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通俗一点去理解,意思就是人民只要吃饱就好。粮食管控是一个国家首当其要的职务,确保粮食能均匀分配,可以说是最基本,但是也最困难的工作。
尤其,是面对这场疫情来袭的日子。
当消费者面对粮食库存紧张的问题时,在食物生产链中,却出现食品过剩,导致粮食浪费的危机。
疫情来袭各国出现抢购潮 消费者如何断定“足够的粮食”?
在世界各地配合防疫工作,纷纷进行封关锁国,对人民的行动进行管制时,最先让人民感到恐慌的,就是粮食供应。於是在刚开始,我们能在世界各地看到人们到大型、小型市场,对各种食品进行抢购、囤货。牛奶、面包、鸡蛋、白米,这些我们能想到的日常食品都被一扫而空,但我们要面对的是这些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吗?

各大政府面临民众的抢购潮,都纷纷提出警告,人类现在面对的是病毒侵蚀,而不是粮食危机。他们敦促大众切勿过度购买,只需要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就可以了。
但也许这才是民众真正的问题,多少的粮食才是充足的?我们如何确保我们购买的粮食,会一直都充足?怀抱着对食品供应的未知,在那些没有限制食品购买数量的市场,我们还是看到人们大量囤积大量购买。经济专家提醒大众,若是维持这样的消费模式,我们恐怕真的会进入严重的通涨与粮食危机……
这是消费者所面对的问题,而我们现在要谈论的,是生产链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生产链大受防疫措施影响 大量食物白白浪费
在今年四月初,一名来自美国的记者在推特发布了以下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下水道内,影片中所浪费的牛奶量相当惊人,相信大家都和这名记者一樣,都在想:
为什么宁可浪费也不捐给有需要的人?
What a waste! #COVID19Pandemic is forcing Dairy farmers to dump their milk down the drain so the milk market doesn’t implode. Why not give it away to those who need it? We’ll get to the bottom of it at 6:00. pic.twitter.com/ZXp2uSjWQa
— Shaun Gallagher (@ShaunGalNews) April 2, 2020
请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我们先了解在疫情的影响下,美国地区的粮食浪费情况。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威斯康辛和俄和俄州的农民,把上千加仑(1加仑=3.7公升)的新鲜牛奶倒入下水道、粪池等地方;在爱达荷州也有农夫把大约100万磅(1磅=0.4公斤)的洋葱埋到田地挖好的鸿沟内;在弗罗里达州的农夫,则把原本已经长好了的四季豆和卷心菜,重新犁回农地中……在这个人人为抢购粮食而烦恼的当儿,每天都有一大批新鲜蔬果、奶制品,正在被浪费。

而原因,正是和这场疫情散播有关。
新冠肺炎急速的散播,让人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人们几乎都被勒令要留守家中,减少出门,更加不能堂食、聚餐。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倾向于在家中做饭,所以在食材的选购上变得不一样。虽然超市架子上的食物几乎每天都被清空,但人们减少外食,对餐厅的生意也大受影响。

在超市面对粮食供应库存紧张的情况下,那些向来接受学校、酒店、旅游区等食材订单的公司在面对学校关闭、酒店关闭、禁止旅游等等的禁令后,让他们一早选购回来的食材现在也无处可用。容易腐烂的新鲜蔬果和奶制品於是首当其冲,只能在冷冻库内慢慢腐烂。更糟糕的是,农夫每天都会生产新的食材供应给他们,这些公司或者单位没办法把食品销售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食材腐烂。
以星巴克和牛奶厂商为例子。在病毒来袭之前,星巴克每天都会向牛奶厂订三批牛奶,也就是大约5万公升的牛奶量。这是为了应付他们一般的客户需求,但在疫情来临之后,人们对喝咖啡的需求似乎不是看得那么重了,星巴克对牛奶的需求也随着降低,变成三天才订一批牛奶。
需求量降低了,但奶牛每天生产的量还是一样的。所以奶农还是会把一样分量的牛奶送到牛奶厂,这些过剩的牛奶因为卖不出去,而只好摆在库存中。但我们都知道库存会满,牛奶也很快腐烂。

在这样的困境中,有些厂商迫不得已只好通知奶农们,厂商暂时不会和他们拿货。而奶农们手头上多出来的牛奶,除了那些想尽办法销售出去、捐出去的,剩下来的就如上方影片你我都看到的,白白留到下水道内。
此外,目前在国或州的边境控防更是变得严谨,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当儿,原本每天输出州、输出国的新鲜蔬果或者奶制品,只能面对滞销的情况,就连家家户户都会食用的鸡蛋也受影响。根据统计,一个养鸡场单单是在一个星期内就需要销毁75万颗尚未孵化的鸡蛋,甚至有些养鸡场还考虑要安乐死多余的鸡只以减轻负担。

过剩食物太多人手不足 资方面临庞大财务压力
这是目前美国面对的粮食过剩导致浪费情况。回到刚刚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多出来这么多食物,都不拿去捐,要这么白白浪费呢?
但其实,一些在这“被浪费的食物”行列中的产品,是已经拿去做慈善活动之后的残余品。因为过剩的食物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农民表示,他们已经把这些能送的食物,都送到了慈善机构和流动餐车上,甚至还到快餐店去,说服快餐业者使用更多的食材,例如说服披萨店上能使用更多的奶酪。他们想尽办法要把这些滞销食品,用捐的、用送的,尽可能地推出市场。然而即便是免费的,在面对有限的储存空间和志工人数,还是有大量的食材面对无处可用的问题。
再加上一些食品在推出市场前需要进行加工,再加上运输的成本,都让这些目前资金入不敷出的资方承担不起。他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客户,还需要付出生产的成本包括器材运作、包装过程和员工薪资等等,无形中都对他们形成了财务压力。
但也有分析认为,这些都是资方一意孤行的决定。他们认为资方若是将这些资源都拿出来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资方担心往后会背上需要照顾穷人,或者负责捐助的责任。甚至为此,还有的资方说,我是做生意的,要是全部都拿去捐了,钱从哪里来?
这句话似乎有点无可厚非,面对疫情打击,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站不住,面对倒闭的风险。其中有的他们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或者以减薪、减少工作量等等措施,让雇主和雇员都能共度难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过剩的食品,他们也面对人手不足、处理不及的问题,在粮食浪费危机上更是雪上加霜。
你也可以看:
更糟糕的是,在面对食品过剩、人手不足的情况,他们还不能就这次停止生产,农夫不能就停下手来不耕种。这头才把新鲜蔬果犁回田地,那头就要重新播种栽种,因为谁也不知道情况什么时候恢复正常,只能维持供应的产量,期许经济重新复苏。但如果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这一波新栽种的蔬果,也是注定要被犁回田地内。
需求降低,生产过剩,食物何去何从?这就是生产链目前正在面对的问题。
以美国政府与奶制品津贴为例 物资分配不均的市场漏洞
在这场疫情下,美国的失业率飙升,人类同时面对粮食浪费与粮食不足的矛盾,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场模式,根本无法将物资,平均地分配给社会大众。
但粮食生产过剩的问题,不全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产生的,更明确的说法是,疫情的爆发让我们看清市场漏洞。例如在美国,被浪费的牛奶不是在现在才发生的,而是每年,并且都是数以千万计的数量。
单单是在2016年,奶农们就把大约价值4300万美元的牛奶倒入下水道内,因为产量过多,卖不出去。再加上牛奶在美国的价格和盈利向来很低,除了二战时期的需求量攀升,奶农们一直来都徘徊在低价格和破产的边缘。

为此美国政府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制定了奶制品津贴,帮助奶农们购买滞销的奶制品。这项津贴即便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复苏了,至今都依然存在。
在70年代末,美国政府在奶制品上的开销不足5000万美元,但来到1983年,奶制品的开销飙升到27亿美元。根据华尔街的报道,到了2016年美国农业部的预算,单单是在奶酪上,就花费了2000万美元。这是因为奶制品是在众多美国政府收购的农产品中,唯一没有进行数量限制的。
这也意味着农民们卖剩多少,都由政府包办。这原本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政府购买奶农滞销的产品,可以帮助他们不受破产危机影响;而这些滞销的奶制品随后由政府分配,发放给贫穷、饥饿的群众,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
但问题是,时至今日,政府投放在奶制品上的开销不减反增,奶制品依然滞销,牛奶依然被倒入下水道,而美国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也没有解决。
在美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4个人有过胖的问题;但同时全国上下也有超过3700万人处在贫穷和饥饿当中,这些都是在疫情来袭之前就已经正在发生的。

确实,疫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模式,导致部分粮食出现过剩的迹象。但这场牛奶战争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有分析指出,政府无限制地购买滞销的奶制品,导致生产业者有利可图,可以无节制地生产过多的食物,更不说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污染(如过渡开垦、碳排放以及农药污染)、饲料需求的暴增还有动物正在承受的损害。
他们认为美国政府为生产业者制造了一个共产乌托邦,让他们在市场中受益,是这一系列粮食浪费的其中一大成因。其他分析也认为,美国政府一天给生产业者提供这个“拐杖”帮助,被浪费的牛奶就会一直浪费下去。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疫情在世界各地爆发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动摇了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模式,其中包括市场模式。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现有的经济体系是不是能最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均匀分配?还是说,以目前的市场模式,是不是容许了资方利用他们雄厚的实力和财力操控,让他们成为市场中最大的得利者,加大贫富悬殊的问题呢?
疫情的爆发让这个不公正的系统变得明显,让我们看到现今市场模式的漏洞。把牛奶倒入下水道这样粮食浪费的事情,若不是这市场模式导致的漏洞,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初的疑问,再问一遍,为什么宁可浪费也不拿去捐呢?
因为这是怎么捐,也补救不了的市场漏洞。
你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