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我是新闻主播】她是大马首位巫裔华语新闻主播 拉丝达自小主动要求报读华小

大马国营电视台(RTM)第二频道华语新闻组(TV2)在今年1月首次迎来马来女主播拉丝达(Rasyidah),非巫裔播报国语新闻并不罕见,巫裔坐上华语新闻主播台,却是头一遭。这名口齿清晰说中文的马来女主播,缔造了大马华语新闻界的历史,亦成了全民焦点。对她而言,工作不分种族,凭的是真本事,而她在镜头前的好表现并非一朝一夕达成,而是日日夜夜的练习累积而成。如今对于大众的赞美,她并未冲昏头,相反地对自己要求甚严,继续充实自己,并承诺每次都将最好的表现呈现予观众。

“欢迎收看RTM华语新闻,您好,我是拉丝达。”

镜头前的拉丝达,淡然自若地开始播报新闻,咬字清晰明了,她的初登场给了观众一个大惊喜。

她播报新闻的影片迅速在社交媒体传开,大众对这名首次登上华语新闻的马来女主播充满好奇。对此,拉丝达表示,“新的事物难免会变成别人的注意焦点,但是我希望大家除了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也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新闻团队身上。

https://www.facebook.com/tv2mandarin/videos/171620087437100/

过往,非巫裔主播担任国语新闻主播已屡见不鲜,足以显现,任何种族都可凭能力与才干寻得立足之地,对此,拉丝达深有同感。她强调,特定种族并非仅可担任特定工作,反之可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突显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

“因为我们的国家就是多元种族的,所以希望华人的工作领域不仅是华人可以担任,印裔或巫裔也可以担任,即使是淡米尔语的工作,也希望有其他种族可以参与。”

主动要求报读华小    开启中文情缘

拉丝达的中文情缘,源于她在儿时希望能与华裔朋友打成一片。“我以前上钢琴课时,课堂上有很多华裔小朋友,我很想跟他们玩,可是玩不了,因为不能用语言沟通。”

于是,拉丝达主动向母亲请求前往华小就读,“我的妈妈是一名国小老师,她认为学的知识越多,前途会更光明。” 拉丝达下有两名妹妹,她们同样随姐姐就读华小,之后则前往国中求学。

在母亲的鼓励下,拉丝达进入华校就读。(图片来源:拉丝达)

身处校园的全中文环境,从浅白的语言学起,拉丝达逐步学会了中文的奥妙之处,“有环境和老师会比较容易学,不过也是要付出比较多努力,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不会中文,也不能问他们关于功课,只好去比较多补习。”

拉丝达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因工作调动时常搬迁,她在怡保深斋独中就读了9个月,尔后转至吉隆坡循人中学,后到拉曼大学就读公共关系课程,待毕业后进入大马国营电视台,成为了一名记者。

她笑说,“其实我小时候最讨厌的职业就是记者,因为以前看港剧,(觉得)狗仔队都是很八卦的,不过现在我最喜欢记者这份职业。”

在华语新闻组待了7年    勤看华文报增媒体知识

如今,拉丝达是一名拥有9年资历的媒体人,她于2011年进入马来新闻组担任记者,2014年转至华语新闻组,目前待了7年之久。“当时我的上司问我要不要转到华语新闻组,我就觉得反正我也懂华文,而且如果太久没用就会忘记,因此就答应了。”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拉丝达坚持阅读中文报章与参考别台的电视新闻,熟悉华语新闻的常用词汇。“如果只是看自己本台的新闻,就只局限自己,如果是看别台的新闻,就会发现原来新闻也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做。”

拉丝达在华语新闻组的工作范围,较多是采访华社新闻,无形中也让她的中文会话水平日益提高,“我每天的工作都是与华社有关,一直都是在讲华语,所以从工作方面每天练习。”

她笑说,华裔领袖或受访者知晓她谙中文,皆深感惊讶,“我曾有一次访问交通部长陆兆福,我用华语发问,他迟疑了一下,我以为他听不明白,接下来他就称赞说‘你的华文很好’,吓到我了!”

拉丝达十分享受记者工作。(图片来源:拉丝达)
在华语新闻组的记者生涯,让拉丝达开拓视野。(图片来源:拉丝达)

“我非常喜欢记者这份工作!”拉丝达强调,而且在华语新闻组可以学习到更多,“如果在马来组,比较局限在进行马来组的新闻,但是如果在华语新闻,除了华社新闻,也可以采访其他种族的新闻。在采访后,如果觉得可以分享给马来观众,也可以写成马来语的稿给马来新闻组。”

她通过不同语言,了解不同族群的思想,进而扩展视野与思想。“我喜欢看网民在每项课题下的留言,看华裔与巫裔网民是怎么样思考,就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如果有一个种族挑起了冲突课题,我不会马上判断他们是坏人,因为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讲。”

早在拉丝达成为主播前,已有网民留意到她的出镜报道(Standupper),并称赞她的华语水平。镜头前的清晰发音,源于她日日夜夜的坚持,“例如我发不到某个音,我相信以后有一天我会发到的,就是有做不到就不甘愿的态度。如果人家说我不能,我可能当下会放弃,不过临睡前又会改变心意决定坚持,明天继续努力。”

享受记者生涯    成为主播乃无心插柳

拉丝达相信顺其自然,因此当主播并不在她的职业规划内,她十分享受担任记者的日子,“记者每天可以寻找题材采访,有不同的东西可以做,主播则是在主播台前传达信息。”

因此,当上司杜瑞明鼓励她尝试担任主播时,她曾有过犹豫,但没有立即回绝,“我先把练习的片段让他们看,他们觉得可以。”后来,她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为了完成父母心愿,决定接受这项挑战。

即将上阵成为主播的前三个月,她陷入紧张忧虑的状态,惟恐引起种族课题。“因为我还代表了公司、巫裔、家人,会有这方面的压力。

她笑说,自己在上主播台前做了许多负面预设,担心说错话出丑,抑或是影响种族和谐,承受极大压力。“在这三个月期间,我一直在想,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成为主播这件事情。”

后来她想开了,“这件事不仅是关于我一个人,观众要看的不是我紧张的样子,我的紧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笑话,他们也没兴趣知道我是第一天或是第60天播报,最重要的是我要把同事辛苦写的稿以最好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把我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初次上阵,拉丝达忐忑不安,惟有勤于练习。(图片来源:拉丝达)

下定决心后,她将之付诸行动,“当时我就告诉自己,只是一直想是没有用的,必须一直练习,熟悉环境,减少紧张。”

因此,她每天在午间新闻时段结束后,悄悄进入摄影棚,看着提字器练习播报新闻。“我不确定自己当时掌握了多少巴仙,但是我告诉自己,只要有练习,就是在正确的轨道上。”

她笑说,偶尔因工作忙碌无法在午时练习,她仍坚持在晚间下班后练习,否则心神不宁,“我会有一种强迫感,今天还没有练习,就觉得不行不行,等到晚间新闻结束后再练习,不然我担心自己晚上睡不着!”努力有了回报,初次播报当天,同事与观众均对她的表现给予肯定。

初次播报顺利完成,拉丝达暂且松一口气,也盼望日后表现日益进步。(图片来源:拉丝达)

语音成最大挑战    虚心接受外界批评

踏入新闻主播行业,对拉丝达而言,最挑战的是语音,她感叹,这是学无止境的领域,“只要有中文环境,就不会忘记中文。如果要迈向比较专业的领域,例如成为新闻播报员或广播员,必须要呈现专业的一面,就得学习语音。”

她说,“我自己时常说马来文,因此我会有口音,马来语与华语的发音不一样,华语讲求字正腔圆,这是学不完的东西,我现在也还在学习中。”

因此,她长期向大马国营电视台播报员李善淣学习语音,“我的老师常说我将‘nian’念成‘nen’,她也有给我发音表,指导我怎么发音,因为基础打好,才可以做其他事情。”

回忆初次上主播台的体验,她笑说,“当然是紧张!因为在不熟悉的环境,不知道其他人会有什么看法,脚也在一直抖。”

拉丝达的初次播报备受瞩目,她的表现稳健,收获同事与观众的好评。(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播报结束后,她在临睡前看回新闻播出视频,检点有否不足。“我发现当我要做严肃的表情,却变成了压力的表情,又或是明明要讲重点字眼,却说成了断字。”因此,对着镜子练习表情管理,也成了她的日常习作。

经过首次播报后,拉丝达“一战成名”,受到了许多关注。有的网民大赞拉丝达的中文水平,也有少数网民以种族论给予负面评价,她对这突如其来的名气,以及或赞或贬的声浪,抱以平常心。

“这是一种支持,当看到比较特别的正面留言时,我会截图保存,心情低落时就看回去,就觉得人生也没有太差,负面情绪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不应该放弃。如果是有建设性的负面评论,我也会改进。”

她说,早在踏上主播台前,她已预料会遭受网民批评,她笑说,“没有比我想象的坏,我自己想象的是可能还会有示威,或是去攻击我的公司。”

至于马来社群的反应,亦是褒贬不一,“比较负面的会说,懂华文有什么好,为什么不学阿拉伯文,这些是一小部分的极端思想,正面的都会给予鼓励。”

对于支持者,她抱以感激心态, “我觉得他们很可爱,看到负面评论还会跳出来为我反驳,其实我可以接受这些负面评论的。”

她强调,最重要的是她持续在进步,“有需要改进的部分就要改,我不希望让支持我的人失望。”

对于主播生涯,拉丝达并无设下长远目标,“每天都要做到最好就是了!”

在华语新闻组的日子,拉丝达打破种族隔阂,结交了许多华裔朋友。(图片来源:拉丝达)

除此,她亦表示,十分乐意藉着公众影响力,向大家分享学习中文的历程,因为她深刻了解,语言不通将造成种族间的鸿沟。

“大家活在自己的世界,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坏,所以互相怀疑对方、互相批评。你歧视别人,是因为你不了解,而了解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语言。”

她强调,“当你了解别人后,你不会称呼他人为‘马来婆’,或是说‘cina makan babi’,会对别人有一份尊重。”以语言搭建桥梁,向大众传达中文的美好,是拉丝达现阶段授予自己的使命。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3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我有话说
1 条评论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