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来茜亚

饮茶也有贵贱之分?探访怡保高楼馆

坐,请坐,请上座。

楼,登楼,登高楼。

——题记

在无数个倦意袭来的沉闷午后,都会不自觉想起弥漫着尖不叻(Cempedak)蛋糕香气的怡保鸿图酒楼

也是一个沉闷的午后,鸿图酒楼的老板和伙计进进出出,不断从厨房端出新鲜出炉的尖不叻蛋糕。缓慢进食完一盘月光河,我伏在桌边喝茶放空。空气中混合着蒸腾的甜腻果香和类似蛋烘糕的温暖香气。

我却不是为尖不叻蛋糕而来。此行探访鸿图酒楼颇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为一睹这幢高楼馆。

尖不叻蛋糕是鸿图酒楼的招牌甜食。(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位于怡保旧街场的鸿图酒楼创于1956年,是一幢仅存不多的高楼馆,有着古早老店的那份厚重感。店屋的外立面色彩浓郁,属于骑楼式茶楼,临街是罗马式柱子,二楼依然使用传统格栅木窗。入口处无墙身,踏入酒楼,墙上并无常见的“客似云来”、“高朋满座”等样式的牌匾,鸿图酒楼除了保存着一块年代久远的牌匾,房梁上还悬挂着一幅薄薄的牌匾:欢迎登楼。这薄薄一幅牌匾,置于赫然入目之处,耐人寻味。

既为高楼馆,必然供应“一盅两件”,因为饮茶之俗又称“上高楼”。鸿图酒楼最初主要提供“一盅两件”,茶是六堡茶,点心则略为简单粗糙。酒楼的宾客没有身份之差,有富甲一方的锡矿主,也有从事体力劳动的“篮车佬”。

店屋细细长长通往二楼的楼梯。(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将“茶楼”称为“高楼”,饮茶之俗称为“上高楼”,来源于旧时“饮茶”规格的云泥之别。坊间有云:有钱楼上楼,冇钱地下踎。有钱人上高楼悠闲叹茶,无钱只能在闷热茶寮茶居中蹲坐。这种供有钱人光顾的高楼馆源于广州,当时的“三元楼”是广州第一间高规格茶楼,金碧辉煌的三层建筑傲立于一众低矮茶肆茶居中,被称为“高楼馆”。

而相对的平民化茶楼称为“二厘馆”,因茶钱仅收二厘而得名。最初是专为码头工人而设的歇脚处。著名的“一盅两件”也是从二厘馆应运而生,“一盅”是指以石湾产的大耳粗嘴绿釉鹌鹑壶,“两件”是两笼谈不上精致,但可填饱肚子的点心。茶叶常用“粗枝大叶”,早年鸿图酒楼在经营茶楼时供应的等级较低的六堡茶,就叫做“大叶”。点心能果腹充饥,茶水能解“燃眉之渴”,“二厘馆”从劳苦大众中来,带着热气腾腾的市井气息和人情味。

早年鸿图酒楼在经营茶楼时供应的等级较低的六堡茶,叫做“大叶”。(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如今的茶楼早已打破社会阶层,反倒发展为食客懒惰登楼,常常是楼下人声鼎沸,楼上冷冷清清。

随着社会发展,一同被打破的还有“茶楼不摆宴,酒家不做饼”的传统。酒家和茶楼逐渐融为一体,大酒家办早茶也不再稀奇,茶楼也由“一盅两件”进化成“三茶两饭”式。茶楼逐渐喧嚣,“上高楼”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人气似乎也比心气重要。

余光中在散文《登楼赋》中由衷感慨:“那些所谓摩天楼,不都是积木砌成的?”瓦鼎陶炉,茶靓水滚。饮茶,不登高楼;饮茶,要有人情味。独上高楼,高处不胜寒。饱尝茶汤浓淡,知晓人情冷暖,却依然眷恋人间。

延伸阅读:王茜专栏《马来茜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撰稿人。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