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闻

疫情还没完全过去,常搭公共交通的你,小心点……

疫情期间,为了自身安全着想,我们尽量避免在人流密集的场合出没,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仍是不无可避,譬如出门购买日常用品或上班。尤其是对惯搭公共交通或无车一族来说,到底该不该乘搭公交?不乘搭公共交通又该如何出门?乘搭公共交通又该如何确保安全?都成了一大疑虑。

Wapcar汽车内容中心于2020年7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疫情当下,有超过半数的本地民众仍对乘搭公共交通有所迟疑,而更倾向自行驾驶,以保障自身安全。

数据显示,在318名受访者中,57.9%民众表示不会选择公共交通,32.7%民众虽然担忧疫情传播,可仍会乘搭公共交通,而9.4%则不担心。此外,甚至有55.4%民众考虑在未来半年买二手车代步。

57.9%民众表示不会选择公共交通,32.7%民众虽然担忧疫情传播,可仍会乘搭公共交通,而9.4%则不担心。(图片来源:Wapcar)

国家基建公司表示,轨道公交与巴士的乘客数量已从3月的16%,回升至8月的60%,显示公共交通服务已开始逐步恢复正常人流。

无论乘搭公共交通与否,在疫情未完全平复的当下,还是小心谨慎为妙最关键,我们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警惕。

那么,让我们跟着英国权威媒体《BBC》的脚步,来看看乘搭公共交通时的四项注意要点,一起安全乘搭公共交通,安然度过疫情。

我国卫生部推出乘搭公共交通的安全指南,提醒民众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以及时刻戴口罩。此外,公共交通管理者也必须时常消毒。(图片来源:马来西亚卫生部)

(一)空气流通

像是新冠肺炎的呼吸道疾病,只要在密闭式的空间里,与你在同一空间呼吸、说话、咳嗽的人越多,你被病毒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因此,据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交通研究员Nick Tyler所述,若是乘搭公共交通,需要考虑的是各公共交通的通风情况。总的来说,窗户越多越好,也正因如此,路线属地下隧道的捷运(MRT),比轻快铁(LRT)、火车(Monorial)、巴士更难通风。

疫情之下,空气流通非常重要。(图片来源:Berita Harian)

该学院于2018年的另项研究也指出,经常使用地下公共交通者,比不乘搭者更容易出现感冒流感症状。

另外,根据中国医学杂志《实用预防医学》,从2020年1月在中国湖南的公共交通传播案例来看,就证实了以上的论点。

调查发现,冠状病毒在全封闭的空调车厢中,传播距离可远达4.5米,而且至少在空中漂浮30分钟,导致感染。这或许是因为空调所产生的热风推动,让带有病毒的飞沫颗粒飘至较远距离。

(二)闭嘴保持沉默

在考虑该选择哪一种公共交通时,可以考虑的是车内有多少人在说话,以及他们说话的声量有多大。在嘈杂的环境下,人们必须大声说话交流,比轻声细语的传染风险高,这也是夜店、酒吧被列为高风险传染区的因素。

举个例子,若在公共交通遇上了大声喧哗嬉闹的乘客,肯定比与一群沉默低头看手机的上班族共车更危险,疫情更迅速传播。

The BMJ近期研究了乘客行为与疫情传播的机率。(图片来源:The BMJ

(三)选择哪个座位

如今,各地公共交通皆贴上了隔离标志,提醒人们在选择座位时不可离得太近,至少得隔一人座而席。近期,中国一项研究追踪了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共2000多名冠状病毒携带者在当地高铁上的座位,研究疫情如何传播。

研究指出,坐在同排座位,尤其是相邻而坐,最易传播疫情。(图片来源:Berita Harian)

研究指出,坐在同排座位,尤其是相邻而坐,最易传播疫情,尤其是需要近距离跨过邻座,以离开座位去厕所或透气。而且,毫不意外的,公共交通上的长途路程更易增加传播风险,即使是隔了数排座位。

值得庆幸的是,根据这项研究,即使与病毒携带者前后轮流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并不会增加病菌传播的风险。

(四)满座时该站在哪里

随着公共交通逐渐恢复人潮,在繁忙时段,在车厢上不一定找得到座位坐下。纽约一项观察地铁乘客行为的研究就指出,比起车厢内的手扶装置,站立者更习惯扶着身旁的柱子,因此下次当你在乘搭公共交通时,就可避免接触或许沾满较多细菌的柱子了。

研究显示,站立者更习惯扶着身旁的柱子。(图片来源:Berita Harian)

此外,这研究还发现,站立者更可能站在靠近车门的地方,因为靠近出口方便进出,也有角落可以靠着。可是,靠近车门却是好坏参半的,因为这是车门旁是通风最好的位置,同时却是最多人来来往往的位置。

编按:本文内容译写自BBC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