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美食实习生

叮叮糖、督督面、咚咚粉:有声音的美食

每一个芙蓉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熟悉而甜蜜的声音,远远听到清脆的“叮叮叮”,就知道骑着脚车卖“叮叮糖”的阿伯出现了。

传统叮叮糖是从中国流传来马,主要原料是麦芽糖,熬煮糖浆成浓稠的软糖,再进行数十次 “拉糖”功夫,冷却硬化后完成制作。小贩用锤子及尖凿将盆中的糖块凿碎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被称作叮叮糖或当当糖。

用锤子及尖凿将盆中的糖块凿碎时,发出清脆的叮叮声,传到小孩耳中是最甜蜜的声音。(图片来源:取自郑记叮叮糖脸书)

70年历史的 “郑记叮叮糖”是芙蓉数代人的集体记忆,当年郑老伯没有固定的经营时段,而且他很少在芙蓉街头出现,多数在外州各地跑动,往日芙蓉人想吃叮叮糖只能靠“缘分”,一听到叮叮声就涌出来排队购买。

坚硬的叮叮糖凿成奶色块状,含在嘴里慢慢溶化,一包糖可以吃上半天。

现今市场有了各种五颜六色的零食,单调的叮叮糖逐渐被遗忘和消失,很多家长碰上叮叮糖都不忘买上一包,让孩子尝尝爷爷和爸爸在童年时的珍贵回忆。

郑记创办人郑金华现年高龄87岁,他把手艺传给儿子后,现今的叮叮糖制好便切成块状和入袋包装,动听的叮叮声早已成为绝响。

跟老一辈怡保人谈起“有声音的童年美食”,他们的脑海就会浮现小时候吃过的“督督面”和“咚咚粉”。

六七十年代的熟食小贩踩三轮车沿街兜售面食,最流行的食物是云吞面和鱼丸粉,并有不成文的约定“暗号”,云吞面小贩以两片竹板敲击,发出“督督”声,鱼丸粉小贩以瓷制汤匙敲鸡公碗,发出“咚咚”、“当当”声。

噹噹粉的第一代档主蔡尤和示范单手以汤匙敲碗发出叮噹声响。(图片来源:截图自太平当当粉脸书视频)

市民听到声响,就知道来者何人,拿着家中的汤碗到门外等候小贩来到,把热腾腾的面食捧回家里享用,或是蹲在路边呼噜呼噜吃面。

怡保市郊的文冬新村祥记云吞面,就是早年的“督督面”之一,女东主陈丽君说,爷爷那一代开始卖云吞面,传给她父亲陈锦全,至今仍是自家搓面团制面擀云吞皮。

怡保文冬新村祥记的独家风味云吞面,是当年村民百吃不厌的“督督面”。(图片来源:作者)

她与哥哥陈国安自小帮忙开档,父亲骑着三轮车出门卖面时,村民总是向年仅几岁的她逗著说:“你爸爸又出去卖督督面啦”。

1969年发生513事件后,她父亲迁入文冬新村学校路的住家开档,不再沿街兜售,但父亲踩着脚车敲竹片叫卖的身影,依旧历历在目。

至于咚咚粉要从“河嘻”说起,据说早期的潮州鱼丸粉小贩叫广东人帮忙写招牌,鸡同鸭讲,把潮州人口中的鱼丸(Hu Yee)谐音写成河嘻,结果成为这个怡保独有的食物名称,流传至今。

怡保一些熟食档会看到河嘻与咚咚粉的特有名称,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图片来源:作者)

在路边摆卖的河嘻小贩使用怡保河粉,踩三轮车兜售的小贩则煮冬粉,因为它泡在汤里久煮不烂。小贩用汤匙敲击鸡公碗,发出叮叮咚咚声,怡保人笑称为“咚咚粉”。

在太平有一档超过40年的福建风味鱼丸粉,称为“当当粉”,成为地方上的独有名称,它与咚咚粉同样以冬粉为主,而且还有一个特点:油条。

咚咚粉使用久煮不烂的冬粉,一大特点是加入香口的油条。(图片来源:作者)

一般的河嘻就是煮河粉,配料有鱼丸、鱼饼和“飞碟”(鱼皮云吞),没有加入油条,就不能够称作咚咚粉或当当粉。

我在怡保街场的乐会居茶室帮衬80年历史的河嘻档时,听到老顾客向档主陈大姐说:来一个“打烂碗”!

原来,以往的小贩单手骑脚车,另一手敲碗招客,有时会失手把瓷碗摔碎,被顾客起哄玩笑,结果“打烂碗”从此成为河嘻的另一个有趣花名。

怡保河嘻粉有一个诙谐的花名“打烂碗”,源于小贩敲碗叫卖时失去摔破碗的趣事。(图片来源:作者)

叮叮、督督、咚咚,突而咣啷一声打烂碗,还有卖面包零食的印度大叔按着响亮的小喇叭,雪糕小贩的清脆脚车铃声,在我们的共同记忆里回荡。

延伸阅读:戴志强专栏《美食实习生》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戴志强

前半生囫囵吞枣,食不知其味;下半生细嚼慢嚥,食不厌其精。现为饮食文章的写作实习生。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