西亚日。这个日期具有深厚意义,是沙巴与砂拉越正式加入联邦,让“马来西亚”真正完整。对总监山苏·巴欣·再努沙曼(Shamsul Bahrin Zainuzzaman)来说,铁路纱笼不只是一段旅程,也是个舞台:让人们在多元中“看见彼此”,并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的庆祝理由。

铁路纱笼(Keretapi Sarong),顾名思义是由“火车”(kereta api)与“纱笼”(sarong)两个马来词汇组合而成。看似是一趟普通的乘车体验,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移动过程,成为象征团结与欢乐的公共节日。如今,它已是许多马来西亚人每年必然期待的一场文化庆典。

铁路纱笼的起点

最早的铁路纱笼可追溯至2011年,由非营利组织 Random Alphabet 发起,当时并无固定形式或特定日期。其后,“铁路纱笼”总监山苏·巴欣·再努沙曼(Shamsul Bahrin Zainuzzaman)的伙伴利祖安·纳扎里(Ridzwan Nazari)在伦敦延续了这一概念,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以纱笼庆祝马来西亚日。

然而,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2015与2016年,活动一度停办。直到2017年,山苏正式加入,并与利祖安携手重新推动铁路纱笼。从那一年开始,铁路纱笼的活动定在马来西亚日进行,这场原本仅属小型社群的活动,逐渐成长为跨越全国的文化盛事。

参与铁路纱笼活动的民众合照。(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亚独立日,而1963年9月16日才是马来西亚真正的成立日。铁路纱笼选择这一天,就是希望凸显“马来西亚”的意义,并填补市中心缺乏马来西亚日庆典的空白。

“国庆日的热闹主要集中在马来半岛,但马来西亚日却相对冷清,只有沙巴、砂拉越与布城较为重视。在市中心几乎没有什么大型活动能让公众参与。”山苏说。

铁路纱笼的总监——山苏·巴欣·再努沙曼。(摄影:黄琬媇)

最初的铁路纱笼活动明确地指向两个方向:火车与纱笼。火车是为了借此鼓励大众减少碳足迹,提倡人们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其次是使纱笼符号化为团结的象征。纱笼不仅仅是作为马来人的民族服饰,同时其他民族的人们如华人、印度人、峇峇娘惹等也都会穿,因此纱笼被视为团结的象征之一。

“但‘纱笼’随着时代发展它逐渐没落。”山苏说,他想要购买一件纱笼时,发现所卖的都是来自印尼制品。最后,特地远赴登嘉楼购买由马来西亚本地出产,属于马来西亚的纱笼。

民众会在当天穿上民族服饰与纱笼参与活动。(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集合地点当天才揭晓

铁路纱笼的一大特色,是活动当天才揭晓的“神秘地点”。活动当天,参与者会在不同火车站集合,穿着纱笼与各式传统服饰,一同乘车前往只有在当天才揭晓的目的地。

一开始,这一设计只是为了推广吉隆坡的特定场地。随着参与人群日益扩大,必须另寻更宽阔的场所来容纳人潮。“虽然我们常收到邀请,但每个地点都得亲自考察,才能确定是否合适。”山苏笑着说。

山苏说:铁路纱笼可以提供一个看到马来西亚人的平台。(摄影:黄琬媇)

“神秘地点”存在的背后的概念是为让社群成为主角,让所有人可以“被看见。”

“社群——是人们让马来西亚成为了如此美丽的国家。”

而关于火车站点的选择则相对简单,通过投票系统,可以观察到哪里来的人多,就选择哪个站点。站点数量也随着参与人数的攀升而增加。

图为2025年的雪隆地区活动火车站点。(图片来源:相关单位)

挑战与难度的爬升

活动的壮大,伴随而来的便是挑战。山苏坦言:“以前没觉得有多难,但现在困难接踵而至。”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其中之一。许多品牌争相加入,但山苏坚持:“他们必须真心认同铁路纱笼的精神,而不是只想打广告。”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安全。火车容量有限,却有数以千计的参与者。为避免过度拥挤,铁路纱笼与国家基建公司及皇家警察合作,确保人潮顺利分流与安全抵达。

铁路纱笼所汇聚的人潮。(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看见”自己,“看见”马来西亚

“我们如此坚持,每年持续举办这个活动是为了提供一个平台,专属于展示马来西亚人的平台。”火车纱笼每年的海报都会邀请本地艺术家来设计绘画,今年亦是。

本次2025年的视觉海报也由本地艺术家设计。(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同时,山苏也分享了其中一项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群曾被学校舞蹈社拒于门外的孩子,因怀着热爱舞蹈的心,组成了一个舞团在外学习舞蹈。偶然的机会下,孩子们的父母于2018年与山苏结识,希望他们能在铁路纱笼亮相。因为这些孩子们非常努力,但却没有任何平台可以展现他们的才华。于是,山苏被孩子们的毅力打动,这个名为Wangsa Kids Dance Group的团体因此崭露头角,后来受邀到许多场合演出。

“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我要说的是,这个活动不只是想要让各个民族团结、认识彼此,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让马来西亚人被看见。”

在铁路纱笼的活动中,可以看见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纱笼产业本身也因铁路纱笼而受益。山苏当年在登嘉楼购得的纱笼价格高昂,但随着铁路纱笼影响力扩大,当地产业逐渐复苏,能够生产出既有品质又更亲民的纱笼。铁路纱笼甚至衍生出“纱笼跑”(Sarong Run)等活动,让纱笼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铁路纱笼最想要给传达给民族的信息是团结,我们想要通过欢庆马来西亚日来让大家珍惜团结是无价的。作为马来西亚人,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一体的。马来西亚的建立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兼容多个种族与文化,而我们做到了和谐。这是我们的责任,去守护这份的团结。”

本是同根生,那就一起来欢庆吧!

自2022年起,铁路纱笼每年都有不同主题。那一年,主题是Retro Kuala Lumpur,唤起人们的怀旧记忆;2023年是Ethnic City,强调多元族群的服饰之美;2024年则以Bangga Malaysia为题,邀请人们穿上让自己身为马来西亚人感到骄傲的装扮。今年的主题是Serumpun,意为“同根生”,延续过去的团结精神,即只要来自东南亚的朋友也欢迎一同加入到盛典,同时也呼应马来西亚作为2025年东盟主席国的身份。

身穿传统马来民族服饰的山苏。(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对山苏来说,通过主题,他首次接触到自身的民族服饰。作为比达友族(Melayu Bidayuh),他充满感慨地说:“我生平第一次穿上比达友的传统服饰,那是我父亲的。”

山苏首次穿上了父亲的比达友民族服饰。(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铁路纱笼也早已驶出吉隆坡。2024年,铁路纱笼与荧光笔首次合作,在槟城大山脚举办活动。今年则与想要生活节合作,将铁路纱笼带到乔治市。

在吉隆坡的铁路纱笼,则与超过五十家品牌与社群合作,从各个品牌到不同的族群都有深入的参与合作。同时,它已扩展至霹雳、槟城、吉打、马六甲、彭亨、新山等七个州属,各地社群携手举办。

铁路纱笼与想要生活节于2025年携手在槟城乔治市举办活动。(图片来源:相关单位)

这种草根性也使铁路纱笼拒绝被过度官方化。

山苏坦言:“政府曾经提议把我们的活动纳入由政府官方单位来主办,但那时候很多人向我们请求,希望可以拒绝这件事。”若同意纳入,许会变成严肃的活动场合,而非马来西亚人们可以真正放松,共同玩乐的活动。

这就是属于全体马来西亚人的活动。

而铁路纱笼也将迎来十周年。山苏已在这段铁路旅程中走了八年,他寄语:“我希望铁路纱笼能继续走在自己的轨道上,不偏离初心,并在更多州属落地生根。”

铁路与纱笼,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元素,却能巧妙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家举杯同庆的盛大活动。就如马来西亚一般,种族多元化,但能彼此交流,共同创造属于这个国度的独特风景。

有兴趣参与到的读者可以点击查阅2025铁路纱笼活动流程表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琬媇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在读生。喜欢一切毛茸茸的动物,王家卫电影爱好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