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一张照片的启发:锺嘉怡全情投入环境教育工作

In Collaboration With  
信天翁宝宝肚子里解剖出打火机的震撼画面,打开了锺嘉怡对于大自然的五感,让她决定踏上环境教育这条漫漫长路。

2019年,仍在台湾攻读硕士学位的她,与友人跨海创办Youtube频道“Kaka Caucau什么环境咖”,以资讯图文和影片,推广日常生活的环保知识。

如今,29岁的锺嘉怡回马归队逾一年,“KakaCaucau什么环境咖”也更名为“Let’s RE”环境教育工作室,进一步拓展业务、走入人群。

过去一年,锺嘉怡的身影不仅出现在Let’s RE发布的《水源之旅——巴生河的故事》,也经常在中小学课堂、企业ESG工作坊、环保市集中现身。

就像她在这部纪录片中所提到,杳无人烟的河流源头最为干净,但水源一旦进入人类居住地,靠近新兴公寓社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河流,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维护。

因此,再次牵起人类与大自然之间那条断开的线,是锺嘉怡与Let’s RE的首要目标。

初次创业的锺嘉怡时常行程满档,是为了抓紧更多合作机会,与伙伴一同想方设法让Let’s RE这只初生之犊得以永续经营。

采访这天,是个平日傍晚,身形娇小的她一身便服,准时在访谈前驱车回到位于雪州加影的工作室。

工作室坐落于一座老公寓,沿着楼梯往上走,踏入二楼的单位,便可见三名伙伴坐在由客厅打造成的开放式办公区工作。

这里距离新纪元大学车程只要五分钟,而新纪元正是道地加影人锺嘉怡关注环境议题的起点,亦是她与伙伴们相识的地方。

口条清晰、声音亲切的她,原是怀着主播梦进入新纪元媒体系。但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更喜欢文字报导。后来,导师高佩瑶的一门“永续生态报导课”,让她走入了霹雳州十八丁,再来接触不同类型的环境议题,学习制作更深入的专题。

“真的还好有高佩瑶老师带我们做调查报导,她影响我很多。我在新纪元的课程是2+2的,最后两年会去台湾。老师在出发前跟我分享了很多在台湾可以参与的好玩活动。”

锺嘉怡正与小朋友分享绘本故事,讲解水源的重要性。(照片来源:Let’s RE 脸书专页)

到台湾后,锺嘉怡在课余间加入环境组织“荒野保护协会”,热衷于参与各类志工服务活动。

有一次,她在协会所举办的儿童环境教育志工培训上看了一部纪录片,那是关于一群研究员到太平洋中途岛探查海洋污染过程的记录。当时的她还没料到,这部影片会对她造成深远的影响。

“在影片里,研究员看到有好多信天翁的宝宝死掉了。原来,信天翁妈妈带给它们的食物里有很多塑料垃圾。解剖出来的画面真的很震撼,有张图是信天翁宝宝的肚子里,有个来自台湾的打火机。”

“我才知道原来在那么远的地方,可以有80%的垃圾是来自亚洲。”

于是,原以为只是短暂参与荒野保护协会的她,一当志工就当了五年。

纪录片《Midway: Message from the Gyre》中,信天翁宝宝的胃里发现的塑料垃圾,包括打火机、塑料瓶盖等。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是美国摄影艺术家克里斯·乔登2015年在中途岛所拍摄到的真实画面。(摄影:Chris Jordan)

“有点极端”到“以身作则”

关注环境课题,让锺嘉怡的生活有了微小却也巨大的改变。

看完信天翁肚子里的打火机后,她被要求做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记录自己每天“制造”的垃圾。

当时,她一度尝试挑战零垃圾生活,除了携带购物袋和餐具等基本功,也拒收礼物、回绝朋友分享的零食。

但久而久之,身边的朋友开始抱怨她“有点极端”。

“后来我想,一直这样好像也不是办法,太极端了。我还是希望透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而不是把大家拒绝在外,所以我就慢慢接受只要尽力就好,也要顾及方便。”

“回国后,有段时间我和家里有蛮大的磨合。尤其是看到家里习惯了每次去买菜都要拿塑料袋,而且越多越好,因为可以当成家里的垃圾袋。”

“但我觉得一直吵架反而不好啊,后来慢慢慢慢就觉得没关系了,先做好自己就好。”

Let’s RE四名成员齐聚一堂,左起为林佳莹(Jayne)、梁凯文(Kevin)、锺嘉怡、谢瑛杰(Jiax)。(图片来源:Let’s RE脸书专页)

改变思维需要时间。

锺嘉怡坦言,其实无论继续选择继续深造环境教育硕士班或创办Let’s RE,家人都非常支持,甚至常会参与Let’s RE办的活动。

而且,当她不与家人“硬碰”后,家人的生活习惯反倒是一点一滴地起了变化。

“现在他们也会做厨余堆肥用来种植物等等,很难(完全)改变啦,但他们有尽量在减少(垃圾)。这就是个很好的开始、很大的改变了。”

“我觉得要慢慢来,不应该去吵架,不然他们反而会不喜欢这件事,更没办法沟通下去了。我现在就是,做好自己就好,没有强迫家人必须跟我一样。”

“反正你默默地做,慢慢就会看到影响。有时我看到爸妈去跟别人分享这些议题,就觉得,哇,原来他们都知道了、原来他们有在看的。”

她说,毕竟零垃圾是个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向前踏出的每一步。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锺嘉怡提到,当时的信天翁纪录片播完后,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并不是好好丢入垃圾桶,由垃圾车收走后就“消失”了。

“它们(垃圾)可能会去到某个地方,伤害这些生物。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们生活日常中没有接触到这些课题?”

上了大学才真正接触环境议题的锺嘉怡,在异乡求学时经常发出的提问就是—— “为什么我们没有”、或“为什么我过去不知道?”。

这也成为她决定继续在台湾师范大学修读环境教育研究所的催化剂之一。

锺嘉怡把她在台湾学到的“抱树”活动带入Let’s RE,成为自然体验的一部份。(照片来源:Let’s RE脸书专页)

“在荒野保护协会当志工期间,我们会到学校去带小朋友认识环境议题、体验和观察自然、去认识校园里的树、玩艺术、唱歌等。”

“那时我也在想,怎么以前我长大的过程都没接触过这些?原来环境教育可以这么好玩!”

锺嘉怡也分享道,在台湾参与环境组织,接触抱树等自然体验的经历,亦让她爱上亲近大自然、学会感受自然的美好。而她在返国后,也把这些体验带入Let’s RE,让大众可以有与大自然交接的美好。

Let’s RE 常以精美图文分享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知识。(照片来源:Let’s RE脸书专页)

当时,锺嘉怡也常觉得,家乡似乎很少人在做环境议题,“特别是刚接触零垃圾商店时,就很羡慕说‘天啊,台湾竟然有零垃圾商店,怎么我在马来西亚没听过?’”

“后来我才发现,吉隆坡就有好几家零垃圾商店,但台北只有一间;我又觉得‘天啊,原来马来西亚有那么多人在做,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观念颠覆的当儿,锺嘉怡察觉,大马许多环境内容是以英文为传播语言,资源也多集中在英文圈,中文和马来文的平台则相对少,导致接受中文教育的孩子们较晚才会接触这些课题。

正因如此,Kakacaucau和Let’s RE仍主要以中文作为传播语言;若有英语内容,也多会附上中文字幕或翻译。

“幸运的是,我们在做Kakacaucau时认识了蛮多人,发现越来越年轻人在经营环境议题。像柔佛的PYNG就与我们年龄相仿,也有在做中文内容。”

“这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不孤单,已经越来越多人关注环境课题,情况有在改善。”

“当然,大马政府也一直有想要推行,像第12大马计划就有提及要在2025年前,把全马的回收率提高到至少40%。 ”

Let’s RE制作短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传播环境教育知识。(照片来源:Let’s RE Instagram)

全职经营Let’s RE 拓展多元触角

2019年迄今,Kakacaucau从一个名字逗趣青春的网络自媒体,蜕变为更具专业形象的环境教育工作室Let’s RE;锺嘉怡则从一名渴望分享在异乡所学所见的环境教育研究所新鲜人,过渡为一名社会企业创办人。

2021年锺嘉怡毕业回马,与室内设计背景的另外两名创办人梁凯文(Kevin)和谢瑛杰(Jiax)陆续全职投入经营Kakacaucau。翌年,Kakacaucau参与了Mystartr平台的圆梦工程创业大赛,并在导师的建议下改名。

一步一脚印间,Let’s RE不再只是三人业余时燃烧热情的平台;而是一家他们投入许多精力才孕育出的公司,需要规律生产内容、拓展更多业务范围,争取稳定的收入。

询及Let’s RE目前是否已能稳定撑起三四名伙伴的生活,锺嘉怡坦言一切仍不稳定。

她提到,在冠病疫情封城期间,Kakacaucau曾推出线上版的亲子环境教育课程,反应相当不错,但解封后,他们的实体活动热度也随着疫情缓解而下降。

所幸,Kakacaucau与Let’s RE过去三四年在各种活动中结识了许多非政府组织,比如绿色和平、大马自然协会(MNS)、环境媒体Macaranga等,从而获得许多合作机会。

有了锺嘉怡与伙伴们全职投入运营,Let’s RE这两年的活跃度大增,不仅出版环境教育绘本《我好想回家》、与商家合作拍摄《水源之旅 – 巴生河的故事》,也与环境媒体Macaranga合作,将深度调查报道转化成较易消化的影片,并受邀参与大马自然协会(MNS)在吉胆岛塑料循环项目的影片制作。

Let’s RE与环境媒体Macaranga合作,将深度报导转化为容易消化的影片。(照片来源:截自Let’s RE Youtube 频道)

此外,Let’s RE的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企业界,赶上气候变迁成为显学的时代列车,跨语言为企业提供ESG落实方案和培训;有时也会与地方政府或议员办公室合作、推广社区环保活动,或到市集摆摊接触更多民众。

从以Kakacaucau搅动社会,把那些不为人知的环境伤疤摊开在人们面前;到以Let’s RE重新连接人与自然,锺嘉怡与三名伙伴一起经历了青春期转大人的过程,但他们的初衷一直都在。

就如锺嘉怡所说,Let’s RE的“RE”这个英语前缀,代表着“重新”与“重复”——意味着他们希望重新拉近山、水、动、植物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复传播环境议题、推广环境教育的决心。

同时,“Let’s RE”还是个开放式的名称,人们可以在“Re”的后方加入各种名词,除了Reconnect(重新连接)、Rethink(再思考),也包括环保3R原则:Recycle、Reuse 和Reduce,即再循环、再使用与减少垃圾。

这种开放与多元,象征着该组织乐于与不同的单位或个人串联与行动,也符合锺嘉怡乐观看待马来西亚环境教育的态度。她在行动中发现,大马环境教育其实日渐进步、慢慢成为年轻人愿意关注的课题,惟她仍希望政府与社会能投入更多资金,让环境教育推广到偏远地区,以免环保变成“富人才可以玩的东西”。

编按:锺嘉怡将于10月14日登上TEDxPetalingStreet 2023 年会【衡】的舞台,分享人们与大自然重新连接的美好。

关注第9届大马中文TEDx分享大会【衡 BALANCE】
TEDxPetalingStreet 2023|【衡】
活动详情:
日期 :2023年10月14日(六)
地点 :马华大厦三春礼堂
购票链接:tedxpetalingstreet2023.peatix.com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叶蓬玲

叶蓬玲是《访问》特约记者。出生于柔佛居銮,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曾投入政治新闻,但依然心系风花雪月,期许以报导写作,探讨人的故事和情感,拼凑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肌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