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办咖啡调酒实验室,飘荡在空气中的砂州风味
问:以目前Earthlings的规模与经营模式,一般常见情况下,业者大概是在做好基础之后扩充业务,但比起做大,你们却是往深度的方向走,一直想要做更多跟本土连结的部分,原因是什么呢?
郭:我认为是商业理念不一样。如果是在商场上比较有野心的人,就会在打响品牌名字之后复制经营模式,往更大的市场开设分店。这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大的野心,我们想做的反而是追求生活上的价值,关于文化,关于地域性。在经营这份事业时,让自己更有深度。不然念心理学的我也不会一头栽进这个产业(笑),我还是觉得咖啡是个比较有深度、有故事可以说的产品。
李:这跟认知有关,对我而言,我们这代人可能会活很久,假设我的寿命达到八九十岁,如何让剩余的四五十年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地球已经50亿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
以现阶段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在地原材料研发咖啡。
现今咖啡已经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就知道是时候出现转机了。其实各个地区的人都可以尝试用当地的食材和文化融入咖啡,不仅仅是普通的饮料,而是代表每个地区的自我认同。
比方说,假设三年后你来到古晋,你也许会发现这里有很多使用益母草(Kacangma)或是黑橄榄(Dabai)的咖啡饮品,因为这种食材土生土长,带有砂拉越古晋辨识度,展现当地人的个性。
我认为,这件事不只是砂拉越可以做,其他地区也可以,例如马六甲、槟城等。全球化会淘汰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把它留住,但如果我们愿意重新挖掘,再将它提升,就有办法一点一滴的保留。真的不要等到去到所有城市,看到营业的招牌都是连锁品牌时,才来醒觉地域性的重要。
问: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在使用季节性食材面临什么挑战?如何应对?
李:之前我们尝试过使用在地食材,像是偏东南亚风味的菠萝蜜,基于菠萝蜜是季节性食材,供应不稳定,所以没有继续用。今天买得到,明天未必有,导致产品的生产过程很麻烦,因为一道产品需要大约五六种材料的准备,若是其中一种食材无法稳定供应,进而增加产品成本,也无法将产品列入固定菜单。
换个做法,把本地的原材料如黑橄榄、菠萝蜜制成半成品,那么就可以长期持续供应,我们也比较有信心可以将制成品列入菜单中。
今年5月中旬,Earthlings受邀在“古晋人间味”活动中举办一场咖啡调酒工作坊,与Earthlings携手将在地食材融入咖啡美酒的鸿翔,是一名咖啡师,也是调酒师。他用黑橄榄、益母草、拉子姜、蛇皮果、白胡椒、土著蜂蜜、Tuak米酒等在地食材,炼出四款砂拉越风味特调,让在地文化与创意相互碰撞,产生火花。
空间不大的工作坊容纳跃跃一试的参与者们,空气中飘荡的砂州风情,跨越语言与国界。身在其中只需要打开感官,感受婆罗洲的细节和温度。
【古晋行旅】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