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文字如光,画作如影——作为一名画家的作家龚万辉

熟悉他的朋友常说:“龚万辉右手写字,左手画画”,但对于龚万辉的身份,一般人较为熟知的是马华小说家。透过一部长篇小说《人工少女》,龚万辉以文字书写马来西亚人的记忆。不写小说的时候,龚万辉是一名画家。平时除了教画,他为报章文艺版画插画,也为马来西亚无数作家的作品画插画,也结集出版了两本插画集。一般人办画展都在画廊,但龚万辉选择了空间相对狭小与拥挤的书店与咖啡馆。龚万辉说,这样做可以让他靠近读者一点。

九月份,龚万辉带着他最新的画集《如光如影II:龚万辉插画集》,来到寻羊咖啡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插画展。

在咖啡馆里的桌子上,龚万辉侧着阳光的方向,作着画。偶尔三两好友趋过来:“这个是莲藕变的人吗?”他笑回:“是花变的人”。

记者坐在龚万辉的斜对面,为拍摄所谓好的摄影构图,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阳光来得温柔,龚万辉的画笔如流动中的小鱼,一画一涂,引入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少女画作。

看画不应只是单一视角

对于龚万辉的身份,大家较为熟知的是马华小说家,一部《人工少女》,以文字书写马来西亚人的记忆。但是作为画家,或许,握着画笔的他有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龚万辉的画作以水彩和铅笔为主。温柔的笔触,画出些许的超现实风格又不失温柔的少女。问他画作是否受到哪位画家的影响。他答自己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作。相对于自学的文学,曾在吉隆坡和台湾上过美术课的他,受过的是更严谨和完整的美术训练。他的绘画,受到的不仅仅只是单一,而是整个美术历史长河的影响。

龚万辉《如光如影II》插画展在寻羊咖啡馆举办,展期为一个月。(摄影:阮敏瑞)

文艺复兴到19、20世纪的印象派,到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都融汇到龚万辉的创作中,比起影响,更多的是一种累积。

但如果要介绍自己的画作,偶尔也会触碰到超现实主义的概念,“因为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写实,现实中也不太会出现的场景,比如建筑物漂浮在半空中,没有枝干的花草飘荡在空中”,亦或者是出现在人的身上。

只不过,他不会规定社会一定要以超现实主义去看自己的画作,“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也可以用看水彩的方式去看画作。”

超现实主义,意味着画作脱离现实本身,随之而来的便是观众的疑问:“他到底在画什么?”对此,龚万辉问:“一定要别人看得懂吗?其实我也看不懂别人的画。”

展览期间,龚万辉在寻羊咖啡馆画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画作时,总会提到“超现实主义”。(摄影:朱家怡)

美术历史悠久,在这几千年间出现不同风格、类型的艺术品,带出的便是社会对于美学的标准有所改变,“并不存在单一的标准”。龚万辉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同样“学会不用单一的标准去看事情,尝试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或许就能够发现不同的意义。”

画展所展出的画作的是龚万辉这近五年的画作,风格较为统一,大多以少女为主题,与过往的风格比较大相径庭。从视觉感非常冲击的铅笔画到笔触温柔的水彩画,可以看出专属于龚万辉的画作风格和成熟的绘画技巧。

龚万辉的绘画风格有非常鲜明的改变。图一为2010年的画作,图二为2014年的画作;第三为2020年的画作;图四则是2024年的画作。(图片来源:龚万辉脸书专页)

他的画作元素不定,花朵、植物、金鱼等的出现与否常与文学作品中的素材,亦或者他的想法有关,“如果有时候要发展一系列的东西时,才会有相近的元素,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不同的主题就是对那个东西有兴趣,我觉得搭配起来也很有意思”。

但细心可发现,蝴蝶也是画中常客,一名少女口中含着蝴蝶;另一个少女手掌中溢出蝴蝶。龚万辉说,蝴蝶代表很多的意思,它可以是零碎的时间、物品、过往中并不完整的片段,不同的意象汇集成蝴蝶,如雪花般围绕在少女身边。

蝴蝶是画中常客,每幅画的蝴蝶都代表着不同意思。(图片来源:龚万辉插画集《如光如影II:龚万辉插画集》、龚万辉脸书专页)

长篇小说《人工少女》出版后,龚万辉的画作多以少女为主角。“早期的画作一般围绕乡村小孩,近年画少女会比较多,主要是写作影响了自己的画作部分。”他说。

十五六岁,是有无限可能的年纪,也是少男少女之间情意萌芽的阶段。相对于男孩子直接了当的表明心意,少女心事总是难以开口,所以人们常说,这阶段的青春十分迷人。而少女含着蝴蝶,想说却说不出话;蝴蝶的飞舞无声,具象化了掩盖不住的少女心事。

他的文字,他的画作——如光如影

插画集的名字为如光如影,他表示一开始在出版第一集插画集时,想了很多名字。后来他想着自己的插图大多是先有了文字才有绘画,如世间有了太阳,才能照出影子。

光是文,影是画,文字如光照耀出如影的画作,“彼此就是一个光与影的存在”。龚万辉也强调,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彼此互相存在的创作。

《如光如影插画集》第一本(左)和第二本(右)。(摄影:阮敏瑞)

龚万辉的插画集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文学作品而衍生的插画,其中也包括《人工少女》的插图。“我自己也很享受从文字里画出画。不同的作家的文字和风格,有些很喜欢;有些确实也很难进入。”龚万辉说。

“通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消化,并不是文字写什么,我就画什么。画出来的画作就会成为二次创作。”

称他为作家们的御用插图师,龚万辉谦虚地表示还是得经过编辑的考量。后来,他算了算,发现自己为文学作品画插图这件事,也走过了大约二十年光景。想到这里,他笑着对我说:“千万不要推算我的年龄!”

他的文学与他的绘画,也如光如影般,互帮互助。“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他说。

龚万辉的画作常见于文艺春秋插图、文学作品封面或插图。(摄影:阮敏瑞)

龚万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学习素描时需要仔细抓住物体的光影、质感和形状。这些训练让他着迷于细节的处理,所以他的文章中书写非常多细节;而绘画这部分也受到文学的影响,因为本身创作方向为魔幻现实,自己也“任性地在画作中创造一些魔幻现实的东西”。

而他最喜欢的一幅画,《海边的莉莉卡》(见图下),更是体现他的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海边的莉莉卡》是他的长篇小说《人工少女》的衍生。回忆起这幅画的创作,是龚万辉在疫情期间写完《人工少女》后,在构思书中插图时,想着是否要把莉莉卡的形象立体出来。后来,就把这三幅画给画了出来。

《海边的莉莉卡》是龚万辉长篇小说《人工少女》的衍生结局。(图片来源:龚万辉面子书)

回看《人工少女》的结尾:

“回头看父亲,父亲却往更深处走去了。他的背影渐渐隐没在草丛之中,像一枚枯黄的落叶,融进了一整片斑驳深邃的绿色里。”

第一幅的莉莉卡在回望着走远的父亲,呼应了结尾书写莉莉卡看着父亲走远的背影;第二幅的莉莉卡转头面向大海,似乎在幻想着自己春暖花开的未来;第三幅莉莉卡并不在画中,剩下飘远的气球。当莉莉卡手中的气球放开时,预示着“她放开执着后,要走向自己未来的寓言”。

《海边的莉莉卡》有三幅画组成,由右看向左,其中匿藏时间的流动。《人工少女》中父亲和莉莉卡的故事止于此,而龚万辉用《海边的莉莉卡》告诉我们,莉莉卡的故事也将始于此。

实体派画家:我要手上摸得到的

谈及想尝试的新领域,龚万辉回答是雕塑,“我喜欢有实体的东西,想做一些立体的小东西,想把这些画中的小人物做出来。”

在AI横行的时代,绘画也能在线上完成,一台电脑,一个电绘板或者一个平板。画一幅画无需再等水彩干透,画错了也可以双击撤回。“完成一幅画,就可以打印一百张一模一样的画作出来。”这是现代绘画创作的现象。

但是龚万辉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老派作风”,拿着笔在纸上描绘出少女的线稿,再用水彩赋予色彩。“我很希望自己可以专注在自己的创作上,坚持使用笔和纸,画出一个实体的画作。”而每一幅画都将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画作。

能够实体地感受绘画,是他在这科技时代中,还想去坚持的东西。他只想去感受绘画创作中带给他的感受和乐趣,让绘画这件事回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他的实体派作风,也能从他对待灵感的想法便可窥探。

对龚万辉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常去追寻灵感的一个人。

“对于一个专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到一定的阶段,没办法完全依靠灵感去创作。”灵感于他,更多是经验的累积。生活中的经验、见不同的人、接收的各种资讯、看的电影也好,都有可能变成创作的养分,“或许某天想起看过的电影,就像要把这个主题发展出来、写出来”。

“如果一个创作者一直要找灵光一现的灵感,那什么都不用做了。”他说。

但有没有灵光一现,龚万辉坦诚“也是有的,但不是一个成型的东西。”它有画面、有句子,并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些灵光一现的灵感只会成为他作品中的一个部分。“灵感是抓不住的,太过虚无缥缈了。”而他,只想要能够感受这些能够掌握的经验累积与沉淀,去创造出一副又一副的画作。

贴近人群 产生共鸣 

这次以《如光如影II:龚万辉插画集》为主的插画展共举办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槟城的岛读书店、第二次是在怡保的小小书店,而第三次则回到八打灵再也的寻羊咖啡馆里。龚万辉没有打算让这些画作进入到一个正式的画廊,主要原因是为了让画更靠近读者、更靠近人群。

画展将龚万辉散落在不同的文学作品、文艺副刊之中的配图或封面,集结在一起并呈现于大众。

“我不希望读者要特地跑到一个画廊才能够去看这些画。放在咖啡馆里面,他们就可以在看书的时候看到这些画;喝咖啡的时候也可以看到这些画,可以仔细端详,也可以匆匆一瞥,我想我自己也想靠近读者一点。”他说。

画展海报中的小女生抱着小绵羊是以寻羊咖啡馆为灵感而创造出的一幅画。(图片来源:寻羊咖啡馆脸书专页)

龚万辉坦言,把画展从画廊移出,放在独立书店和咖啡馆,不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靠近读者,更是希望消除大众对于艺术的偏见,“不要把画展看的那么难,看不懂就很抗拒,不需要那么辛苦”。

“你可以很直觉地觉得这幅画很漂亮,也可以去思考这幅画在讲什么、也可以单纯地觉得这幅不好看。不要有太大的负担去看一幅画,这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2019年一根墙上的香蕉、倒下的一排沙桶、胡乱涂鸦的一副画、那些艺术家总说自己在搞艺术——总让人莫名其妙的觉得,“艺术到底在搞什么?”

龚万辉说,艺术不该具备排他性。喜欢与否,都是很个人的经验;犹如美或丑,也是主观判断。

西班牙画家毕卡索的画作非常著名,但有些人就是很难进入;有些人却很喜欢。所以看画真的很直觉,先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才能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

“在概念先行的当代艺术,依旧是艺术,就如我提到的能不能接受,就是很个人的事情了。”龚万辉说。

倘若你喜欢,也可继续探索龚万辉的画作,就能够发现龚万辉的画作中不乏与经典画作进行结合的创作,如梵高的《星空》、玛格丽特的《禁止复制》。

这一副为第六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海报创作的插图融合了梵高的著名画作《星空》。(摄影:阮敏瑞)

询问这种经典结合的原因,龚万辉希望和读者通过画作去产生共鸣。如果有谁刚好喜欢哪位画家,看到自己的画作,或许会惊奇的说出:“欸,那一副画感觉很像我喜欢的画家的作品。”

通过绘画,也许是他与这世间那些未曾谋面、连擦肩而过都没机会的陌生人之间产生共鸣的媒介。

编按:龚万辉《如光如影II:龚万辉插画展》正在进行式,2024年9月1日到9月30日间,若是想体验边喝咖啡边享受看画的乐趣,可以到八打灵再也寻羊咖啡馆(Wild Sheep Home)哦!画展期间的每个星期五,龚万辉也会到咖啡馆中画画,可以到现场找他聊聊天。

👉关注访问网WhatsAPP频道,随时接收最新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阮敏瑞

mingch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毕业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

朱家怡

jyforwork20@gmail.com

影像是一种力量,传播是一种责任。 拉曼大学中文媒体新闻系毕业,现为访问网影像记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