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慢下来,活在当下,是人生中的必修课——专访慢活、慢游、慢食的慢行者丁一

在喧闹的城市里,大家都踩着快节奏步伐,疲于奔命却无法停下,“慢”,已经成了奢侈品,却有这么一个人,为了摆脱单调刻板的日子,辞去了高职,转当自由业者,为的是跟着自己的心过生活。如今他游走四方,不被世俗所拘束,每日慢活、慢游、慢食,过着“一心一用”的生活,“活在当下,让你有专注感,让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被现况压得快喘不过气来了吗?不妨来听听慢行者丁一漫谈人生。

身穿素色布衣、头戴布巾,丁一徐徐向我走来,慢条斯理地打招呼问好。不疾不徐、从容不迫,是对丁一的初次印象。问道他是否是名慢生活的实践者,他笑着反问:“看不出吗?”,的确,眼前的这个人,相较于他扬名亚洲的广告鬼才、作者,或是旅游达人的身份,此刻的他更像是一名修行者,在各地独自展开名为“慢生活”的漫长修行。

“其实我的形象、生活方式,与一般人所想象的广告创意人,有非常大的落差。一般人认为广告人都是牙尖嘴利、衣着光鲜、动作敏捷,我却是悠哉闲哉、慢条斯理的。”

他想,这或许与他每日禅修打坐的作息有关,“自从去了曼谷一个人生活,我基本上都是采取这种生活方式,早上估计4点多起床,打坐一个小时、用早餐,然后才出门工作。”

丁一兴趣广泛,除了设计,亦喜爱写作、建筑、摄影、旅游。(图片来源:网络)

丁一思索了片刻,补充道,或许他能维持慢生活的诀窍,在于不眷恋手机。“如果在公司,我通常把手机放在另一张桌子,就专心工作。出外吃饭时,我也不带手机,就放在办公室里,回来才看有没有人打来,不会出现边吃饭边接手机的情况,我不喜欢。”

他说,“现在手机太普遍,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找到对方,连吃一顿饭也不安心,开车也要同时讲电话。当很多一心二用的情况出现时,很难有悠哉闲哉的心情,变得很匆忙,做事也不专注。”

难道就不担心别人有要紧事找不到人吗?“如果要找我,肯定会找到我,可能就打多几通电话。有时我们就是想太多了,怕别人找不到,甚至半夜睡觉还开着手机,因为怕万一,其实现实中没有那么糟糕,也没有那个必要。我们往往为了那个‘万一’,做无谓的担忧和准备。”

如今,已无法阻止人们的机不离身,甚至衍生了“手机分离焦虑症”(Nomophobia)一族,“他们甚至已经不看书、电视,所有的资讯都是从手机得来的,所以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所谓的焦虑与恐慌也是从手机而来。”

然而,丁一并非一昧否决现代科技的便利,他认为通讯软件的发明,让人免去了通电话的必要性,并给人留下回复的空间,反而是好事一桩。

活在当下,才能避免犯错

丁一先在新加坡工作了7年,后前往泰国担任广告执行创意总监,在当地旅居待了长达15年,也创下了一片好成绩,他的广告作品共获200多个国际与本地创意奖项,他也曾获选为泰国10大创意与亚洲50大创意精英。

丁一在2014年的TEDx茨厂街,分享他的旅游心得。(图片来源:TED X Petaling Street)

惟在2016年,他辞去了这份令人称羡的工作,成了一名自由业者,更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与身份。这个决定,倒很符合丁一悠然的个性。

这份悠然中,却不是茫然的迷失,他向来都清楚自己向往的是什么。“我现在比较有工作在生活中,生活在工作中的感觉,反而更自在开心。”

回想在新加坡工作的7年,当时他也曾庸庸碌碌被时间追着跑,踏着快节奏步伐游走在这座城市。“所谓的快节奏,不只是步伐快,而是新加坡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过着很单调、机械式的生活,每天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和挑战性。”

后来,丁一所任职的公司委派他前往泰国曼谷公干,他藉此机会转换环境。“相对来说,曼谷比新加坡慢,而且当地人的性格也比较温和,整个工作的氛围很轻松自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原本想待2年,结果一待就是15年。”

初尝慢下来的感觉,丁一并没有不适应,反倒乐在其中,人生也随之大改变。

“我开始意识到在处理问题时,无论是在公司或外面,我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我不会把自己只局限在很狭隘的空间。”

然而,一般人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从中放慢脚步感受当下,绝非易事。“现代的工作者已经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成为了工作狂,工作到三更半夜,甚至不眠不休,除了影响生活作息,也会赔上健康。”

他说,现代人应该保留生活的空间,下班后就让工作暂时离开生活,“像我回到家就会把手机关掉,回家就是要享受个人空间,不要再受到干扰,所以大家会尽量在下班前找我谈公事,所以你一旦有这个习惯,别人就会尊重你,选择配合你。”

可惜,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更不认为一心二用有何不妥,反而沾沾自喜省下了时间,如边用餐边处理工作。“我觉得很没意思,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那你可以决定先把饭吃完,或是先处理工作,这样摸棱两可,过得很辛苦。”

他强调,“活在当下,让你有专注感,让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犯错的机率也没有这么高,在工作上的细节,或是言行举止,都清清楚楚,这样才是真正活在当下。”

为自己留下生活空间。藉此让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或许正是丁一的广告作品屡屡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

慢游世界各地    踏出舒适圈冲击固有观念

旅行的速度,決定行旅的深度。

这是丁一在最新著作《慢宿,在旅馆中发现秘境》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在独自漫游了全球逾60个国家后,得出此领悟。

这些年,丁一的足迹遍布了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印度、西藏、缅甸、柬埔寨、阿根廷、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地,近年来他则常游走在泰国、尼泊尔与不丹。

“我早期去了尼泊尔18趟,是我去最多趟的国家,因为在当地禅修、闭关,他们的人心都很淳朴。现在常去不丹,因为曾经在当地工作一段日子,也开始设计一些旅馆的房间,变成跟这个国家开始有感情,偶尔也开办深度旅游团。”

回想他的第一次旅行是在1995年,当时他已在新加坡工作,抱着年轻人应该多出门见识的想法,20多岁的他展开了首次独游,目的地正是泰国曼谷。或许是冥冥中所注定,多年后曼谷成了他除家乡柔佛笨珍之外,逗留最长时间的地方。

尔后,从欧洲开始,他陆续到世界各地探索,也接连出版了《我行。我宿。从旅馆出发的疗愈之旅 》、《在旅馆房间里旅行》、《我的私房地图》等书籍,带领大家通过文字深入他的旅游美学。“我发现每当去一个新地方,学习到的是如何看待生活。”

他缓缓解释道,“每个国家看待生活的方式都不一样,当旅行了很多国家后,你不会觉得万事就只有一个解决方案,那是一个很好的感受,你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很自在的空间。”

他以过去的印度之行为例,“当时我在寺庙里,僧人在办法会后邀请我一起吃饭,给了每人一碗热汤面,我就在等汤匙和叉子,之后就有一个老僧人走进来,手上拿着一大把树枝,分给每人一小段。我就想说,如果给两枝至少还能当筷子,可是当地人没有筷子的概念,他们都是用一根树枝把整碗面吃完。”

这段经历启发了他,“天呐,我为什么这么狭隘,为什么一定觉得要用两根树枝才能把面吃完?我们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会限制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就会闭门造车,不会去突破。” 因此,旅行能让自己走出舒适圈,一层层除下标签,感受生活的美。

这些观念上的冲击,令他的广告创意独具匠心,并将各地文化内涵融入创意中。“冲击了旧有观念,才会有新想法出来,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也常叮咛自己不要墨守陈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社会怎么进步?”

丁一的得奖作品之一《斗鱼》。(视频来源:Youtube)

旅行最大的遗憾,是只跟着地图,忘了自己的心

行旅的次数多了,如今他到新地方漫游之前,并不会进行太多资料搜集 ,或是旅游攻略,“我可能只了解当地基本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不会有太多繁文缛节,比较享受随遇而安、轻轻松松的旅行方式,毕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现代人逢旅游必打卡,或是追逐所谓的“必去景点”,丁一对此感到不解,“我现在对打卡有很大的反感,因为可能你对那样东西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因为大家都去打卡,你也觉得要去打卡,类似凑热闹的感觉。”

在慢游日子中,丁一不喜欢先进城市,“像是欧洲虽然是先进城市,但是还有古色古香的遗产,但我说的大都市像是纽约、香港、新加坡这种千篇一律的城市,我没有什么兴趣。”

他认为,“旅游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跟着地图,却没有跟着自己的心。”

因此,他十分喜欢与当地人交流,学习当地语言,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我更想去探索老房子、老建筑之类的,比较草根性、文化性的东西,跟当地人交流,吃当地的食物,我觉得这些都是最容易认识一个国家的途径,并抓到这个城市的灵魂。”

此外,丁一尤其喜欢各地的特色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约旦的佩特拉古城等,他为之着迷,尤其他亦擅长摄影,当走入当地建筑,便会沉下心感受光影与空间。

“建筑是最能代表文化的硬体,从建筑的格局、设计、建材,都可以从细节中知道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学的观念。”

丁一有着许多独特的慢游见地,有别于一般人将旅馆仅当歇息地,他也认为,旅馆不只是沐浴、睡觉的场所,而是充满人文、历史、艺术和美感的度假胜地。

“旅馆是观察文化的最好门槛,因为旅馆里有太多设计细节,一扇门就能告诉你一个国家背后的文化。”因此,丁一出外行旅时,往往在旅馆一待就是大半天,像是不丹的安缦喀拉(Amankora)、上海的水舍酒店(The Waterhouse at South Bund)、巴厘岛的神秘园之旅(Secret Retreats),成了他最喜爱的旅馆。

他将住旅馆比喻为人生, “许多人都说旅馆只是一个暂时的空壳,我们只是寄居在里面,过一会就要走了,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段旅程,又何尝不是呢?你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如果太过眷恋,可能就把终点忘了,卡着无法前进。”

他说,在旅馆中所体验的一切,无论是在大厅、庭院、摆设品,都可视为在生命中遇到的种种境遇,“人生就像每进一间旅馆,无法只是从外壳上断定带给你的心灵感受。”

慢煮慢食慢享受    同时品尝味道与人生

除了慢游,丁一认为,应以缓慢速度的料理方式,给每一道菜该有的深度与厚度。

“慢食的消化就比较好,慢慢咀嚼和品尝食物。很多时候我们都大口吃,还没尝到食物的原汁原味,就把食物吞下去了。”

他强调,当我们慢食,就会注重食物与食材的品质,而不仅为了充饥而食,“当注重食材的搭配,用很长的时间去煮一道饭,也是慢食的一种。”

因此,丁一十分享受从处理食材、开火的下厨时刻,“我从初中起就开始下厨,曾经想学烹饪系,后来因为学费昂贵,打消了念头。”如今,每逢他回到老家,也会为家人下厨煮上几道佳肴。

去过很多国家的丁一,同样尝过许多到地料理,他从来不以好吃与否来判定一道料理,“除了味道上的口感外,更多是喜欢探讨这道菜背后的由来和典故。当你瞭解后,吃时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举例,“我在巴厘岛吃到一道菜,叫作‘深入田园’,那是一粒鸭蛋黄旁放着辣椒花,然后用米磨成粉,加青蛙煮成肉酱,放在鸭蛋黄上,所有食材都是原原本本来自农地,所以很好吃。”

又或是曼谷流传的“女婿蛋”菜式, “以前男性娶老婆时,就要到女方家提亲,岳父岳母就会请女婿煮这道菜,看能不能做得好,才能放心把女儿嫁给女婿。”

丁一说,味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什么东西,如果不平衡就吃不出美感,太咸、太甜、太酸都不行,都是各种不同味道的平衡,一道料理才会引人入胜的好吃。” 犹如人生,当生活达到平衡,才能让心也慢下来,体会生活中一切的美。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