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棠记饼香跨越半世纪传承三代 代代坚守传统亲情老味道

半世纪以来,棠记兄弟饼家以传统中式饼家的形象,刻印在一代雪隆人的回忆中。皮酥蛋滑的棠记蛋挞,更是成了棠记的金牌产品,让人回味不已。从创业初期仅卖出30粒蛋挞,至如今每日卖出逾万粒蛋挞,棠记的成长有目共睹。棠记由孔氏家族所创立,经由父传子、子传孙,今已传承至第三代。棠记家族秉持传承昨天,珍惜今天的信念,五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传统品质。这跨代传承,承载着家人间的浓厚亲情,也寄托着顾客的信赖与期待。实则,除了对品质的坚持,让棠记飘香半世纪的,是棠记家族间的互相扶持、不分彼此。

从清晨开始,棠记兄弟饼家已开始忙碌热闹。踏入棠记工厂总部,棠记第二代传人孔庆顺正带领着员工们,有条不紊地制作各式中式糕饼。凑上前看,大家正做着喜饼,手法利落划一,将红豆馅包裹入粉色面团里,再娴熟地整好形状,待领去烘烤。

棠记工厂内,大家正制作喜饼,过半工序仍得人手制作。(摄影:赖咏嘉)

随着棠记规模的扩大,部分工序已改由机器取代,但有些步骤仍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像是传统喜饼、加央角、烧包等,依旧保留着手工的温度。将最好的成品献予顾客,是棠记家族向来的坚持。

“坚持自己觉得那样东西是好吃的,就一定要做到那么好。”

这是孔庆顺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棠记精神,他说,“棠记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品‘有我这么平价,就没我这么好。有我这么好,就没我这么平价’。不然顾客为什么要光顾你?或是你的服务好,品质好,我每样都要照顾到,让人用口碑说这家店是好的。”

棠记第二代传人孔庆顺坚持道,一定要将棠记产品做到最好。(摄影:杨智豪)

棠记兄弟饼家也确实坚守着这项理念,于1970年正式创立的棠记,至今已经营半世纪,皆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

从小随父母摆摊卖包点    继承父业转型饼家

早从50年代起,第一代棠记就已成形。孔庆顺的父亲孔宪华与母亲罗娴以售卖港式包点维持生计,打从他们年幼起,父母就带着他们七兄弟姐妹一同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孔庆顺在家中排行第五。

孔家旧时合照,前排左起为三妹孔容爱 、父亲孔宪华、母亲罗娴、小妹孔容群。后排左起为大哥孔庆棠 、大姐孔容厚 、四哥孔庆泉、二哥孔庆坚、五哥孔庆顺 。(图片来源:棠记)

当时,这小小的包档,就是一家人的温饱来源,父亲将之取名为棠记,其实正是取自大哥孔庆棠之名,也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视与期望。

回忆起过往,从前的辛劳都化成了如今的欢笑,孔庆顺笑说,当时忙起来是没日没夜的,因晚上需帮忙父母兜售,睡眠时间不足,他们兄弟姐妹都带着帆布床到学校上课,“以前我们一大早就开始做,做到晚上才拿去卖,卖完后只睡那几个小时怎么行,当我们去上课读书时,会打瞌睡,老师就让我们带帆布床来上课。”

后来,子承父业,七兄弟姐妹接下了家中生意,延续父母的包点生意,并在三轮车摊档上正式挂上了棠记招牌。

子承父业后,七兄弟姐妹以三轮车售卖包饺点心,并正式挂上棠记招牌。(图片来源:棠记)

再后来,因有感包点款式不多,孔庆顺远赴香港更全面地学习各类香港传统点心,待掌握技术回来后,他们租下咖啡店店面,也陆续添加售卖烧卖、虾饺等。

棠记原本售卖包饺点心,图为二哥孔庆坚。(图片来源:棠记)

然而,包饺点心仅在周末生意好,平日则一般,加上后来也碰上了1969年的513事件,成了棠记转型为饼家的契机。“那时因为戒严,晚上不能卖东西,那么我们就做餐包在白天卖,卖着卖着就转成做饼了,以前的传统包饺点心就没有做了。”

棠记转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转卖糕饼后,因手工制作步骤繁复,只能小量售卖,尤其是蛋挞。“起初我开时,只卖到30粒蛋挞,不是说没生意,是因为做不出来。那时做蛋挞很繁复的。要先制作饼皮,隔了一天再能做,所以初时只能做30粒。”如今,棠记蛋挞已日销过万,亦是棠记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1983年,棠记第一间门市店铺开业。(图片来源:棠记)

七兄弟姐妹共同奋斗    带领棠记一路成长

这些年,棠记家族从未分开,“全部兄弟姐妹都一起做,我姐姐嫁人后也回来帮忙,我们没有分工,都是一起去做,一起打拼。能够一起工作,一起吃饭,肯定是好事。”

创业不易,守业也不易,多亏有家人间的互相扶持,才能度过每个难关。“有什么困难,就去克服它,当然是有的,那些大时势转变,好像经济不好,或是原料不好,都是困难。但是自己做了这行,就是坚持去做,无论怎么困难,都是几兄弟姐妹一起克服,没想过不做。”

兄弟姐妹守护着彼此,共为棠记奋斗。(图片来源:棠记)

随着岁月流逝,曾经携手共同努力的七兄弟姐妹,已有三人离开世间,即使人已逝,可全数兄弟姐妹曾经守在一起,共为棠记奋斗,已是这辈子难得的福气,“有今生无来世,兄弟姐妹在一起就是最好的。”

直至今日,年逾70岁的孔庆顺与其他兄弟姐妹仍未退休,他们依旧守在生产线上,亲自下手制作糕饼,确保棠记品质五十年如一日。

至今,孔庆顺与其他兄弟姐妹依然下手参与制作。(摄影:赖咏嘉)

他笑说,“我没想过几时退休,自己一路来看着棠记这样成长,不需要退休,是做少一点而已,好像早上5、6点来到,做半天就回去休息。”

四哥孔庆泉监督工厂制作,确保品质如一。(摄影:赖咏嘉)

目前,孔庆顺已将管理主力转交予下一辈,让棠记新生命持续精彩绽放。对予下一代棠记接班人,他仅有唯一的期望,即是希望他们团结将棠记尽力做好。

“期望他们各有各的发展,知道自己的责任,要尽自己的责任去做好这件事,就是这样而已,还期望什么呢?”

棠记家族也因团结凝聚力量而强大,他强调,“各有各的工作和岗位,自己做好自己的部分,大家一起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不要去分彼此。大家可以和而不同,很和睦地做不同的事情,但不要同而不和,在一起工作但各各做不成事。棠记今天的成果不是必然的,是努力出来的。”

棠记因团结合作,而茁壮成长。(图片来源:棠记)

棠记传至第三代步步创新    金牌产品蛋挞令人回味

过往,棠记兄弟饼家以传统饼家的形象,刻印在一代雪隆人的回忆中,可棠记并不固步自封,愿持续创新作出转变。

棠记兄弟饼家第三代传人孔繁乐说道,从2010年起,棠记从原有种类丰富的传统中式糕饼,再拓展至西式蛋糕,且持续研发新品,如鲜奶油蛋糕、芝士蛋糕等,给予顾客不间断的味蕾惊喜。

棠记第三代传人孔繁乐将产品多元化,不仅局限于中式糕饼。(摄影:杨智豪)

棠记的所有食品,向来严格把控在高水准上,而最受大众欢迎的是棠记蛋挞。尚记得初次吃下棠记蛋挞,其滋味叫人惊艳。烤得恰好的酥松饼皮,盛载着嫩滑香甜的饱满蛋汁,表皮上泛着诱人光泽,叫人忍不住一口吃下。

对大众来说,棠记蛋挞是对甜食的甜蜜记忆,可对棠记家族而言,一层又一层的香脆饼皮间,也藏着他们家人间的朴实亲情,是他们亲情的跨代传承,以及对顾客的不变用心,这才烘成了令人无比回味的棠记蛋挞。

蛋挞是棠记最受欢迎的金牌产品之一。(摄影:赖咏嘉)

至今,棠记家族仍天天都吃自家产品,以身作则证明产品的好吃可靠,这亦是棠记从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

孔庆顺说,“我爸爸说,你自己做的东西不吃,还叫人吃,人家怎么会吃。我常跟顾客说,吃到好吃就告诉身边朋友,不好吃就告诉我,那我就可以作出改变。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向来也是有吃。”

棠记家族与员工必定吃自家产品,确保品质。(图片来源:棠记)

传至第三代,这传统不变,孔繁乐说,棠记会不定时试吃产品,以及到各分店检测,确保品质稳定,“我们的宗旨就是会常试产品,甚至是跟员工说这个产品有没有试吃,问他们会不会吃。如果你不吃,你为什么要求顾客吃?

正因如此,棠记除了坚持不用化学剂为产品续命,也坚持真材实料。“我的长辈,我的叔叔或爸爸,他们会说坚守本质是最重要的,无论用料或是工序流程,都要比较花心思。不要降价出货,一定要真的真材实料。”

棠记坚守品质,曾获多项殊荣。(摄影:赖咏嘉)

棠记创立50周年    推出全新手机应用程序优惠多

如今,棠记在雪隆各地拥有10间分店,分别坐落于半山芭、蕉赖、大城堡、白沙罗上城、蒲种、梳邦、哥打白沙罗、沙登、无拉港、斯嘉镇。

值得一提的是,棠记大部分分店从早上7时30分即开始营业,成了上班族买早餐的便捷首选,买个新鲜出炉热腾腾的面包、蛋挞、鸡派或烧包,就可开启美好早晨。

棠记在雪隆各地拥有10间分店。(图片来源:棠记)

此外,今年是棠记的成立50周年,惟因疫情缘故,所有活动只能转至线上进行。鉴于此,棠记近期推出了一系列诱人优惠,在来临11月,只要购买价值50令吉的棠记产品,就可额外获得50令吉的产品。

近年,棠记积极推广社交平台,与新时代接轨,近期更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序,除了为顾客提供外送服务,也为顾客提供最新的优惠资讯。顾客亦可通过应用程序付款,减少现金交易。

棠记推出手机应用程序,不必出门就可享用棠记食品。(图片来源:棠记)

棠记今年也设立了棠记烘焙学院(TK Academy),提供为期9个月的文凭课程,让有兴趣者学习不同的烘焙手艺,培育更多烘焙好手。

未来,除了开设更多分店,让棠记常伴顾客左右,孔繁乐也盼棠记能成为大马人的送礼首选品牌,“即是你们想到蛋糕、面包,或是满月、年饼、中秋、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大寿等节日,都会想起棠记。”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杨智豪

《访问》制作人,曾于电视台打滚数年,参与制作过访谈节目、资讯节目、娱乐新闻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