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抑郁症患者李晓枫:不是没有病,而是我选择与它共处!

李晓枫从接受诊断、治疗,历经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验,这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考验。或许,你会在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口中听到许多负面的字词:“黑暗”、“极度心情低落”、“轻生“,刻板标签他们”有攻击性“或“不够乐观”。但我们又何尝以同理的眼光,看见心灵伤痕累累的他们,需要付出多少百倍的努力,才得以从黑暗中,为自己换来一丝的曙光,将疲惫无力的自己重新站起来。李晓枫以过来人的身份,从演讲、投稿到出版书籍,分享自己的故事,倡导心理健康,就是要证明这一点。

5年前的李晓枫,曾是中度忧郁症和焦虑症患者。

现在的她,处于稳定状态,能如常生活与工作,但还需要持续每月复诊、服药。如有外来因素触碰她的创伤口,仍然会再次复发,忧郁的情绪也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

在接受《访问》采访时,她回忆起近几年来,从起伏不定的情绪,到现在可以如常生活,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在马来西亚精神协会接受心理辅导, 更重要的是,后来成为该协会的会员、义工,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其他病友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尝试过透过演讲分享,我发现我不擅长语言表达,但我有书写的习惯,所以尝试从自己擅长的方式开始,在面子书创建了倡导心理健康的平台“Mental Health Awareness, Advocacy& Support Group“,写了数篇文章投稿,刊登在星洲日报。“

“主要想透过我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疾病,也希望可以鼓励病友或病友的亲人,精神病患也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后来,无论是刊登的文章,或演讲都获得了正面的回应。

“我发现原来我说自己的故事,别人还记在心里,感觉到自己有了价值,可以帮到人,也可以帮到自己。”

后来,她的心理医生看到她的文章,鼓励她出版书籍,“当时想要了解一些病友的经历,但没有找到相关的书籍,我想,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的日记写成书,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让病友知道你不是唯一一个在面对黑暗,我也和你一样在努力着。“

她亦透露,她的书籍与马来西亚精神协会合作,每一本书以十令吉的收益捐出,帮助有需要的病友。于是有了《走过蓝色幽谷》,《抑郁症患者的蓝天》、《走过蓝色幽谷,看见蔚蓝天空》,因应其他种族同胞的要求,2022年也出版了中英版本的《你并不是独自一人》(You are not alone)。

晓枫书写的《你并不是独自一人》及中英文版本,主要鼓励病友,也让病友亲属更了解忧郁症。目前在陈黄心理医学专科,以及New Mind-Brain Health Centre售卖,而且《你并不是独自一人》正准备推出第二版。(图片来源:受访者)

不是脆弱,而是坚强太久了

晓枫说道,或许父母亲只有初中的教育程度,所以很注重孩子的学业,而且每个阶段的考试,亲戚都会打听她的成绩,比较孩子们的成绩,无形中使她活在长辈们的标签中,要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为了达到他们的期望,让她养成了好胜的个性,期望和要求自己可以做到最好。

当年高中毕业后选择热门的软体工程系,但她并不感兴趣,也非她所长。

“第一年的基础班,就有几位同学转科系,当时原本想要放弃,但坚持念下去是因为我是高教基金贷款者,如果转系就会失去豁免贷学金的资格,我不想加重爸妈的经济负担。“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不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她立志获得第一荣誉毕业,也因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我的生活都是以课业为重,没有其他的兴趣,加上对这科系不感兴趣,比起其他人花费了更多时间,下课会到图书馆自修,尤其是最后一个学期,要应付一堆的论文,经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照常去上课。“

即使她早已意识到忧郁症状带给她痛苦、煎熬,她却没有放弃,毅然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但她身心疲惫得使她失去快乐的能力。” 当时以第一荣誉毕业,还豁免偿还贷款,但我一点也不开心,情绪极其地低落,已经没有一件事可以让自己开心起来。“

当时,除了面对课业,她还要应对一连串接踵而来的不幸消息,先是她的乾妈在国外病逝。数月后,她父亲中风入院。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默默独自承受各种高压所带来的情绪,毕竟只有坚强起来才可以应付眼前的事。

“其实当时在逃避这个事实,我想,如果我没出席她的丧礼,没有送她最后一程,就当作她没有离开过。“ 她不想家人担心,以为时间过去,难过就会过去,但她没想到这份遗憾一直压抑在心里。

“过了几个月,我爸爸突然中风入院,当时忙课业,还要和家人分配时间,轮流到医院照顾爸爸,有时怕耽误爸爸的治疗时间,只能在短短的车程随便吃一顿便当。”

“你坚持下去,都是为了身边人,很少是为了自己。“我打趣地说。她笑着点头。

“现在我学会自私一点,以自己开心、自己想不想做为优先,也不再勉强坚持,开始学会放弃这件事,坚持了却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很不值得。“

生病是一种考验,可以重新了解真正的自己

告别充满痛苦回忆的大学生活,紧接踏入职场成为程序员的两年,并没有为晓枫脱离忧郁的情绪,反而更加重了她的病情。

“情绪和压力影响了我的工作表现,每年年尾的总结都得到上司负面的评价和不满,我也几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她回忆道,当时身体逐渐出各种状况,头痛、头晕、无法专注、疲惫、心悸和手抖。这些都是忧郁症的症状。

晓枫(左一)和其他志工们,参与过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的义卖活动。她说,这次的活动让她感觉很好,可以认识和自己面对一样挑战的人。(图片来源:受访者)

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2017那年,她决定鼓起勇气接受诊断、药物治疗。期间都有母亲的支持和陪伴,但母亲对忧郁症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同理晓枫的病情,而且药物的副作用,无论生理上的煎熬、情绪的波动、坚持和放弃的念头,使她的病情反复不定,让她快要撑不下去。于是她决定接受马来西亚精神协会的心理辅导。

她说道,她很感谢妈妈的陪伴,也很感谢黄章元医生和古健荣博士,他们身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借耳朵聆听,让她可以安心地倾诉,并引导她重新思考她想事情的方式。每次辅导后,她都会感到轻松许多,也领悟到一些事。

“当时我开始意识到我用了不适当的方式面对问题,以前我的世界是非黑即白,没想过有灰色地带,做到不适合也没想过还可以有第二个选择,但现在想通了,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有计划A或计划B,没有对错也没有绝对。”

她已经学会了转念,在上司的建议下转换为软体测试员。她坦承:“当初从程序员转换成软体测试员,觉得这职位的层次很低,也似乎表示自己的工作能力低,但后来才发现这只是我主观的观念,事实上那是一个工作团队,每个个在岗位都是找重要的角色,都有它的用处。“这件事后,她不再标签自己,也学会同理自己和他人。

“有没有开始发掘到自己的优点了。“我笑说。

她笑了起来说”有开始喜欢我现在的工作,会有一点成就感,偶尔在工作达到小目标会认为自己还不错。”

对于患病的考验,她希望透过自己的经历,鼓励病友们“不要害怕接受治疗,过程很挣扎,但会学到很多东西,发现自己慢慢成长,只要对自己好的就去做,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标签自己有精神疾病,接受自己别人才会接受我们。”

忧郁症挥之不去,选择学习和它相处

在采访的过程中,虽然可以从晓枫的言语中,了解到她有了正面的心态、找到忧郁的根源,一切似乎都明朗化,但她坦然创痛仍在,也试过几度复发。

“除了长期服用药物,有尝试其他的方法让自己更快康复起来。” 我不禁问。她没有正面回答,却给了我一个很豁然的答案。

“对我个人而言,康复的定义不是不复发、可以不吃药了,而是将忧郁症和焦虑症成为我的一部分。“亦正如她书的扉页的一句话“不是病没有了,而是我选择和它一起生活。“

她进而解释道,忧郁症好像是一场心理感冒,需要长时间和它相处,坦诚地接受、面对治疗,虽然可能会复发,痊愈长达数年或以上。

面对忧郁症,对她而言,最大的挑战是病情复发。

“每一次复发,基本上都没有生活下去的动力,很难用言语表达,相信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那种痛苦。“但每次复发时,她都保留了自我觉察的能力,情绪来的时候,观察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寻求不一样的协助。

”我会一个人在被窝里流泪,累了就入睡,也会长篇大论地写在手机的笔记本里,抒发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久久没有平复,就会寻求我的精神科医生的建议,再调整药物。“

她曾经问自己“忘掉难过的事究竟要多久?”“我要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除了长期积累的压力,触发她忧郁症的根源是她与父亲之间的心结。她一直以为放下心结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但她发现心结易结难解,勉强自己放下或许只是一种执念。于是她选择了“接受”。

说到“接受”,不意味着对所有人和事都照单全收,而是一种自我坦诚、同理自己的现状, “我了解到什么事自己可以解决,什么是自己解决不了的,不会勉强自己去接受或不接受。”因此,面对人生中巨大的创伤,比起释怀、接受,她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看待自己的创伤。

“那件事,像是一个未解开的结,我选择了原谅,只是为了要维持表面的平和,但不代表我可以接受,有些事,不是我能掌控,或许我需要用一辈子去消化。“

她坦然,“我接受了自己心理状况,可以自在地和人聊天,踏出第一步去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往我不敢和人谈话,能站在众人面前分享算是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吧。”

在康复的路上,她选择了分享自己的经历,无论是助人或助己,都希望自己、病友或病友的亲人可以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静秀

林静秀是访问网特约记者。是个自律自由文字生产者。教华文作文,写过纪录片、电视剧剧本、广告短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