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第六届SeaShorts(东南亚短片节)在9月21日到25日期间大约放映了80部影片,从几分钟的VR电影到那个号称全世界最长短片的《The Devil of Comparison》马拉松全日放映,我看了其中的58部,发现自己仿佛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内。
这次的短片节暌违两年回归实体,在地点偏远的Cyberjaya多媒体大学内举办,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虽然让人心无旁骛地观影,但想深一层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住宿和交通问题会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别说一连五天,就算只想看其中一天,都要特别安排行程。Cyberjaya连捷运都抵达不到,只能乘搭KLIA Transit的高速火车,在Putrajaya站下车后,再另外召车前往目的地——而这已经是最简便的方式。如果是自驾的话,来回的时间成本非常高,我从槟城下来后都不好意思要求借宿或搭顺风车,干脆就下榻最靠近大学的酒店。
放映场地是多媒体大学的影像系学院,这里有电影院、绿屏摄影棚、E-gallery、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工作室,以及多间课室。我主要是在电影院观赏竞赛作品,E-gallery和Mocap Studio用来放映VR短片,课室则放映非竞赛单元作品,至于绿屏摄影棚则用来作Open Screen。我实际上非常想看这些设备如何操作,但是碰到学校假期,所有场地都单纯只是用来播放影片。所以对我而言,多媒体大学和吉隆坡其他放映场地没有什么分别,我看不出非要在这里举办的理由。
我原本只是打算购买套票看短片,主办单位却大方赠票邀请,所以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并非任何一个环节的评审。看得出筹委会用心良苦,不到十人的团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还要负责指挥数十人的义工团。制作人兼公关兼财政的吴利光和助理总结五天的经验后,认为下一届必须在电影节开始之前几天办训练营,让义工们培养默契和看片,不要到头来白忙一场。
整个SeaShorts的流程可说非常紧凑,那个密密麻麻的时间表让我花了两天时间才看懂,观赏攻略因此受到影响,即使放弃所有大师班、讲座和论坛,都无法看完这次的选片。节目经理叶瑞良承认策划时没有考虑观众的理解,我只是觉得他求好心切,试图把所有东西同时放进时间表,忽略了观众的消化能力,在编排模式上显得有点混淆。例如,VR影片的放映时段没有详细的登记说明,虽然每部影片都有不少场次,但基于引导员是一对一服务,所以每个时段都有人数限制,像我这种来不及登记的,就只好等待walk in,白白浪费时间。
Seashorts不像一般电影节那么注重仪式,所以开幕和闭幕都显得有些随性,好处是没有冗长的致词环节,上台的人大多都以本色示人,和台下没有太大分别,颁奖仪式半小时内完成,尽量让出席者重温四部得奖佳作。然而过于个人口味的呈现未必是每个人心中那杯茶,就像开幕时艺术总监陈翠梅现场用电脑屏幕示范的人工智能编剧手法,以及Chloe Yap对着直播镜头现场创作的文字就真的各花入各眼,看得我有点纳闷。
短片趋向视觉化
回到短片身上,大部份的长度都在半小时以内,但有不少还是让我看得入睡。我开始发现如今的短片越来越视觉化,表达手法一律去剧情化、去脉络化、去角色化、去叙事化,电脑合成的东西占了很大比例,演员变得可有可无,这样发展下去可能连演员都会消失,被照片取代,这种未来趋势已经超越我的认知。新一代的导演以影像取代文字思考,拍出来的作品就是这样零碎,再加上短片时长比较短,适合做实验,很多作品内容都不强调完整的起承转合,没有来由的开始,没有明显的情节,结束时总有一种错愕的感觉:完了?后来我和陈翠梅提起,她认为可能和本届选片委员的口味有关,未必是参赛者的问题。
得到本届Seashorts最佳影片的泰国作品《Blinded by the Light》就是从头到尾使用现成图片和过去的影像,通过两个画面并列的对比,把泰国电影124年来的发展浓缩在22分钟,画外音是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访问内容,受访者却没有现身。
本地短片角逐的“Next New Wave”奖项,则由就读台湾义守大学电影与电视学系的杨国鸿凭《如果大象不死》夺得,他以含蓄的手法,通过一对跨族情侣的遭遇来隐喻五一三事件。影片讲究构图,华裔村民来到路口集结的镜头推进尤其出色,不过剧情还是走不出刻板的种族冲突印象。
我反而更喜欢玩味十足的《Ms. Pontianak》,那种仿纪录片的拍摄,加上剧场老将Jo Kukathas的本色演出,疯狂中不失幽默,最后也得到评审的特别提及奖。
学生组竞赛的十部短片还保留一定的抒情叙事,不过得奖的《一段录像的生命周期》却用了google map的车祸现场图片,通过创意的运用,很感性地回忆当事人的创伤。
至于最佳华语电影则落在新加坡短片《Plastic Sonata》手中,三条疫情下的叙事各自发展,最后才带出一个沟通失效的家庭,手法有点刻意,但意象十分鲜明,至少刻画出人物的内心状态。
VR电影:置身其中,体验多于观赏
本届SeaShorts最大的突破是将十二部VR电影带到观众眼前,这个名为“Beyond Mirage”的单元集合了五部高雄电影节的VR短片,以及七部本地和海外作品。老实说,我是体验多过观赏,因为观众需要佩戴特制头盔和遥控器。我五年前在乔治市艺术节已经有过类似体验,不过这次情景更为真实,完全置身其中。
台湾导演許智彥的《旧家》最有这种感受,观众以一个老奶奶的视角,看着一个大家庭的成员陆续上前嘘寒问暖,自己就会慢慢感受到老房子的温度,细细打量四周的物件,电视机正在上演杨丽花的歌仔戏,最后你还会被推到门前和众人大合照。
还有一部需要站起来与角色互动的《星际大骗局之登月计划》,只有在互动后剧情才能继续开展,我在360度的场景内仔细观察、寻找提示,再用遥控器作出选择。故事其实有点搞笑,但有了互动就变得十分有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韩国的《Anonymous》,它竟然让我重温当年动手术后的麻醉幻象,感觉身子全程在室内飘荡,看着一个老人在祭拜,距离由远到近,最后才发现自己就是那位亡妻的灵魂,而里面的人物和布景都是纸皮打造的。
十二部VR电影里,九部只需要坐在椅子上感受360度环绕的情景,另外三部需要在室内走动体验。观赏VR电影最大的障碍是技术故障,我直到最后一部《Pickup》才碰到这个问题,剧情需要观众用遥控器拿起工具帮人修理车子,但无论怎样尝试都无法完成,最后连引导员也失败,只好放弃。
随着VR电影虚拟实境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它将会是未来一个值得发掘的领域,连蔡明亮都在2017年以VR完成了一部长达56分钟的《家在兰若寺》,可见这个技术的前景有多大。
盼短片保持故事温度
SeaShorts的特色就是片子特别多,现场还特设多个非竞赛单元,“SEA What is Inside”和“What is Inside in Japan”都是放映屏幕电影,一种完全以电脑屏幕完成的影片创作方式,Zoom Meeting就是其中一个管道。来自日本的两部短片,一部全程视像对话,最后男方向女方求婚成功。另一部是《一尸到底》导演上田慎一郎在疫情封锁时期号召网友一起完成的短片,以搔痒作为主题,演员隔空对戏,过程笑死人。导演在映后通过线上和观众交流,他表示屏幕电影能够在缺乏资源下激发创意,即使有人愿意投资他也不打算重拍,以免失去初衷。
四个主题单元中,我看了“What We Do to Gather”所有四部选片,都是东南亚国家在发展洪流中流失的记忆。“Whose Hand is Playing that Sound”五部片子我只看了一部就受不了那些噪音画面而离场,我还是需要有故事的作品。因为时间实在有限,我完全放弃观赏“Worlds and Worldings”的五部选片和“History is a Wayward Ghost”的四部选片,而且就算挤得出时间,我也担心自己消化不良。
特别放映的五部短片里,我看了讲述印尼女佣如何在大马渡过疫情的《Rasa dan Asa》,原来她们也有自己的协会,纪录片中的两位主角还亲自出席问答环节,可惜观众太少了。
还有一部纪录片《Fragments of Tuah》分析了Hang Tuah这个人物在马来历史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认真的考察加上幽默的处理,过程一点也不沉闷。
Gan Siong King的《My Video Making Practice》是他分享本身影像创作的片子,有很多低成本但创意十足的手法值得借鉴。因为有事在身,我错过了Amir Muhammad两部Video Essay的首映,希望改次有机会在其他场合看到。
至于那部特别安排在最后一天作马拉松放映的《The Devil of Comparison》则是一场实验,那是评审之一的菲律宾导演Khavn De La Cruz和观众开的玩笑,他找来十多位音乐人配合银幕刻意刮花的画面轮流即兴演出,他还特地为影片杜撰了一个1929年遗失纪录片的身世。我进出大厅十多次,其中一次躺在bean bags慢慢欣赏,发现其中一个画面是一个女人不断对着镜头呕吐,过后再把呕吐物塞回口里,如此一再重复。这个大厅是Open Screen单元的场地,它的概念就是让有兴趣的人演出,不管是放片子、玩音乐、跳舞都行,我每次进来都看到有人在玩音乐,甚至是打坐,根本没有固定的时间表。
除了开幕和闭幕受邀的观众,这里每场放映人数都在十多人到三十多人之间,因为有不少是重复放映的缘故,加上场地偏远,这样的出席率是正常的。如果这些短片是未来的趋势,那我希望至少能够保持人物和故事的温度,不要变成看不懂的纯视觉影像。
第六届《东南亚短片电影节》得奖名单:
𝐒𝐞𝐚𝐒𝐡𝐨𝐫𝐭𝐬 𝐂𝐨𝐦𝐩𝐞𝐭𝐢𝐭𝐢𝐨𝐧
最佳影片:Chanasorn Chaikitiporn《Blinded by the Light》(泰国)
评审奖:Huỳnh Công Nhớ《Grandma’s Broken Leg》(越南)
特别提及:EJ Gagui《Rocks in a Windless Wadi》(菲律宾)
𝐍𝐞𝐱𝐭 𝐍𝐞𝐰 𝐖𝐚𝐯𝐞 𝐂𝐨𝐦𝐩𝐞𝐭𝐢𝐭𝐢𝐨𝐧
最佳影片:杨国鸿《如果大象不死》
评审奖:Mickey Lai《住在身体里的虫》
特别提及:Alina Wong JinKei《Ms. Pontianak》
𝐌𝐚𝐥𝐚𝐲𝐬𝐢𝐚 𝐒𝐭𝐮𝐝𝐞𝐧𝐭 𝐅𝐢𝐥𝐦 𝐂𝐨𝐦𝐩𝐞𝐭𝐢𝐭𝐢𝐨𝐧
最佳影片:Joy Chan《一段录像的生命周期》(加州艺术学院)
评审奖:Chartered Gan《旺來》(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
特别提及:《The Duo by Vesant Nair & Eslam Hassona》(多媒体大学)
𝐂𝐚𝐭𝐡𝐚𝐲𝐩𝐥𝐚𝐲 𝐂𝐡𝐢𝐧𝐞𝐬𝐞 𝐅𝐢𝐥𝐦 𝐂𝐨𝐦𝐩𝐞𝐭𝐢𝐭𝐢𝐨𝐧
最佳影片:Nelson Yeo《Plastic Sonata》(新加坡)
特别提及:Jonathan Lee Jia Wan、Pak Sun Man《亲爱的父亲》(马来西亚)
𝐅𝐮𝐭𝐮𝐫𝐞 𝐒𝐭𝐨𝐫𝐢𝐞𝐬: 𝐀𝐈 𝐒𝐜𝐫𝐢𝐩𝐭 𝐖𝐫𝐢𝐭𝐢𝐧𝐠 𝐂𝐨𝐦𝐩𝐞𝐭𝐢𝐭𝐢𝐨𝐧
Pang Yong Ming & Inferkit AI Writing Software《Aisle Of Luck》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