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当一头猩猩和一条蜥蜴对上了眼神,人类还能做什么?

《Godzilla vs Kong》果然是大片,全程突出两头怪兽巨大无比的身形,我一直好奇,金刚的体型和哥斯拉对比悬殊,顶多只能到达后者的膝盖,要怎样对战?结果电影直接把金刚变大到和哥斯拉同等高度,剧情完全没有任何补充,好像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似的,于是我只好自己脑补,在《Kong: Skull Island》里那头金刚是幼年期,现在这部才完全发育。

电影的破坏程度也大幅度加码,海洋战舰被反转再反转,毁了一艘又一艘;可怜香港再一次成为大型战场,在片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延续《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和《Pacific Rim》的类似场景,标志性建筑逐一被破坏,以增加观众所谓的“爽度”。

片中特效镜头担当,可怜演员都是来打酱油的,当一头猩猩和一条蜥蜴对上眼神,人类还有什么好做?除了跑和叫,就只有被碾压的戏份。为了不阻碍观众看巨兽打架,人类的角色就尽量简化,原住民小女孩心灵纯洁到可以和金刚用手语沟通、精通电脑的是个肥宅、企业巨头胸怀大志做坏事、有良心的科学家总是逢凶化吉、少女像个侦探似的到处乱跑打听消息、暗中爆料者轻易渗透真相、大企业派来的心机婊死得干脆,统统用最表面的性格铺成套路,不用伤脑筋就可以合理化剧情,演员沦落为工具人,角色变得可有可无,更遑论情感了。

片中特效镜头担当,可怜演员都是来打酱油的。(图片来源:IMDB)

两头巨兽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对决,早在1962年,日本导演本多猪四郎已经拍出《金刚大战哥斯拉》这样的噱头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哥斯拉”是日语单词大猩猩和鲸鱼的结合体,而最早的金刚也是从非洲刚果的黑猩猩身上得到灵感,那个Kong就是Congo的延伸,后来制作人觉得不够气势,才在前面加上一个King,金刚的名字就此诞生。

金刚是荷里活亲生子,哥斯拉是日本进口,本片由荷里活制作,主观镜头都落在前者身上,后者充份发挥挑战者的角色。打架的画面结合彼此的招牌招式,重复多次也不厌倦,不过金刚这回多了一把斧头,勉强可以顶住哥斯拉的原子吐息,让彼此的战斗力看起来旗鼓相当。打斗的特写镜头乐此不疲,简单粗暴做足全套,只不过这些拟人化的格斗频频让我出戏,就像看着两个披着怪兽装的演员在街头打架,感觉很滑稽。

编剧懂得面面俱圆,安排互有胜负的过程,最后枪口一致对准人类创造的A货。机器哥斯拉是最完美的对手,代表人类的科技与野心,最后还是由科学家在关键时刻助了一臂之力,保住万物之灵的颜面。至于两头巨兽惺惺相惜的对望,我竟然有一种看喜剧的错觉。

电影根据地心论创造了一个异世界,这个位于地球核心的空间理论上存在,不过电影为了节省时间,用最直接的反引力飞船突破限制抵达,一闪即过没有悬念,出来的是另一个类似侏罗纪混合异形的场景,有点低估了观众的想象力。搞了这么多大龙凤,结果只是用来充电,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的奇观设定。自从朝着怪兽宇宙的概念制作后,电影越来越放弃角色的人设,以前还会佯装说一些道理,现在干脆连逻辑都跳过,直接开打就是了。

如今电脑技术无所不能,一个绿屏就可以完成任何视觉要求。(图片来源:IMDB)

如今电脑技术无所不能,一个绿屏就可以完成任何视觉要求,这种技术上的便利反而少了创作上的心思,无论是1933年用定格拍摄模型完成的金刚,还是1954年由演员披着怪兽装拍摄的哥斯拉,都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诞生的创意,现在的银幕追求更大更刺激的视觉效果时,触动人们思维的想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仅剩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爽片”。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