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乐评作家兼广播人马世芳以音乐写作闻名,但著书写作二三十年,人到五十知天命之年,竟写起了跟食物有关的文章,而且广受欢迎,让他始料未及。2024年6月初,他带着新书《也好吃》来到诚品马来西亚办讲座宣传,与读者分享他创作《也好吃》的缘由。 马世芳说,因为疫情的关系他偶然间扛起了家庭主厨的重任,人生也因此多了一个新的角色。这个意外得来的新角色,唤起了他的回忆和成长经历。
《也好吃》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乐评作家马世芳谈吃之念想与重现的生活散文。
对于创作出《也好吃》这本书,马世芳到现在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十八九岁青春期就立志要当文艺青年的他,从未想过50时会出一本关于吃的书籍,而《也好吃》,竟然成为他所有出版过的书籍中最热卖的一本书。
这一切的机缘要“归功”于疫情期间的那三年。
在电脑公司上班的马太太因公司规定而居家办公,与马世芳共用同个办公室——家。但妻子工作繁忙,马世芳偶然间扛起了家庭厨师的大任,人到中年,竟然开始了“全职厨师”的副业。
马世芳自嘲地说,人到中年,就不容易记事了。他在网络上写下菜的食谱,贴上一张食物的照片,本是为了避免每次做菜都要找食谱的麻烦,也秉着“有人也用得上”的想法,没想到却得到了比他的音乐文章更高的关注。
马世芳的专栏主编慧眼识珠,乘机提议他来写有关下厨的专栏。
马世芳说,写食物是去写背后的人情,写背后的记忆。
“吃的东西跟你的身体连接是最直接,跟勾起的记忆和每个人的成长回忆是最紧密的。”
于是他便想着,是否能用这样一个方式来写文章。
马世芳坦言,自己也受到了好朋友洪爱珠的影响。洪爱珠所出版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本意是为了想念她的母亲,马世芳在阅读后启发了想要留下家的味道的想法。
他说:“我爸的三杯鸡还没学会、酸梅汤要放多少的糖也还没问清楚。”由此,他便写下了这一本《也好吃》。
▌家常菜要先记得对的味道
马世芳说起自己煮的菜不过是一般的家常菜,但是要做出好吃的家常菜,必须要先记得对的味道,并把那个味道做出来。
从小和大人一起吃了许多好吃的马世芳,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了“什么是好吃,什么是不好吃”的概念,长大之后自然会依据这个概念,想办法把这个味道做出来。
他指出,在做菜这件事上,技巧很多时候是其次,而对的味道才是首要条件。
但是做菜这一件事对马世芳来说代表着什么呢?马世芳说,起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却在后来理出了一个道理。
“一想到做菜就高兴,对我来说,做菜是喘息,是疗愈,是只要投入就一定有回报的创作型劳动。工作到一半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毅然起身离开电脑,进厨房洗洗切切,足以忘忧——没有比这更正当的逃避工作的借口了,人总要吃饭嘛。”
他认为,做菜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一种正当的做法,连妻子都无法拦住马世芳逃避现实的正当借口。
然而,马世芳却十分愉悦地完成《也好吃》稿件修改——明明也是工作之一。他认为《也好吃》这本书有他的家族之味、有他和他妻子的小日子,还有他大疫期间闭门做菜的漫长日程。
《也好吃》所写的不仅仅只是食物,而是蕴含于其中,马世芳最珍贵的记忆。
▌美食记忆的原点:从百页包肉和阿利婆说起
在《也好吃》的目录,第一篇名为〈百页包肉,我的家传味〉。百页包肉,不是马家特有的美食,却是马世芳的美食记忆原点。
百页包肉是一道江浙菜,但并不是罕见的家常菜。马世芳却在书中表示:“若只能选一道菜代表我的“家传味”,就是它(百页包肉)了。”
为什么百页包肉能成为他的“家传味”?马世芳娓娓道来这道菜背后的家族历史。
那年,台湾光复,马世芳的外公外婆带着十个月大的女儿(马世芳母亲)渡海来到台湾闯荡,马世芳的外曾祖父因想念年外孙女来台探亲。老太太(马世芳的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都来自苏州。苏州人一日三餐,外加一顿点心和宵夜,是绝对不能省。马世芳认为,百页包肉应该就是在外曾祖父母来到台湾的那段时间。
直到1950年代初,一位叫阿利的台湾女生来到陶家帮忙照顾小孩。
工作了一阵子后,阿利嫁人了。她专心顾家,照顾她的四个小孩。直到她的孩子们都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才回到陶家帮忙,且开始和老太太学习苏州菜。阿利把自己学做台湾菜的能耐,与苏州菜进行组合,创造出陶家专属的fusion cooking(无国界融合菜肴)。
对于阿利婆,马世芳觉得她是他味觉记忆的奠基者。百页包肉的做法从老太太教给阿利婆,再教给妈妈。再后来,百页包肉的做法再传给马世芳和他弟弟。即便牯岭外公家老屋已被夷为平地,但这记忆中的手法,还在传承下去。
只不过,“再过个八十年,这锅滋味还会在谁的手里传下去呢?”他问。
或许百页包肉能成为马世芳的“家传味”,是他与其家族成员在记忆与情感上的连接之外,更是马世芳所认定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