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百年中总·共商共赢】篇1:关于历史,我们有一百种说法

关于历史,我们有一百种说法,但一桩桩真切发生的事迹与贡献,即使有再多的说法,也无法磨灭掉那些曾经。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走过百年岁月,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政府与政党机制尚未健全的从前,中总除了为工商界争取利益,也兼顾其他民生大小事务,为华社谋福利。追寻历史轨迹便可察觉,中总不仅仅是一个商会代表,更是华社的象征之一,是这个世纪的华人无法忽视的商界组织。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The Associated Chinese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Malaysia, ACCCIM),简称为中总,共有17个基本会员分布全国各地,其前身是英属巫来由中华商会联合会,创立于1921年7月2日。当时马来亚半岛是英国殖民地,称为英属马来亚。更早之前,各州府和商埠的华侨商业活动已经蓬勃发展,20世纪初期,纷纷成立华人商务局、中华商务总会、中华商会或华侨商会。

第一个华侨商会组织是槟榔屿华人商务局,成立于1903年。雪兰莪商务局在隔年成立。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则在中国商务大臣张弼士的推动下,于1906年成立。

上图为1928 年重建的槟榔屿中华总商会会所;(左图)1933 年建竣的吉兰丹中华商会会所开幕以及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 1907 年职员合影。(图片来源:中总)

马来亚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陈妙恩博士表示,根据她的研究,槟城、关丹和吉隆坡在早期不是因为清朝鼓吹的关系而成立商会,而是因为在马来亚就有英国人成立的商会。根据雪兰莪商务局成立章程资料显示,英国人商会促使他们能聚首阅读报章、一起讨论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集结力量反映予政府。因为想要学习西方商人的模式,所以就成立商会。

各地商会决定结合起来成为英属巫来由中华商会联合会,并在吉隆坡茨厂街的雪兰莪中华商会总会举办第一次大会,是基于马来亚当时面对贸易经济紧缩,欲为华商请愿和寻求英殖民政府援助。

陈妙恩指出,槟城、关丹和吉隆坡在早期成立商会是因为想要学习西方商人的模式。(摄影:罗咏琦)

“英殖民政府推动的橡胶生产限制方案,导致胶价低迷。在全球经济大萧条持续影响下,锡价和胶价下跌,爆发了华工失业潮,各地中华商会则协助数以千计失业华工遣送回中国。”

马来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拿督黄子坚博士说,那些被迫留下来生活的华工因为生活困苦而打抢偷窃,有者甚至看不见前景而自杀,自杀率一度提高。中总这时站出来伸出援手,在提供住宿、介绍工作、施粥派粮、医药等各方面救济失业华工,许多工人在商会领袖照顾下,撑过难关。

“接着,日本侵华,抗战开始。1937年,马来亚各个州埠的中总领袖对中国存有浓烈的家乡故土情怀,积极发动援华抗日捐款活动。中总领袖其实也响应南洋商会联合会陈嘉庚所主办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他续称,除了援助中国以外,1940年欧洲爆发世界大战时,很多商会也募捐给英国政府,马来亚甚至是婆罗洲的华人各族都一起募捐。从创会开始,商会从不缺席华侨事务、各大社会议题和历史重大事件。

黄子坚讲述中总领袖当年为失业华工提供援助,协助他们留下来生活。(摄影:罗咏琦)

“即使一些局势骤变导致商会曾一度连续六年(1933年至1938年)没有召开常年会议,但商会在这期间依旧持续为华侨华商处理问题。”

1939 年恢复会议时,中文名称里的“巫来由”改为“马来亚”。(图片来源:中总)

“在1942至1945年的日治时期,不少中华商会领袖参与抗战,甚至有者不幸在战争中牺牲。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与日军斡旋,目标只有一个:保护家人、民族和商家的性命,协助家国取得抗战胜利。”

“七朝元老”黄锦生:加入中总近半百岁月,成为历史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中华总商会走过的100年之中,被称为“七朝元老”的前执行总秘书黄锦生参与了将近50年。当年还是黄毛小子的他,第一份职业到槟城中总任职,三年后被调到总部成立秘书处。“当时的办事处还是在隆雪华堂。”眼前的他双眼微微眯起,忆起一段段往事。

黄锦生如今已退休,但仍然心系中总,只要说起往事就滔滔不绝地分享亲身经历。(摄影:罗咏琦)

“战后的部分,大部分时间我都有参与,中总所扮演的角色可说是被华社推到前锋,协助处理重大事件。中总在华社有一特殊地位,凡是遇到涉及全国华人的重大事件,中总就会被派出面解决。”黄锦生所说的战后时期,指的是中总在1947年2月23日复会之后。

中总始复会就遇上英殖民政府提出的马来联邦宪法,该法案对公民权申请的规定门槛很高,似乎有意将华族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因此引起华社不满。

“当时候陈祯禄是马六甲中总会长,他在首届常年大会上提出,向英殖民政府抗议及争取修改宪法,于是草拟电文并负责跟进。随后,英属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公布的修宪条文并没有接纳华社的诉求,所以中总发动了全国华社总罢业。所有的商家罢工一天不做生意,罢工行动很成功,也获得其他民族的支持。”

总罢业获得各行各业响应,在沒有不愉快事件发生的情況下,有秩序的完成。(图片来源:中总)

只可惜,这项壮举并没有获得英殖民政府的回应,原因是当时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公开表态支持总罢业行动,导致问题复杂化。

“英殖民政府和马共是敌对,马共一公开支持,那叫英殖民政府该怎么办?接着也有传闻指出,英殖民政府曾派特工队来马调查,查悉中总领袖有否被马共收买。所幸,后来英殖民政府也清楚知道中总领袖都是资本家,也只是为华社发声,并不参与政治斗争。尔后的日子里,中总领袖经常受邀出席各项会议。”

“1948年,因应国内局势,陈祯禄发动筹组代表性政党而促成马华公会的诞生。1953年,当时的中总总会长敦李孝式甚至被委任为联邦铁道海港部长,即交通部长,同时兼任总会长一职。由此可见,英殖民政府对于中总的重视与信任。”

中总历史大事纪

1947年:发动全国华社总罢业
1948年:催生马华公会
1950年:参与国州立法议会
1953年:时任总会长敦李孝式出任联邦部长
1956年:独立后联邦宪法草案问题
1963年:发动向日本追讨南侵血债
1969年:513事件赈灾行动
1973年:创立永久秘书处
1974年:创办全国工商总会
1975年:工业协调法令的争议和改进
1976年:推动成立多州中华大会堂
1977年:应对新经济政策的冲击和挑战
1978年:华商与政府沟通主要管道、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1981年:创办民族企业——商联控股
2003年:成功主办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
(资料来源:中总)

中总作为工商界代表,也肩负社会责任

1970年代初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候,正是黄锦生刚加入中总之时。对于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他记忆犹新。

“新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分别是重组社会,消除贫穷。政府一宣布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时来势汹汹、雷厉风行,华商当然感到彷徨无助。当时候很重要的华企如银行业、运输业,甚至是报关行、米粮业等都开始江山失守,后来渐渐成为官方资本企业。”

“我还记得,我们在1978年4月9日筹办第一次全国华人经济大会,收集华商建议、感受、想法,前后也动用很多人脉、设立委员会等搜集各方建议,做成完整的备忘录。直到时任副首相敦马哈迪上任,我随同第9任总会长黄文彬到他家中出席饭局时,正式提呈备忘录。”

丹斯里黄文彬领导中总 20 年期间,与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建立了朋友间的关系他也经常邀请敦马哈迪与中总领导进餐,交流国家经济发展课题。(图片来源:中总)

他说,虽然当时因为政府突然提出订立1975年工业协调法令而闹得满城风雨,但是几经多番协商,政府与中总各退一步,将法令内容稍作修改。敦马哈迪后来也承诺,政府在此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计划和行政方针,都会郑重考虑中总所提呈的建议。

“看你怎么看待了,在过了很多很多年以后,大概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我们的确也感受到政府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有考虑并采纳中总的意见。社会的情绪转变从70年代的不满,到80年代稍微缓和,再到90年代已鲜少提起新经济政策,后来就进入了2020宏愿的目标。”

黄锦生踏出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中总任职,一直到退休都不曾转换工作。他认为没有其他工作能够像在中总任职一样,广泛地接触并认识各行各业、甚至各阶层的人,从政府官员到首相、再到其他的国际人脉网。更重要的是,在跟随领袖身旁解决一件又一件的事务,让他深感满足,数十年不言累。

“我们有时候做了历史的见证者,有时候是历史的参与者。还有一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现在随口说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要动用脑筋,善用策略智慧。”

当询及现今社会迈入数码时代,商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黄锦生以简单的一句话笃定表示:

只要还有商人,总商会就有存在的必要。”

下一篇:总会长肩上的重担(上)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