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低潮期,黄慧娴遇见了波比。波比是一只菜狗,却带她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但波比和人类一样,也会经历生老病死,车祸、病重、最后突然失明。过去出门时总是抢在黄慧娴前头的波比,反过来需要黄慧娴牵着跟在后头才能出门。当兽医说波比可能只能再活多一年时,黄慧娴决定兑现自己对波比的承诺——带它去旅行。
槟城、吉打、登嘉楼、吉兰丹,四百多天的旅程,黄慧娴不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与波比的野外求生经历,追踪她与波比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如今,波比不但还活着,而且比过去开朗了!
黄慧娴还把经历结集成书《一人一狗浪迹半岛》。有趣的是,她还为波比安了一个叫黄得福的名字,让它成为这本书的联名作者。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一定会发现最近各大书店的书架上多了一本新书,不,是两本新书。这两本书的书名就叫《一人一狗浪迹半岛I》与《一人一狗浪迹半岛II》(以下简称《一人一狗》,作者是黄慧娴与黄得福。
有趣的是,这两个作者一是人,一是狗;黄慧娴是脸书专页“一人一狗浪迹半岛”版主,而黄得福,则是黄慧娴的爱犬波比。
能与自己的爱犬一起署名出书,可见黄慧娴把波比当作自己亲人看待,“这是我和波比(黄得福)的旅游日记”,黄慧娴说。
约莫一年多前开始,黄慧娴携同爱犬黄得福游历了马来西亚半岛的吉兰丹、登嘉楼、槟城、吉打、雪兰莪等地,前后约莫一年半。她平时就在“一人一狗浪迹半岛”专页上分享她与波比的旅程,经历过的人与事,千山万水,最终结集成书。

集结半岛美景的书 先从消除歧视开始
要怎么定义黄慧娴的这一本书?
在这段旅程中,孤身一人携一犬相伴的黄慧娴,驾着一辆改装房车,用了四百多天,几乎走遍了半岛。她自认是个社恐、习惯独处的人,但却在这段旅途的经纬之间,与无数陌生人分享了食物与微笑,获得了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共鸣。
《一人一狗I》的书写角度主要以大马的自然风景为素材;《一人一狗II》则以本土文化的角度下手。黄慧娴的文字简单易懂,但蕴藏在文字底下的,却是对这片土地复杂的情绪与强烈的爱。
文化交融而生的美食、桥底下的造船厂、嘉海人的小村庄、玛美丽族的部落……那些不被社交媒体所重视的美景与文化,黄慧娴都将其一一记录下来——那是不曾被发现过的马来西亚半岛。

一路北上到吉兰丹,黄慧娴和波比走过大部分半岛,也改变她许多深根柢固的既定想法,其中“穆斯林不喜欢狗”——对她来说,绝对是错误的迷思。
在东海岸的五个月内,无数穆斯林同胞向她和波比伸出善意之手。这种来自他者的温情,不仅冲击了她对马来人的既定印象,也让她重新思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她如此描述旅途中遇到的人:“善良到一种近乎天真的程度。”在现代社会逐利与疏离的表象之下,这些选择忠于内心、实践善意的人,犹如暗夜中的星光,在她的旅程中点亮了新的世界观。黄慧娴明白,世界并非全然冷漠,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却带有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与美好。
“这本书的主题始是要人爱上马来西亚半岛。我想要告诉大家这一片土地其实有很很多美好,我很自豪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她说。
要用心发现大马的美
谈及这本书的创作灵感,黄慧娴说灵感源于她在意大利旅行的经历。那时她在意大利旅游时,她所居住的名宿房东与她分享自己最爱的一本童话书——《桑德坎》(Sandokan)。
这本书讲述一位被剥夺王国的贵族桑德坎,为保护马来群岛而成为海盗,与强大的英国殖民者展开长期斗争的故事。这位“马来亚之虎”的形象由19世纪末的意大利作家埃米利奥·萨尔加里(Emilio Salgari)创作,出现在系列小说《马来西亚的海盗》中。

在《桑德坎》的叙事中,婆罗洲的原始部落如同世外桃源般静谧安详,原住民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外国人眼中,这片土地象征着勇敢、热情与力量;然而,马来西亚本国人谈起这片土地时,更多想到的却是政治、腐败与社会矛盾。
黄慧娴开始深思,作为马来西亚人,她对家乡的印象到底是什么?
“其实马来西亚是一个没有四季的地方,也不需要愁没有食物、天灾的地方,原住民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常伴歌声而行。”她说。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节奏下,人们愈发对与自身无关的事物漠不关心,甚至对自己的国家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儿童科普读物中的马来西亚生态环境,往往只是作为“有趣的冷知识”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这无疑令人惋惜。
马来西亚得天独厚,既有绵延的热带雨林,也有环绕的岛屿与大海。这片土地蕴藏着珍贵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记忆,黄慧娴说,大家都应该用心去看,去了解这些值得珍视的事物。
黄得福是代名词——菜狗也可以好好被爱
《一人一狗》的作者除了黄慧娴的名字,另外一位作者是黄得福,也就是波比。把狗当作人一般成为出书的作者,看在常人眼里的确匪夷所思。黄慧娴说,她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动物、半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将波比作为作者之一,更多的原因是想通过“黄得福”来传达“菜狗也是可以被人好好的爱,也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大马人喜欢养宠物,大多是贵宾犬、柴犬、金毛等名贵品种是首选,似乎越贵的品种,越受欢迎。相反的,菜狗很多时候被人类当作工作犬来使用,例如保护仓库等。因为比较容易生存,大部分的菜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等到老年之后只有被抛弃的后果,甚至是可以被随意猎杀。
对慧娴而言,任何生命都不该用金钱来衡量,不管是什么动物,包括人类,这是一个很自豪的决定。想起第一次见到波比时,问慧娴这是什么狗,她同样很自豪的说:“这是一只菜狗”。
“黄得福”或许只是慧娴爱波比的表现;但,黄得福又不只是代表着波比,也代表着这世间每一只目前还遭受着饥饿、虐待、因为不是名贵品种而遭到抛弃的菜狗。
黄慧娴与黄得福的人狗情
离开采访地点后,记者跟随黄慧娴来到她家附近的公园。第一次见到波比,很难想象这是一只失明的狗。虽然它的眼睛看不见,但那双眼睛里却似乎依然散发着光芒,充满生命的力量。
谈起波比的意义,慧娴感性地说道,波比在她的生命中占据着“一个很特别的位置”。那时的她正陷在情绪的低谷中,形容自己是“年轻人典型的情绪不稳定”。波比的到来,就像冥冥之中的安排,为她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波比做了什么呢?其实,它什么都没做,只是做它自己。

“狗需要散步,而散步总是走向自然的方向。它们的生活很直接,也很简单。可能只是吃一碗饭,或者追逐一个破旧的球,就能快乐得不得了。这些年,波比带着我走向大自然,去爬山、走公园,让我慢慢从那个忧郁的自己中走了出来。”
开朗的波比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过车祸、狗虱病、体内肿瘤,最后甚至突然失明。谈到这些,慧娴坦言自己当时内心一片混乱。兽医曾告诉她,波比可能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一刻,她没有时间去恐惧或悲伤,脑海中唯一浮现的,是自己对波比的承诺——带它去旅行。

波比失明后,它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前是波比带着黄慧娴走,而现在变成黄慧娴牵引着波比。她感慨道,其实狗的适应力远超人类。尽管失明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波比的生活,但它并未因此停滞,而是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命。
带着爱犬的旅行,让她也享受到了不一样的旅程。
在爬山时,波比步履缓慢,慧娴便放慢脚步陪伴;波比喜欢游泳,慧娴就带它到可以戏水的河边。相比过去匆忙的旅途,只见冷气机和堆积的工作,如今能够好好地看着飞舞的蝴蝶、幽静的河畔和盛开的花。
要让旅途变得更好,才能好好告别
网络上有那么一句话:“决定养宠物的那一天就给未来埋下了悲伤的种子”。与宠物道别的课题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个饲主学不会的课题。
提起这话题,记者却比慧娴更早流泪,慧娴还笑着说:“我都还没哭呢!”没有想象中沉重的气氛,慧娴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早在三年前我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三年前的波比经历病痛、失明,早已让慧娴整理好心情。慧娴认为每一段生命都是一趟旅程,波比有它的旅程,慧娴有她的旅程。
每一段相遇,不管是人跟人,还是人跟狗,我们在这段相遇中,一起发生很多让这段旅程更好或者是更不好的事情,得到了想要的能量,就可以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
波比是她饲养的第一只宠物。或许是真的释怀、也许只是未曾经历——生死离别总是说的容易,慧娴也坦言自己未必有勇气再养第二只。

波比是慧娴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她更深刻地了解到狗的生命周期比人类还短,“从两个月这么小到会跑、会玩”,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死亡同理。
“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可以很明显地从动物身上看到生老病死的规律。类似于一个速成班,可以让你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课题。”
生离死别本来就是一个规律,谁也没办法逃脱的规律。但在这个规律中,要怎么让相遇这件事情变成更好的机缘,黄慧娴乐观地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