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休学是因为迫不得已!” 后疫情时代的休学潮

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第三年,戴着口罩,早已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居家隔离的经验,而居家上班或上网课亦是如此。然而,这样的升学模式却存在许多隐患,包括遥遥无期的返校日、质量参差不齐的网课、没有社交,缺乏人情味的求学过程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后疫情时代里,“休学”便成为了莘莘学子升学之路上的“权宜之计”。

出国留学,相信是许多人的憧憬。出国留学不但能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郭妤汐便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而在2018年9月时,去到中国武汉大学留学,修读网络传播学。

念了一年多后,郭妤汐于2020年因春节而返回马来西亚,却遇上了马来西亚的新冠疫情爆发。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她都没办法返回中国。2020年的2月开始,郭妤汐和其他中国同学一起在网课中开始了他们的大二下学期。

郭妤汐目前在广告公司任职,并特地抽出时间受访。(摄影:陈家旸)

郭妤汐指出,那时候因为中国疫情严峻,因此网课持续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即从2月至7月。可大二课程结束,大三课程于8月开始时,正逢是中国内部疫情控制住的时候,因此中国学生们开始返校上课了,而包括郭妤汐在内,身在海外的国际生们,却被遗忘在了网络上。

郭妤汐(左下二)曾经历精彩的留学生活,体验了在热带国家所没有的季节活动。如今能返校前,这些璀璨只能透过记忆与相片回味。(图片来源:受访者)

她无奈地表示,校方对于留学生的网课非常敷衍,如同放弃一样,完全没有进行指示,进而导致留学生的课程如一条绳索一样,突然就断掉了。尽管他们之后有了网课,但却是靠着他们自己去争取、要求,才勉强找到了中国同学帮忙。

“不是学校帮我们安排的,是我们去卖自己的人情,求中国同学帮忙,才有了直播课。”

在经历了网课质量堪忧的大三上学期后,因为反馈的留学生太多了,因此校方主动提供了网课系统。然而,这系统却极不稳定,频频发生学生掉线的情况。更让人感到无助的是和老师反映问题后,也不一定能得到帮助,只因在授课老师的面前,还有整班处于线下状态的学生。

“掉就掉吧,因为班上还有人在等着上课。”郭妤汐自嘲道。

网课的体验并不愉快,但郭妤汐(后排右四)在线下留学时仍参与了不少活动。(图片来源:受访者)

并非要不要,而是能不能

郭妤汐进一步举例说,登入学校建立的网课系统时,偶尔还会发生因为很多人要上课,进而导致网站宕机的情况。留学生面对的问题,校方并非看不到,因此组织了留学生的社媒群组,让留学生反馈问题,无奈处理问题的速度仍不理想。此外,即便是疫情时期上网课,他们的学费仍然没有减免,可校方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敷衍了事。这样的待遇让她心寒。

除此之外,当有组别作业时,中国的学生也会抗拒和留学生合作。“他们觉得我们在线上,好像‘划水’一样,好像他们在线下做完了,我们就在线上做一些简单的,然后拿一样的分数。他们会有这样的心理。”因此,不少中国学生排斥和线上的留学生组队,而这非常影响留学生去完成课业。

大三的课程结束后,郭妤汐选择休学。她说:“我想‘博一下’,看有没有机会回去学校读大四。”

尽管她的课程不像医学等科系需要进入实验室,而是可以线上完成的,但她还是想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尤其是体验毕业典礼,因此决定休学一年,等待返校上课的机会。一年,便是郭妤汐给自己的期限。

“今年9月,不管我能不能回去中国,我都会继续大四。”郭妤汐分析道,如果休学太久,升学的氛围就不在了,而且毕业也比别人慢得多。因此倘若9月仍不能返校,她便会以线上的方式继续大四课程。

能与同学们一起参与的群体活动,在现在的疫情时代看来遥不可及。(图片来源:受访者)

正巧大三下学期是实习学期。郭妤汐曾获得中国网易的实习机会,可碍于无法进行线下实习,因此她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广告公司开始实习,职务内容包括品牌策划、社群管理、举办线上或线下活动等等,涉及的面向非常多元。

尽管这并非是她所学的专业领域,但在大方向上仍契合。大三结束升大四前,决定休学的她成为了广告公司的全职职员,一直到现在。

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到中国留学,是因为郭妤汐原本计划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她本想在留学时期就在中国累积资源与人脉,可现在被困在马来西亚的她,却不得不暂缓脚步,重新摸索,只因还有疫情这一重大阻扰摆在面前。

现在的话我会重新考虑,因为不是我要不要,而是我能不能了。

开拓第二把刀的可能性

翁菀意的经历,与郭妤汐有几分相似。两者同样于2018年9月到中国留学,并于2020年初因春节回来后,便因疫情而滞留马来西亚,至今仍未返回中国校园上课。

翁菀意在中国天津的南开大学念书,念的是会展与经济管理科系。这是一门在马来西亚相对少见的科系,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会展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翁菀意在中国体验了一年半左右的留学生活后,就在大二下学期开始了线上课程。他们使用腾讯会议作为上网课的媒介,而整个过程之于翁菀意来说,是可以认真参与的。

“蛮新奇的,又是和全部同学一起,就不会觉得自己被落单了。”

翁菀意留学时修读会展与经济管理科系,休学后的工作却与原本的专业截然不同。(图片来源:受访者)

体验了一年多的网课后,中国学生陆续返校上课,留学生则只能继续网课。那时开始,网课质量就急速下滑,有时甚至得依赖同学帮忙转播。翁菀意等人就此问题向校方反映,也没能得到什么反馈。

“从大三开始的课程慢慢步入需要实际操作的,更多是要线下动手或实际参与讨论策划的环节。”理论课程慢慢减少,而更多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对留在线上上网课的留学生来说并不友善。

翁菀意无奈道:“我只能一个人在网上,看着同学讨论,没有任何的参与感,老师也没太多关心你的情况。”

她想要学习的东西,在线上完全参与不了。和父母与同学进行讨论,综合权衡和利益考量后,翁菀意最终决定休学。

做出休学的决定并不容易,休学后,翁菀意也停顿了一阵子,思索着自己的前景。在休学前,翁菀意就曾帮助父母处理他们的工作,而综合了疫情考量、难以找到会展与展览相关的专业实习与工作后,翁菀意决定转换跑道,跟着父母学习金融、保险类的工作

曾经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并非相同领域,本就不是少见的事。对翁菀意来说,转换领域既是疫情下的不得已之举,也是人生跑道衍生的一部分。(图片来源:Pixabay)

保险从业人员——这是与翁菀意所念的专业课程截然不同的行业,也是她现在的正职。处在休学中的她,仍期望有一天可以返校完成课业,但这份期望中其实夹杂着一些焦虑。

翁菀意苦笑道,最开始时并不觉得疫情会持久,而网课又很新奇,有时甚至可以和同学一起“作弊”,或是线上考试时偷偷交流。然而,随着疫情的时间拉长,翁菀意开始思考:网课所学的东西会不会在就业时受到疫情的影响?她的判断是“会”。

“展览什么的,需要很多人流量才能进行,所以我意识到要找不同的行业来发展。”察觉到危机感的翁菀意所指的不同行业,就如同“第二把刀”,意指在原专业技能之外的另一项技能。而这另一把刀,让她在疫情施虐至今的时代里,不会因仅有一项能力而难以竞争下去

曾在中国留学的翁菀意(后排右三)拥有外国留学与本地工作的经历,更有会展与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在金融保险业累积的技能。这都是她身上的“刀”。(图片来源:受访者)

休学一年后,翁菀意就准备继续大四课程,完成学业。她并不后悔修读这门课程,也仍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是有帮助的,但毕业后,她仍会继续目前已经打好基础的保险金融业。她打趣地比喻:“不可能你已经把一个Baby养大了,又去照顾别的。”

尽管疫情打乱了翁菀意的升学安排,她自己却找到了第二把刀。除了会展与经济管理的道路之外,翁菀意靠着休学时期所打下的金融保险业的基础,开拓了另一条新的道路。若有机会,她仍会想尝试幕后策划类的工作,而这一切还得视自身能力能否兼顾为前提。

我会觉得如果中国开放可以回去,那我就会准备回去完成学业,因为我现在做的东西应该算是无国界,我去到中国还是可以继续维持这边的事业。

休学或退学都不可耻

相较于曾到中国体验实际留学生活的郭妤汐和翁菀意,02年出生的叶家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芙蓉中华中学毕业后的数个月里,他在国际学校担任华文老师,期间前后共申请了4间中国大学的留学申请,并成功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

中学毕业后,叶家承就到国际学校担任华文老师,授课的对象包括了不擅长华文的外国学生、巫裔或印裔的孩子,以及英语背景的华裔学生。(图片来源:受访者)

“我进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念的是我比较喜欢的工商管理。”叶家承分享道,若继续升学,大二时还可以选择更细致的分类,如商业信息管理、会计等等。

叶家承在2021年申请了中国的留学申请,而那时候疫情也早已肆虐了一年。换言之,从最初申请留学时开始,叶家承就知道课程肯定会先以网课的形式进行。他自己甚至早已预估会进行半年至一年的网课。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还是想去中国,是因为我们相对而言会觉得,留学是光彩的。”叶家承直言不讳地指出,留学是一个“镀经”的过程,并非“黄金”,而是“经历、经验”。此外,他也认为留学在学术上所能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叶家承深知留学的好处,但即便如此也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线上留学后,毅然而然决定退学。退学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在网课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堆叠而成的。他也曾与家人好友商量,最终在寒假时做出了退学的决定。

“网课的质量也不是说很糟糕,但因为只有你一个人在线上,全部人在线下,那个感觉就很孤单。”

整个商学院只有叶家承一个国际生。进行网课时,他曾遇到老师忘记开麦克风、忘记分享屏幕等问题,但这些对他的影响并不大。对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与朋友、同学的社交非常少。

再内向寂寞的人也会渴望与他人联结,而大学生活里,社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叶家承感到非常遗憾。(图片来源:Pixabay)

“我就有看到大家发朋友圈、出去玩,或者进行很多社团活动。你是只能看不能参加,甚至有人拒绝你,因为你在线上。”

对叶家承来说,大学里重要的不仅仅是求学,也包括了社交、参与社团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因疫情与网课而无法进行,让他的留学生活因此缺失了部分色彩。他没能体验到异国他乡留学,没能感受与故乡不同的四季逡巡与风土人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对屏幕的“留学”,实在是过于空虚。

异国的景色与经历,对只体验过线上留学的学生来说,是本应拥有,却擦肩而过一样的存在。(图片来源:受访者)

叶家承并没保留学籍,而是在退学后直接申请了本地的双威大学(Sunway University),修读精算学(Actuarial Science)。目前他在一家补习班里工作,并即将搬到大学宿舍,准备开课。

目前,叶家承准备在本地升学与工作,毕业后若真有机会,才会考虑国外深造。他无奈道:“我觉得疫情太难预料了,还不如先预备在马来西亚。”

不论休学、退学或继续升学,都是不同的选择,没有客观上的正确与否,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对此叶家承也强调,不论休学或退学,都不会是不好的决定,而是一个不难堪、合理的选择。

尽管历经烦恼,但家承受访是态度坦然,对所做的决定已没有迷惘。(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如果一条路真的错了就及时换回去,浪费一年不是一个很可耻的事情,最怕你浪费两三年下去。”

在叶家承看来,多给自己不同的选项绝非坏事。他之前就将自己的出路局限在中国留学,但升学计划被打乱而沉淀后,他认为没什么不可能的,因为未来是多样化的。

我觉得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要局限自己。

疫情时留学需再三斟酌

原本规划好的路线被打乱,让那时的郭妤汐感到非常迷惘,甚至是生气。因此,若有人想在疫情时期出国留学,郭妤汐会建议:不要想太美

“我有切断很多人美好的幻想。”她苦笑,表示已经和不少学弟妹述说过着两年的经历。倘若一开始就抱持美好的幻想,恐怕会为了返校而陷入漫长等待。她举例,若有人选择在2020年时到中国留学,则可能整4年都只能“线上留学”,进不了学校。

在郭妤汐看来,出国留学在后疫情时代并非不可能。她强调,若是疫情前,去中国或许有很好的发展,但在就现阶段来说,出于疫情、政策等等考量,在难以实际到中国留学、教学品质受影响的情况下,她会建议想留学的学弟妹再三斟酌。

疫情时期是否能到国外留学,需要衡量的东西就包括了时间、金钱、国家政策等等不同面向。(图片来源:Freepik)

翁菀意则认为,有留学念头的同学应该多做一些准备功课,确保万无一失。她举例,例如要念什么科系、或是找网课质量比较好的学府。她还分享道,浙江大学就有专门准备给网课的设备,类似这样的资讯就能作为留学选择的参考。

因为现在疫情的关系,你上网课也体验不到中国的文化或地理,所以要做好很强大的心理准备才去报读。”她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在她看来,疫情前后的出国升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必须先认知到这点,才能避免自己有不符合事实的期望。

作为在疫情时期选择留学、退学、选择本地升学的经历者,叶家承认为就现况来说,在未来两年内要出国留学,尤其是到中国,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不仅是对新生来说,对已经留学却仍未毕业的人来说亦是如此。

他指出,由于马来西亚的疫情也很严峻,因此即便中国开放入境,留学生也不一定能回去。即便有机会,也会安排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而新生能实际留学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他强调,即便中国开放返校,也一定有诸多限制与流程,这都是考虑到中国留学的同学应该顾虑与思考的事情。

休学不等于停止学习

3人分享了自己的留学过程,而透过他们的故事可以看到,疫情时期的升学之路并不容易,网课与无法返校的辛酸导致越来越多人选择了休学。但,不论是郭妤汐、翁菀意或叶家承,即便曾短暂停止升学也罢,“学习”的过程本身却不曾停止。不论是工作或转换学府,他们所学习与累积的知识也不曾浪费,反而仍持续地累积着。

不论形式怎么变化,学习的过程都不会停止。即便休学,只要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前进,都不是坏事。(图片来源:Freepik)

突如其来的疫情或许曾让许多人的节奏慢了下来,但来到了疫情第三年,与病毒共存的后疫情时代,不停下学习的脚步、不放弃思考、持续为自己的将来铺垫,已经渐渐地成为了更多人所选择的生活态度。其中更重要的,或许是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

后疫情时代,你又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什么选择呢?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4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家旸

《访问》特约记者。喜欢文字、咖啡、音乐与故事;喜欢生活里的小确幸,希望能记录与把握住微小的幸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