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红也是红?浅谈社交媒体的隐私界限

最近几天Alice Chang在上班时间自拍,无论是拿着面团亲,还是在某餐馆自拍都好,大家都将目光放在当事人又去那家店上班,或者是餐饮业者的态度上,但我们是不是要更加关心,为什么新一辈的年轻人都在透过极端的行为进行直播拍摄和分享,其背后目的地是为了什么?引起大众的话题进而让自己达到“黑红也是红”的目的?现在的我们如何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里,在隐私界限与自我表达上如何做到分享与保护的平衡?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对于自拍这回事就和呼吸一样自然?自拍已经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美食还是工作环境,拍照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和分享个人体验,甚至还可以通过点赞和评论获得社交认可。这些行为背后反映了我们对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需求,别说年轻一辈的年轻人,就连我这老人家都希望通过照片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自拍已经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美食还是工作环境,拍照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和分享个人体验。(图片来源:freepik)

但是,自拍有没有隐私界限?自拍有没有场地的礼仪或规则?这自然是有的啊!如果大家有留意,其实许多厨房或后厨作业环境确实有“闲人免进”的规定,这不仅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和工作效率,还包括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而在这样的高风险工作区域,职员随意拍摄的行为通常也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在餐饮业或其他需要高度规范的环境中,但Alice Chang就没有这样的隐私界限的概念。

而这样的行为,除了Alice Chang,其实我们也看见了一些新闻事件的曝光也是因为隐私界限不明确导致的,包括不久前跳楼轻生的中学女学生的直播视频、看见发生车祸碰撞,伤者或死者躺在路上的照片或视频、在高楼丢玻璃瓶、放烟火射入对面邻居家里、在视频前踩踏国旗……隐私不再像以前那样是“藏在后面”的东西,而是变成了可以轻易展示的内容。

当越来越多人习惯将各种信息发布在网上,这种“分享文化”淡化了隐私的边界,这种“一机在手,隐私在我”的行为态度,导致我们更难以区分哪些信息是适合公开的,哪些应该保留私人。

说白了,60、70年代的我,成长年代互联网并不普及,许多新闻事件都需要所谓的通过正规的新闻管道流出才会接收到,所谓的“劲爆大瓜”的内容就有赖 “狗仔队”去挖掘才会发现,可以说媒体是操控在一些人的手上的。

但现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狗仔队,自己就可以自爆引话题和流量。从艺人、网红和KOL(关键意见领袖)不用狗仔队来挖,自己先公开展示自己的生活,这种行为被年轻人广泛模仿和追随。名人日常曝光似乎为“不保留隐私”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使得我们这种普通人都觉得分享更多个人信息也变得“正常”或“理所当然”。

隐私不再像以前那样是“藏在后面”的东西,而是变成了可以轻易展示的内容。(图片来源:Freepik)

现代的孩子可以说是和互联网一同进步成长。他们对自我表达有强烈需求,仿佛不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分享一切事物,就难以保持与同伴的联系和认同感,于是自拍、分享工作或生活动态、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生活讯息、守在帖子前期待更多的点赞、分享和评论才能确认自己“真的活在当下”,而这种反馈机制会让他们忽视隐私界限。

他们可能认为只要自己能控制发布内容的范围(如通过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就已经在保护隐私,未意识到一旦信息发布,控制权实际上很难掌握。他们忽略了潜在的长期影响,甚至会忽视涉及他人的隐私问题。

那么作为教育子女的我们,通过Alice Chang的新闻,我们可不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教育途径,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隐私的价值,尤其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并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让孩子了解随意拍摄、泄露他人信息等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让他们意识到隐私保护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涉及法律责任。

传播媒体人是否可以将一件吃瓜新闻,将它当作教育题材,去好好教育新一辈的大众呢?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活跃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透过这一方天地传达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意见。自媒体虽好,但是不是应该具备一些自省的能力,将好的思想传给我们新一代,不让错误的行为和价值观复刻下去,比如一味调侃Alice的行为,把新闻作为冲流量的工具?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郑珍珊

chinsan88@gmail.com

游走各中小学推广性教育。深切体悟“性是科学的、性是快乐的、性是自然的、性也是美好的。”任何性议题一点都不需要过于隐秘不谈,尤其对身体的认识与接纳应该是浑然天成。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