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直播狂潮】疫情下的艺文工作者,你们还好吗?

新冠肺炎疫情延烧全国,各行业停摆,艺文界亦承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然而政府专注于足以重振国家经济的商业活动与行业,于是艺文界不在行列;人民焦虑于自身的饱暖问题,于是暂且将艺文抛之脑后,艺文业成了被社会遗忘的一环。艺文工作者手停口停,谋生之路遭阻断,该如何求生撑过当下与未来,自救与转变是唯一出路。可是自救不容易,有者柳暗花明又一村,得以开辟出崭新大道,亦有者还在艰苦挣扎、濒临放弃……无论自救能否成功,这场疫情考验的是他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只要肯拼一把,就不至于穷途末路。

叶伟良:大马首创新型“云剧场”      在线体验剧场魅力

自3月18日政府推行动管制令后,剧场演出被迫中止,对演艺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戏剧工作者亦失去收入。然而,身为戏剧工作者的叶伟良与李浩峰逆境求生,联手打造了大马首个“云剧场”,将单人剧《老鸟》作为首炮试演,盼藉此平台让戏剧工作者能继续演出,赚取生活费。

叶伟良向《访问》讲解,云剧场即是让观众在网站一同观赏现场演出,“之前看到很多人在脸书或Youtube播自己之前的作品,或是播预录作品,再呼吁大家在看完后捐款,我觉得这是其中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那不如把我们的表演艺术和舞台剧按照以往方法,也就是我们做演出,让大家买票来看戏,但是把看戏地点从传统剧场变成云剧场。”

资深剧场工作者叶伟良是《老鸟》的导演兼制作人。(图片来源:叶伟良脸书)

叶伟良强调,虽然传统剧场的魅力不可取代,云剧场只能尽量还原舞台剧魅力,可他认为,在复工日期尚未定下的情况下,云剧场并不仅是备用方案,必定将成为剧场新常态,除了让戏剧工作者得以谋生,亦拓展了舞台剧工作者的多元性,同时开拓观众市场。

“如果我们在疫情状态下,逼自己多走前一步,我相信之后一定是新的景象。我们没打算取代传统剧场,因为我们都爱它,我们希望大家从此多了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剧场作品,也是让剧场人可以赚钱谋生的机会。我们相信只要把云剧场和演出的目标扩至国外,在外地或外国的人也可以观看,这是一箭双雕,也是让大家可以走前一步的机会。”

《老鸟》于5月30日在“云剧场”演出,获得许多正面评价。(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老鸟》从筹备至演出仅用了四个星期,期间他们得克服网络技术问题,同时将《老鸟》演出创作出来。作为《老鸟》的导演,云剧场颠覆了叶伟良对舞台剧的构思与想法。

“一般上,编剧、导演或制作人的想法或想象画面都很剧场的,我们知道一场舞台剧会有空间、灯光、音响、演员、道具、布景、观众,但现在把所有元素都拿走了,只剩下演员和镜头,真的还蛮挑战,要考虑的是在那个框里,观众要怎么享受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从开放售票至演出的一个星期间,《老鸟》共售出了250张票,对叶伟良而言是挺不错的成绩,因倘若是在剧场演出,所售座位亦有限。

首次云剧场演出后,观众都给予了正面评价,因此也接连在云剧场线上播放《有故事的人:……因为你是女人》演出录影,为槟城表演艺术中心筹款,皆获得好反响。

叶伟良也透露,计划在今年内将云剧场平台免费开放予所有表演艺术单位,鼓励同行参与,并放眼至国际市场,“希望今年下半年至少有10部作品在云剧场播映,明年有100部,后年则翻倍,大方向是希望往后每年有1000部作品在云剧场进行。”

继《老鸟》后,第二次云剧场《有故事的人:……因为你是女人》演出录影一连三场放映,皆获得好评价。(图片来源:Move Creatic 脸书专页)

许斗达:美学抚慰人心      在家中也能看见美

疫情乱局当前,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关注的课题,是否懂得欣赏艺术美学,在此刻依然重要吗?

迂野阁创办人许斗达而言,答案是肯定的,“美学在马来西亚几十年以来都是必需品,美学是一门感官学或是感性学,包括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可是在整个社会里都用逻辑标准,没有与感性达成平衡,也没有教导该如何欣赏艺术,所以其实美学这部分无论疫情前后都很缺。”

他向《访问》讲解,疫情让我们被迫面对、平衡自身的理性与感性,而艺术让我们用较包容的语言或方式处理家中摩擦。

“在疫情期间,你忽然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你没办法用逻辑处理家庭里的问题,像是家人的生活习惯必须天天面对,发现无论是在家里或办公室都没有感性的地方,也没有可以纾解情绪的地方,而可能在电影、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这样一个纾解的过程,你说不清为什么去看一场电影又哭又笑后,又可以再继续打拼。”

许斗达在我国积极推广艺术与美学欣赏教育长达20年,亦是“迂野阁”的创办人。(图片来源:许斗达脸书)

许斗达在我国推广艺术与美学欣赏教育长达20年,从行管令至今,他开启了多达50场共六季的线上美学公益课程,从行旅、音乐、艺术无所不谈,让人们待在家里也能看见美。

他决定开设公益课程,是因为两件往事。一是在两年前,他家里发生火灾,当时四面八方的朋友都伸予援手,助他度难关。因此,在行管令期间,大家都特别受难的时刻,他将这视为报恩回馈的机会,以美学慰籍人们的心灵。

另外则是因为1999年台湾 “921大地震”时,他原本邀请了一名台湾诗人来马演讲,可是却遭婉拒了,理由是该诗人要留在当地陪伴灾民,当时该名诗人召集了一班朋友,通过诗歌朗诵抚慰受伤的人心。

“所以在行管令期间,我突然有这样的想法,想说我可以尽的能力就是做艺术思潮,艺术在这段期间可以怎么帮助大家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所以就开始了线上课程。”

https://www.facebook.com/dohtat/videos/10158414110519939/

其实,对许斗达而言,往线上发展已列在未来发展计划中,他原已计划今年与电台合作开办博物馆节目,岂料还未详谈便遇上疫情,他只能自行将计划提前。

开始了线上课程后,他的学生人数,也从原本的20名,增至350名,最高纪录更有480人同时上课,其中以年迈长辈为主,“当我看到年迈的阿嫲阿公全部想办法学习使用直播软件时,会有很大的感动,因为这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包括他自身在内,也获益不浅,从不适应线上教学,至如今习惯对着空气授课。

他也说,因不了解学生背景,及无法随时得知他们的吸收进度,他对课程时长与内容作出许多调整。除了缩短课程时长,避免学生长时间对着电脑感到疲倦,他也将自身学识锤炼一遍,转化为易于消化的内容,表面上轻松,实则需花费长时间备课。

“一小时的课其实可能要花上5、6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因为上网课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学生的背景是什么,我讲的内容、例子都要花时间考虑,比较小心翼翼。当学生误解了,我没办法解释,因为上完课大家就下线了。”

(图片来源:许斗达脸书)

行管令后期,顾虑到迂野阁的生存,加上搜集资料时人力与时间的消耗,当完成了50场公益课后,许斗达开始收费课程,“收费课的方式也比较好玩,会想办法凑满100个人报名,然后就把这门课变成公益课。每门课的设计和费用当然有一定的投资,搜集资料、材料全都要花时间,当这门课没有在亏了,我们尝试用善意回报善意的方法,一起来把它变成公益课。”

往后,许斗达的线上与线下授课仍会同时继续,包括去遍全马的美学环岛计划,以及前往国外博物馆的线下课程,以及7月至9月将结合电台方式导读童话故事的线上课程。

张吉安:传统戏班被推至悬崖      难保存难推广

有者能顺势而上,搭上时代列车,前往光明未来,惟有的传统行业,譬如民间戏班,在疫情前已被推至悬崖边缘,疫情的来临更加速了他们的衰落。

乡音考古工作者张吉安在艺文界打滚多年,他形容,国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抱持可有可无的心态,他们永远是最后才被想起的行业,因此在保存与推广面临难题,今年更或许是国内艺术文化消亡的一年。

他说道,“如果这次不帮他们撑过这道坎,也许明年之后我们就没机会再看回这些东西了。”

张吉安发起了“乡音戏台HeriStage”线上演出平台,助传统戏班筹募生活费。(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因此,一筹莫展的戏班前辈沦为变卖戏曲行头, “当看到他们要变卖衣服或道具,大概就知道他们选择要放弃了,而且马来西亚的戏班已经硕果仅存了。我们没办法帮他们一整年,可至少给予他们一些信心,先不要变卖行头,等情况好转。”

他叹道,大部分戏班演员已年迈,他们有的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要找寻其他工作实在有难度。

“也有声音说,那你们就今年放下艺术工作,去做其他工作。这些话语听起来好像也对,反正做不下去就转行,路不转人转。但文化艺术是他们的专业,要他们放下专业转去其他行业没问题,但是已经很少人在从事这个工作了,你要他们放下,可能他们这一辈子就放下了,结束了。”

目前,传统艺文工作者在缺乏演出机会下,只能抱憾从戏曲舞台退场。“我认识的戏班演员有去卖水果了,或去菜市场搬货。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现在要演戏也没有订单,完全没有选择权,唯有暂时放下原本工作去做其他东西。”

他解释,传统戏班平日依靠庙宇、酬神戏,或文化表演维生,而今年因疫情,所有演出都取消了,他们无从演出,重要收入来源都断了,落得手停口停的困局。

“很多戏班演员都是靠两个季节性,就是过年和农历七月来装备所谓的子弹,这子弹就可以用一整年了,将这生活费用来养团、养每个演员,所以基本上这两个季节都没有之后,基本上他们一整年唯一能得到收入的机会都没有了。”

乡音戏台聚集12组民间艺师的演艺,于6月至9月陆续演出。(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于是他经构思后,联络各个民间艺师,发起了“乡音戏台HeriStage”线上演出平台,聚集12组民间艺师的演艺,于6月至9月出演首首粤剧、潮剧、琼剧、木偶戏、布袋戏、皮影戏 、民族乐舞,藉此平台筹款。

“因为缺乏官方经费与辅助,我们唯有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它,我们可以接触网络与媒体,用仅有的平台和方式,把民间戏班演员给拉过来,让他们展示在网络媒体,让大家看得到。”

这次,他们选择预录方式,以加上字幕,打破语言隔阂,让不谙方言与国语者也能看懂,“希望能让这些珍贵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可以重生。”

乡音戏台的筹款目标是5万令吉,款项将依幕前与幕后工作者的人数分配,盼这笔数额能助他们撑过时艰,延续演艺生涯。

除了让他们赚取基本生活费,张吉安也希望藉由这平台能让这批艺文工作者找回自己的尊严,向大众展示他们的专业,从中寻找生机,“他们的文化艺术是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传承的。”

本地人不欣赏传统戏曲,加上语言隔阂,这行业已步入黄昏。(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传统戏曲业在转型之后是否就能重生?对此,无人知晓。这批艺文工作者,只能尽力往上爬,谁也说不准他们的未来。

“大家都在一片大海漂流,能抓住一块浮木就尽量抓住,维持生存下来。至于未来是怎么样,艺术文化肯定是在这次疫情后最后才有机会复苏的工作,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觉得文化艺术工作者能生存下来,可是它是最困难的工作,也是最后才被发现的工作,所以其实蛮悲凉的。”

吴慧玲:不保守就有转机      惟线上直播不是长久之计

传统行业的艰辛,沉浸在戏曲事业长达30年的吴慧玲怎么可能不了解,可投入了就只能继续往前走。

“我们在这个年代,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因为是非主流,只有很小的群众,我们怎样都不可能跟主流争。我们会尽力想办法年轻化,跟时代接轨,但怎么尽力都好,我们收到的反应也是很小罢了。”

她认为,这场疫情对传统行业而言,即是危机,也是转机。“这是两面的,当然是存在危机,但是要看个人怎么去改变,因为每个危机都会有转机,是看你有没有去找转机。如果一直保守着,就只有危机。”

槟城潮艺馆创办人兼馆长吴慧玲,出身于潮州戏曲世家,至今拥有逾30年的登台演出经验,是本地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者。

吴慧玲沉浸戏曲事业长达30年,是潮州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吴慧玲一手创办的潮艺馆,仅由她及一名全职员工经营,自今年1月国外爆发疫情以来,旅游业遭受打击,主要依靠游客维生的潮艺馆随即陷入经济窘境。“我们的收入从年头开始已经减少了,因为潮艺馆坐落在游客区,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出国,游客已经很少了。”

随即而来的是本地疫情于3月大幅增加,接着便是数度延长的行管令,所有活动演出、工作坊与课程被迫暂停,潮艺馆完全没了收入,也无力支付员工薪金,吴慧玲只能掏出积蓄贴补租金等运营费用。

她却毫不气馁,极快振作起来,“我们这种做戏的人,都是从辛苦过来的,以前也遇到一些困境,倒不觉得特别压力,生活还是要过,那就想办法吧!”

因此,她将重心转至线上直播,尝试直播唱潮曲,皆获得不错的反响,最高纪录有1万9700观看量。

https://www.facebook.com/TeochewPuppetAndOpera/videos/2834924679923314/

到了5月中,行管令还在继续,吴慧玲只能申请“槟州艺文援助配套”,举办六堂免费线上课程,以得到数千令吉援助金,这也是吴慧玲首次在线上教课。

在六次线上课堂中,吴慧玲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搬到网络上,亲身教导潮州小生与花旦梳头化妆、潮剧身段、潮曲唱念等。

吴慧玲添购了专业直播器材,将直播做得尽善尽美。(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她感叹,因潮曲不属主流,也并非每名观众都是真心学习,因此课程直播的观看人数并不多,最高成绩是8300次浏览量,求好心切的她并不满意此成绩。

“我一直想要怎么吸引观众,前三次课程只是教导及看留言而已,后三次有叫他们一起来,就是他们作身段动作,我调整他们,这样才有互动。”

https://www.facebook.com/TeochewPuppetAndOpera/videos/718774988870959/

虽然不满意直播成绩,但她看到起了转型线上的效果,也发现网课跨地域的新商机,往后仍会暂时进行线上课程。“以前潮艺馆的长期目标也有想要发展线上,但是以前没有这么有动力进行这方面,现在之后就会觉得可以快点进行,也迎合时代去做这件事情。”

可她始终认为,有的课程难以转至线上,因此只能暂缓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  “例如身段课很难在线上教,靠视频感受不到,看不清楚,学生隔着荧幕示范给我看时,也很难调整细节,练唱的力度也不了解。”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