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价值——当我们不以为意的日常被欣赏……
访问(简称问):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创意城市网络(UCCN)入选城市,评选砂拉越古晋为“创意美食之都”。在小镇推广精品咖啡并致力推动在地化的你们而言,怎么看待呢?
李威霆(简称李):我们身在其中,其实很难察觉到当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哥乐面或叻沙,对我们来讲就像是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我认为所谓的“价值“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意即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欣赏彼此的不同。
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均质化的现象,意即你去到的每个城市都是连锁品牌,一样的面貌,一样的味道。这样固然可以把很多好品牌带到世界各角落,但同时也会淡化当地原生食材、文化和饮食风味的特别之处。因为天气、生活习惯、需求都会影响当地人对于饮食的追求,进而成为当地独有的饮食习惯或特色。久而久之,就会缺乏个性。
我觉得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结合当地食材和精品咖啡。当世界满是精品咖啡馆的时候,为什么我还要去某个城市到访某家咖啡馆?不应该只是因为它有卖浓缩咖啡和美式咖啡,而应该是那里有其他地方找不着的东西。
郭珅(简称郭):推动本地咖啡当然有一定的难处,因为喝咖啡这回事有一定的门槛,以我的观察,可能稍微有年纪的人才会欣赏咖啡的苦涩;年轻人都喜欢五彩缤纷、甜滋滋易入口的饮料。如果把在地食材融入咖啡,或许就可以突破常见的意式咖啡,像是浓缩咖啡、拿铁、卡布奇诺之类的。
我觉得在咖啡师冠军赛中,也开始有很多人尝试创新,用不同的食材搭配咖啡,创造出新的饮品。目前我们也特别想做这一块,在本土寻找日常中普遍的食材,融入本地咖啡,看看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在小镇经营精品咖啡,专注体会一件事
问:可否从生活层面分享在古晋推广本地咖啡的难处?
李:以我现在的经验,有一点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早期人人都有个开咖啡馆的梦想,听起来似乎很浪漫,而且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外的例子,开咖啡馆可以赚钱。可是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件事:外国人的时薪或许可以买五、六杯咖啡;东南亚国家可能一杯精品咖啡售价等同于一小时的薪资。
以咖啡产业而言,先不论古晋,马来西亚是个小市场,因此不能把国外的经营模式复制然后用在本土,背后的经济模式完全不同。加上这两年的疫情影响,如何熬过疫情也是个难题,而我们的做法是多样性,涉猎广泛。在做精品咖啡的同时,我们也供应咖啡豆、教育、技术支持、培训,还勉强撑得过大风大浪。
问:照你所说,Earthlings涉猎很广,但都只是围绕在咖啡,咖啡馆基本上除了蛋糕不卖其他食物,在此经营策略之下的得与失是什么?
郭:如你所见,我们的店面空间宽广,但并没有设立真正的厨房,而想要专注在咖啡。因为有时候不是你有什么,而是你没有什么。以我个人来说,去到国外可以选择的精品咖啡馆琳琅满目,我可能会看菜单,如果菜单上以食物为主,摆盘很精致,那么咖啡的部分或许没有特别专。假设有些只卖咖啡的店家,甚至连蛋糕、椅子也没有,就站在外面喝,那种店更高机率能喝到真正的精品咖啡。
这是视乎业者把资源投放在什么部分,成效当然也不一样,这个理念是我们非常坚持的。开业这么多年以来,不少人问过为何我们不售卖餐食,就如我们去到国外也会想要去咖啡馆吃早餐,顺道喝咖啡,还是有那个需求。
当然,在商业层面而言,这不是个理智的选项,因为餐食也许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收入来源,翻桌率也比较高。但我们就不想分心,只想要专注在咖啡,把它做得更精更专。
李: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份不理智是一种战略,当我放弃一样东西的同时,也获得专业的定位。虽然售卖餐食可能会带来比较高的收入,但其实把餐食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若在经营精品咖啡的同时,附加售卖餐食这一项,到头来或许会两头不到岸。
精品咖啡本身是个很大的话题,只是把咖啡做好这件事已经有很多的学问,在做好咖啡之后,适应本地环境,再面对国际的咖啡标准……比如刚刚我们提到薪资与咖啡消费能力的部分,影响了咖啡的销量。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的确很考功夫,业者也要对市场变化拥有敏锐的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