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不要什么东西都丢进垃圾桶了!” 郑凤云教你如何过“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生活,听起来仿佛离你我的生活非常遥远,实则我们都是制造垃圾山的罪魁祸首。也许你认为自身不曾制造什么大垃圾,但是记忆画面回放,你就会发现你丢过的垃圾可真不少:你用完餐随手丢弃的纸巾、喝饮料用的吸管、食品的塑料袋包装、用完的牙膏护肤品洗脸霜包装……一天下来,每人每次随手丢弃的垃圾,都成了数量惊人、难以处理的废弃物,被运送至垃圾土埋场。总有一天,土埋场再也盛不下垃圾,海洋也无法再承受塑料垃圾的倾入,到时我们将被垃圾淹没脚下、围困于垃圾城中。这样你还认为,垃圾被丢弃后就与你毫不相干了吗?其实,大马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实践零垃圾生活,如果你有心无力不知该从何开始改变,不必担忧,马来西亚零垃圾组织创办人郑凤云向你解说何谓零垃圾生活,让你明白零垃圾生活并非遥不可及。

“在马来西亚实践零垃圾生活,有可能吗?”、“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辛苦?”、“就算我一个人没有进行零垃圾生活,地球也不会怎样吧?“太多理由,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绊脚石,迟迟不提起勇气尝试零垃圾生活。

郑凤云曾是撰写环保专题的记者,却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所吃的零食,最终都成了被丢弃在垃圾桶的零食包装袋,令她反省自身的言行不一,当时她恰巧阅读了国外零垃圾生活的报导,“既然在国外可以过零垃圾生活,那么在马来西亚也是否可以?”

于是,她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展开为期一年的实验性零垃圾生活,尔后便持续至今,共进行了长达3年的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生活提供了很实际、很可行的解决方法给所有人,不管你是老少、贫富、男女,都可以马上开始零垃圾生活,尽你的那份力,减少本身对环境的破坏。”

郑凤云指出,每个人开始零垃圾生活的目的皆不同,有者是基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也有者是为了节省生活开销,也或许是追随潮流趋势。无论目的为何,“问题就是我们可以做什么?”

郑凤云从2016年开始零垃圾生活,期间成立马来西亚零垃圾协会,鼓励更多人加入零垃圾生活。(摄影:赖咏嘉)

零垃圾生活不极端也不花钱    善用现有资源立即实践

零垃圾生活,对不知情者而言,听起来很笼统,也很可怕,“很多人问说,零垃圾生活是不是完全不能制造垃圾、完全不能购物,或者要住在偏远山上?”

实则并非如此, “简单来说,零垃圾生活就是尽可能地不要把任何东西送到垃圾桶里,或者更深入的就是不要把垃圾送到土埋场。

她讲解,无论是何物,还未丢入垃圾桶的称为资源,被丢弃的就成了垃圾,全视乎我们如何善用。“不论是纸、木、铁、玻璃,如果只用一次就丢,跟塑料都是一样不环保。”

近年来,部分商店为了环保,舍弃塑料袋、改用纸袋,可其实如果纸袋仅使用一次就丢,甚至比使用塑料袋更不环保。“制造一个纸袋的碳足迹、碳排放,比制造塑料袋的还要高。”因此,是垃圾抑或是资源,得视乎我们如何看待、对待。

土埋场并不是无底洞,庞大的垃圾量让多个土埋场已经饱和,无法再堆下更多垃圾。(图片来源:马来西亚慈济)

郑凤云形容零垃圾是很美好的目标,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完全贯彻零垃圾生活,重点在于思想上的改变。

“当我们在丢弃或是使用任何东西时,提醒自己,除了把它丢进垃圾桶外,可不可以有其他用途,或者在它成为垃圾之前,好好地重新利用这个资源,这是对你的垃圾负责任的过程。”

她强调,过零垃圾生活并不极端,也不意味得放弃生活品质, “只需要换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享受生活。”

有者希望可以实践零垃圾生活,却因为担心无法达成,而索性不实行。对此,郑凤云鼓励,“不要因为做不到零垃圾,而不敢去开始,我们其实不需要做到完美,只需要努力地往那个方向前进,就已经是很棒的事情了。”

她解释,其实零垃圾生活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非得购买大量环保产品,才能开始零垃圾生活。“像我们使用的容器、布袋,都是从厨房或仓库里可以拿到,就可以开始过零垃圾生活。”

使用现有的布袋、食物容器等,就可以开始零垃圾生活了。(图片来源:郑凤云)

其实最环保的产品是已拥有的产品,因此她从开始零垃圾生活至今,所添购的环保产品不超出5件,包括竹牙刷、布卫生棉、月经杯等,皆是在不可能寻获或使用二手货的情况下才决定购买。“大家在生活中常会买的环保产品,如美丽的咖啡杯、便当盒,或高级的有机纯棉布袋,都是不需要的。“

此外,许多人都误以为,零垃圾生活模式只适用于欧美国家,却难以在马来西亚实现,可根据郑凤云周游列国的经验与观察,其实马来西亚是最容易实践零垃圾生活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零垃圾协会(Zero Waste Malaysia)所制作的“零垃圾生活地图”记录了逾500家商家的地点,包括提供裸包装产品的零垃圾商店与传统杂货店。

她笑说,除了各州属都陆续设立零垃圾商店,以及传统菜市场、杂货店的存在,马来西亚市民随和友善的人情味,皆让零垃圾生活更可行,“我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马来西亚人拒绝!”她解说, “在马来西亚,只要找到裸包装的产品或食物,都不用担心店家会拒绝你使用自己的容器去购买。”

反之,欧美国家的商店超市有较严格的条例,基于卫生考量禁止消费者自备容器购买食物,避免负上法律责任。

自备容器外带食物,方便又环保。(图片来源:郑凤云)

我国每日产逾3万吨垃圾    贯彻5R原则减少垃圾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名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制造了1.5公斤的垃圾,乡村地区居民则平均每天制造了800克垃圾。累积之下,每天共制造了大约3万3500吨的垃圾量,数量惊人。

郑凤云强调,“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但不代表没有产生垃圾。”她表示,部分商家的包装方式或经营模式,迫使消费者不经意就制造了许多垃圾,因此她建议每人留心观察自己在一天中制造的垃圾,或是将垃圾放入玻璃罐中,便会惊觉竟然制造了如此大量的垃圾。

将垃圾放入玻璃罐子,才可清楚得知自己到底制造了多少垃圾。(图片来源:郑凤云)

“我们并不是刻意说要破坏环境,那么就去制造垃圾,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潜移默化的行为或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不小心制造的。”

郑凤云建议读者把零垃圾教主Bea Johnson所提倡的5R原则贯彻于生活中,即是拒绝(refuse)减少(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e)堆肥(rot),从而大幅减少每年的垃圾总量。

“拒绝所有不需要使用的资源;减少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尽量重复使用已经拥有的资源;回收无法拒绝、减少或再利用的资源;利用堆肥方式将生活中的有机食物:果皮、骨头等,回归大自然。”

逐步培养零垃圾习惯    从一根小吸管开始

由于零垃圾牵涉到生活各方面,若要一夕之间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绝非易事。因此,郑凤云建议,不妨先从一天或一个月割舍最无关紧要的垃圾开始,逐步进行,譬如吸管。

“吸管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不需要的,如果不用吸管也不会浪费钱,也不占用时间,即使不用吸管也不会影响到喝美味的饮料。”

她说,在实践了一个月之后,将养成对小垃圾负责任的态度,也因此不可能对其他垃圾视而不见,进而逐次割舍保丽龙、塑料袋等。“只要思想开始转变,接下来的垃圾都不是问题。”

她笑说,当习惯了零垃圾生活,看待每项资源的眼光也随之改变,不再只是考虑产品的价格、品质或美观,而是将其对环境的影响放在首位。

以钢吸管取代塑料吸管,依旧可以享用可口饮料。(图片来源:郑凤云)

零垃圾也让生活模式回归简单,从而辨别内心的真正需求。“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真的需要,或是想要,并思考有需要为了这个东西这么麻烦吗?删减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走上了简单的生活。”

零垃圾生活看似是微小的生活转变,可当每名公民都尽责停止制造垃圾,就可往下一阶段的零垃圾迈进,推动商业、工业,甚至是政府的改变。

郑凤云解说,理想中的零垃圾并不局限于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希望社会可以达到循环经济的愿景,不再无限撷取地球资源。

“循环经济就是当我们整个社会在制造产品或是在使用任何资源时,就已经想好这个资源在给使用者使用之后,应该能够回到生产线上,再制造成新的产品被使用者使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利用资源制造使用了之后,就被丢进垃圾桶。”

她说,当政府与商家得知消费者不再要用后即丢的产品,便会聆听消费者的心声,做出改变。

抛弃式卫生棉无法分解  月经杯成最佳替代方案

其中,抛弃式卫生棉是垃圾山的罪魁祸首之一。一名女性在一生中会制造大约1万至1万5000片抛弃式卫生棉,而抛弃式卫生棉的主要成分是塑胶,因此丢入土埋场也无法被分解。

1万至1万5000片卫生棉是什么概念? “如果把一辆罗里驾来,1万5000片卫生棉可以把整辆罗里都填满。而这个世界上有35亿名女性,如果所有女性都用抛弃式卫生棉,就表示我们会有35亿辆装满卫生棉的罗里在这个世界上转来转去。”

其实,女性可通过改用布卫生棉,取代抛弃式卫生棉,“通过清洗、重复使用,一片布卫生棉可以用好几年以上,每年更可省下200令吉的费用。”

以布卫生棉或月经杯取代抛弃式卫生棉,减少垃圾产量。(图片来源:郑凤云)

郑凤云讲解,虽然布卫生棉比抛弃式卫生棉透气舒适,可是因为需要清洗,难免比不上抛弃式卫生棉的方便,因此她也为希望开启零垃圾生活的女性推荐月经杯。

“月经杯是用医疗等级的硅胶制作的产品,使用时将这个小小的杯子放入体内,就可以接受流出的经血,只需要每12个小时才取出、倒掉、清洗,一天只需要在出门与回家前后替换就好了,不论是去旅行、游泳都很方便,在方便度上胜过抛弃式卫生棉与布卫生棉。”

除此,婴儿纸尿片亦造成极巨额的垃圾量,新生儿在未学会自行上厕所的前几年,每天24小时都离不开尿片,而且一天中得多次替换。

她解说,在纸尿片未盛行的年代,每家每户使用传统布尿布,“因为时代的改变,我们追求方便性。在零垃圾的世界也察觉了这个问题,也制造了新款的布尿布,在更换和清洗方面都比传统布尿布好。”

厨余占一半垃圾总量    自制堆肥延长土埋场寿命

厨余向来是零垃圾生活的一大挑战,只要看向家中垃圾桶,就会发现剩饭、剩菜、菜叶、果皮、蛋壳、骨头等,被当成垃圾丢弃,“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天至少丢1公斤垃圾,厨余所占的比率就是大约一半。”

她强调,许多人误以为厨余在被丢至土埋场后就可自然分解,不会构成环境污染问题,殊不知垃圾只有在既定条件下,包括阳光、水、空气与细菌,才能自然分解,可是条件恶劣的土埋场并不达标。“因此厨余在土埋场分解时,会释放非常多温室气体,而且分解速度很慢,导致垃圾山堆积的速度很快。”

把果皮等厨余收集起来,再制作成堆肥,循环资源。(图片来源:郑凤云)

她讲解,其实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即是将厨余制成堆肥。“我们可以在家制作堆肥箱,堆肥箱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拿水果皮然后丢在树下,让它自然分解的概念。”

她指导,“但是随手乱丢会惹来苍蝇,所以我们就拿一个桶,在桶上钻几个洞让空气流通,让厨余的水流出来,再把树枝和枯叶铺在下面,再以一层枯叶一层厨余堆叠。”之后再将堆肥箱置放在太阳底下,并不时搅拌,几个月后厨余将分解为肥料,可为家中花草施肥。

自制堆肥箱就能减少一半的垃圾量。(图片来源:郑凤云)

“想象一下,如果每名马来西亚人今天开始制作堆肥箱、开始堆肥,那么明天的垃圾量就会减少一半。换句话说,土埋场的寿命就可以延长一倍。”

郑凤云也说,正如制作简单的堆肥箱,其实零垃圾生活并不复杂,而是应该寻找制造出垃圾的根源,通过简单方式避免问题恶化。

她举例,如同上一代长辈的生活中,在如厕后使用清水冲洗而不用厕纸、少用塑料袋、少添购全新衣物,零垃圾生活不过是回归传统生活模式。“零垃圾生活可以说是人类原本就在过着的生活,原本所有东西在自然界都是循环使用。”

她再次强调,零垃圾追求的并非完美,而是逐步学会对身边资源负责,如此方能长久延续零垃圾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3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杨智豪

《访问》制作人,曾于电视台打滚数年,参与制作过访谈节目、资讯节目、娱乐新闻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