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邦咯海岛节】走入吉灵丸,看见邦咯的生活与灵魂

在霓虹与高楼之外,海风仍旧吹拂着邦咯岛的旧时光。这里的每一处地名都藏着语言的回声与时代的记忆——从“邦咯”的多重由来到“吉灵丸”的趣味称谓,一座岛屿的文化脉络在日常里悄然流动。

今年10月3日至5日举行的邦咯海岛节,再一次让这座海上小岛成为人文与艺术的汇聚点。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其中一项亮点是“吉灵丸社区导览”。在海岛节的第二天清晨,参与者踏上这趟深入渔村的人文旅程,走入邦咯岛的吉灵丸,探索这片保留着淳朴风貌与海洋记忆的社区,让人重新看见岛与人之间的深情。

两年一度的邦咯海岛节于10月3日至5日盛大举行,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其中一项亮点活动是吉灵丸社区导览,吉灵丸也是本次海岛节的主要活动地区。参与的游客在海岛节的第二天清晨,踏上这趟深入渔村的人文旅程,走入邦咯岛的吉灵丸,探索这片保留着淳朴风貌与海洋记忆的社区。

吉灵丸,位于邦咯岛东边的渔村社区。(图片来源:相关单位)

邦咯岛(Pulau Pangkor)名字由来说法众多。

相传,早年有泰国人会前来岛上迎娶当地女子,因此“邦咯”在泰语中寓意“美丽的岛屿”;在梵语语境里,也有相似的含义。

而在淡米尔语中,“邦咯”则被解释为“船只停泊的港口”,反映出它昔日作为海上中转站的重要地位。

码头上的系船柱。(摄影:黄琬媇)

而本次的导览地点吉灵丸(简称SPK)的名称由来也十分有趣。早期,这一带聚居了许多印度人,广东话中“印度人”被称为“吉灵人”,因此当地人便以“吉灵丸”来指称这一地区。其马来文名称Sungai Pinang Kecil则源于附近两条种满槟榔树的河流——Sungai Pinang Besar与Kecil。Kecil意为“小”,指的是其中较小的一条河。如今,当地人一般称此地为“吉灵丸”,而称SPK的多为外来游客,从称呼方式便能分辨是否为本地人。

周末的天还未亮,已有船只驶向海面。(摄影:黄琬媇)

岛屿的旧业新声

一大清早,约9时正,导览从吉灵丸码头出发。本次导览由三位小朋友带领,分别为王庭胜、梁贝儿及邢健宇。“我们正在做本地人的导览员培训,学员共有老中少三代。”导览员李淑莹笑着介绍说:“这次是小学生们的第二次导览,请大家多多包容。”她此次担任老师的角色,在一旁适时补充或纠正三位小朋友的讲解。

由左至右排序,14岁的王庭胜,以及同为10岁的梁贝儿与邢健宇。(摄影:黄琬媇)

吉灵丸码头已有数十年历史,建于上世纪60年代。早年停靠的多为木船,而非如今的铁船。“以前码头中间有座木板桥,涨潮时,小孩会在旁边玩水,游客则会丢硬币许愿。”王庭胜说道。如今,码头虽已废弃,但仍吸引不少垂钓者到码头尾端钓鱼。

位于吉灵丸码头旁的是渔乡民宿,前身是一座渔寮。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接待游客及为岛屿提供足够的住宿,当地居民于2012年将渔寮改造成如今的民宿。渔乡民宿也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之一,整体建筑风格保留了浓浓的邦咯海岛气息。

早上7时,捕捉及观赏日出的人们。(摄影:黄琬媇)

大厅往内走,是一个带屋顶但开放式的空间,海景一览无余。这里通风凉爽,成为了房客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

渔乡民宿的内部环境。(摄影:黄琬媇)

科技的蓬勃发展,旧时的冰工厂已被弃置。王庭胜解释道:“现在的渔船都配备小型制冰机,不再需要依赖冰工厂。”

过去的冰工厂需取山水注入长条形铁模,再由人工将制成的冰块敲碎。由于铁模易生锈,加上冰中含有用于保鲜鱼类的氯化钠(盐)与锈水,因此这些冰块并不适合食用。如今,冰工厂只剩下外观结构,内部早已清空。由于多年失修,木地板被侵蚀,若不慎踩到空心处可能坠海,目前仅能在门口远观。

旧时冰厂的建筑外观。(摄影:黄琬媇)

渔寮,顾名思义,是处理鱼类、停泊船只的沿海设施。“而渔寮也有先进的制冰器,可以直接生产碎冰,无需耗费多余的人力打碎冰。同时,也能看到渔工们将刚捕获的鱼类进行分类的繁忙景象。”

停泊船只的沿海设施。(摄影:余坤恬)
渔寮。(摄影:余坤恬)
目前最为先进的制冰机器。(摄影:余坤恬)
处理鱼类的工人们。(摄影:余坤恬)

走回吉灵丸街头转角处,可见一间门店内有人熟练地起刀落斩,砧板下是一笼笼活鸡。“因为餐饮业竞争激烈,这里后来改成卖鸡的档口,名为Alisan。”王庭胜介绍说:“邦咯岛最有人情味的一点是,腿脚不便的老人打电话订购后,老板会亲自把处理好的鸡送到他们家门口。”

砧板下是一笼笼活鸡。(摄影:余坤恬)

若走在路上看见有鸡,多半是早期邦咯岛本地饲养的鸡。但目前邦咯岛已不再养鸡,所售鸡只皆从外地进口,因此价格稍高。

再往吉灵丸的深处走,会看见一座门牌号296的浅蓝色建筑物,那便是邦咯岛渔业工会。作用为为渔夫争取福利,帮助渔民与中间商商议价格,稳定鱼类的售价。早年几乎每位渔民都是工会成员。但,在大约20年后,随着人口老化,渔业工会也逐渐转型,如今成了一所老人院。

渔业工会也逐渐转型,如今成了一所老人院。(摄影:余坤恬)

探索岛民生活的形状

导览也从此时开始深入岛民的日常生活。在296号建筑物再往前几步,便是有着“吉灵丸百货公司”称号的杂货铺——远盛号。梁贝儿说:“这家杂货铺从1940年便开始经营,以前店名为新美真,目前已是第三代传人。不仅售卖杂货,也有熟食。与连锁杂货铺不同的是,远盛号的货品全都摆放在店外,而不是店内。”

吉灵丸的“百货公司”——远盛号。(摄影:余坤恬)

当地人习惯称这间店为“仔仔”,那是老板的小名。

李淑莹笑着补充:“我们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都不知道这家店真正的名字,直到和小朋友一起准备导览时才知道原来叫远盛号。”

在吉灵丸较为特别的是,菜市场与杂货铺往往合而为一。这里既卖新鲜蔬果,也售卖生活杂物,且多数都设在民宅之中。

早期的邦咯岛民宅多沿海而建,后来因为土地不足,开始往山坡上发展。可见这周围的街道高低不平,许多房屋都依山而立。

依山而建的房屋,周遭地区都崎岖不平。(摄影:余坤恬)
吉灵丸在最初发展时,并无明确的道路规划,因此会出现门被墙壁“占位”的情况。(摄影:余坤恬)

眼前的这座木屋最老的民宅。仔细观察周围,不难发现门窗上都装有铁丝网。那是为了防止猴子入侵。因为住宅区靠近山林,猴子经常下山活动。

据导览员说法,此处的民宅是目前整个地区最古老的房屋。(摄影:余坤恬)
此地的房屋都装上了铁丝网。(摄影:余坤恬)

梁贝儿说:“以前的人看到猴子便会泼红漆,把它染红,希望借此警告深山里的猴群。”

李淑莹接话道:“岛民们说,放猴子回去后,整个山会传来猴群的大叫声。他们原以为这样能吓退猴子,但实际上并没有,反而只会让那些被染红的猴子被族群排挤。我们上一届海岛节看到一只被染红的母猴,带着一只小猴。因为无法在群体里生存,只能带着孩子出来觅食。”

“我们无法评断这是对或错的行为,因为这是岛民们居住的困扰,大家不知如何跟动物相处。所以这次海岛节借由‘永续’的主题,希望透过教育人们如何与大自然共生共存。”

过去,邦咯岛上还有一间电影院——快乐戏院,建于20世纪60年代。邢健宇讲解道:“当时一天会播放三场电影,放映前会先播放一首歌,岛民一听到就知道电影要开始了。小孩子可以免费进场,但必须由一位大人陪同。”然而,唱片机出现,娱乐方式多样化,电影院也逐渐被时代淘汰。

而快乐戏院为当时的岛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如售票员、检票员、清洁员等。

戏院只剩下放映室的部分遗迹,当年可容纳约两百人(摄影:余坤恬)

李淑莹笑道:“听我妈妈说,那时候小孩子最常到处‘找爹找妈’,央求大人们带他们进去看电影。”

早年岛上并没有自来水系统,居民全靠井水生活。现今,多数古井已被填平,眼前这口是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百年古井。邢健宇介绍:“以前的人会在井里养一条金鱼,用来检测水质。如果金鱼死了,就代表水有毒,不能饮用。”

这口水井目前只用于浇花洗地。(摄影:黄琬媇)

潮起潮落间的信仰

走入了岛民们的日常生活,其信仰与岛屿文化的一部分密不可分。在吉灵丸,大部分岛民多信奉多神教,但却与马来西亚半岛常见的文化信仰又有些不同。而本次导览对于建筑物的观察,可一窥在地的信仰精神。

福清宫是座百年古庙,而庙前设有块布告栏。在通讯尚未发达的年代,岛屿上的一切资讯,包括潮汐涨落等,都由这一块小小的布告栏告示。

百年古庙福清宫。(摄影:余坤恬)

李淑莹说:“这座庙宇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曾有一尊印度神像。据说,那尊神像是在海上捡到的,也有人说是被人送过来的。由于吉灵丸没有印度神庙,因此这尊神像便安置在福清宫里。也因此,福清宫成了同时供奉华人神祇与印度神的独特庙宇。”

谈起印度神像,李淑莹也顺便提起一些独有的岛屿文化语言。“大宝森节在这里称‘叻叻’;屠妖节则称‘卡瓦迪’。”

在吉灵丸,大约六成以上的华人也信封印度教,所以这里的印度教传教对象以华人为主。岛上许多居民信奉的印度神‘Ayah’,也常被华人视为拿督公来祭拜。

而这座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清真寺便是慈善清真寺,整座建筑以红色与青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华人与马来文化的融合。相传,这间清真寺最初为本土性质的,后来由一位海南回教徒所改造。如今,邦咯岛共有三座类似的清真寺。游客若入内参观,必须披上长袍。

慈善清真寺的外观。(摄影:黄琬媇)
慈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了华人与马来文化的融合。(摄影:余坤恬)

慈善清真寺虽已被列入政府的旅游景点,但岛上的马来居民至今仍在此做礼拜,信仰与生活依旧并行不悖。

邦咯岛美食推介

在导览的途中,李淑莹也热情地推荐了一些邦咯岛必吃的在地美食。

导览员李淑莹。(摄影:余坤恬)

一、邦咯叻沙

邦咯叻沙最大的特色,是搭配潮州白面而非普通黄面,且会配上香脆的猪油渣及海鲜作为配菜。想要品尝这道在地风味,必须早起,因为通常只在早上贩售,很快就会卖完。

二、椰浆饭

购买椰浆饭时,可以先询问摊主使用的是江鱼仔或鱼肉。邦咯岛的椰浆饭常搭配一种由岛民亲自捕捞的小鱼,这种鱼一般不会拿来家常烹调,而是成为椰浆饭的独特配料,鲜香咸香兼具。

桌上有一包包正等待出售的椰浆饭。(摄影:余坤恬)

三、冰美禄与柠檬茶

岛上的冰美禄浓郁却不腻,秘诀在于加入了大量美禄粉,而非以炼奶堆砌甜味。香气厚实、口感顺滑。而在炎热的海岛,酸甜冰凉的柠檬茶是解暑首选。它保留了真实的柠檬香气与细碎果肉,酸度恰到好处。

香甜浓厚的冰美禄与酸甜兼具的冰柠檬茶。(摄影:黄琬媇)

邦咯岛自2020年起,因政府推出免税岛政策,正式从以渔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然而,这座岛屿并未因此被过度商业化。渔村的淳朴气息依旧,渔业仍是岛上重要的收入来源,许多居民至今仍以海为生,延续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座岛而言,天然的隔绝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生态。邦咯岛与外界的联系,往往依赖出海与有限的交通方式,因此,这里孕育出自成一格的在地文化。

邦咯岛与外界的联系,往往依赖出海与有限的交通方式。(摄影:黄琬媇)

透过导览走入岛民的日常、信仰到语言,都能窥见邦咯岛独特生长姿态。无论是离开岛屿后返乡的人,还是外来旅客与定居者,大家都在以不同方式参与这座岛的成长与守护。而海岛节的诞生,是共生精神的延续。在守护传统的同时,让外界重新看见邦咯岛的在地文化与岛屿持续生长的样貌。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琬媇

访问网记者。喜欢以各种方式收集生活,比如电影、书籍、音乐、走访世界。

余坤恬

kuntian.er@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努力把故事写好,也想要写好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