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杂志情怀】从马来西亚人的角度去书写世界 专访《马可波罗》创办人

在面对网络盛行、阅读率逐年下滑等等多重挑战,纸本行业摇摇欲坠的时代中,他们为什么坚持在马来西亚办纸本杂志?《访问》找来了不同风格与背景的五本杂志创办人,访问他们办杂志背后的初衷,并了解创办过程中,杂志人到底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诞生出一本看起来休闲、轻便的纸本杂志。

“马可波罗是全世界第一个,在航海回来之后,出版游记的航海家。”杂志《马可波罗》联合创办人之一,萧宏隆这么说。

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的航海家,他在13世纪的时候航海归来,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旅游游记,将他航行中亚和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欧洲,让欧洲人即便不远行,也能理解到远方的面貌。

“马可波罗可能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但根据历史的记录,他是第一个人。所以我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希望可以把他这种探险的精神,传递下去。”谈到《马可波罗》杂志名字的由来,宏隆这么解释。

2019年,资深媒体人萧宏隆与梁国忠共同创办了“创媒体”(Innovation Media),《马可波罗》就是创媒体集团旗下的一本纸本旅游杂志。虽然说它是一本以旅游为主题的杂志,但如果你想要从《马可波罗》中找到什么旅游攻略,可能它没办法符合你这个预期。

萧宏隆与梁国忠。(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马可波罗》其实不是一本攻略型的旅游杂志,更多的是在于记录旅游的经历。我们的作者都是来自马来西亚,使用这样的在地元素,是希望写出来的文章多多少少能代表我们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想法和理念。我希望透过这样的方式来发声。”

国忠提到,以整体来看,全世界的中文内容,还是以中港台为主流,马来西亚的杂志较难冲出海外。所以《马可波罗》就是要从马来西亚人的视角,去书写外面的世界。“我们很少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声音,可以传达给外界。所以我们希望可以从马来西亚,或者东南亚的角度,去书写世界各地的旅游。”

《马可波罗》杂志封面与内文排版。(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从前远行如一场险峻的探险,出海的人将面临未知的距离、天气或疫病。然而时代过渡至今,我们已然发展出了安全、快速的交通工具与通讯方式,让我们能够安心出游。于是旅行成为了大众普遍的休闲选择,大家怀抱著不一样的目的出发,去追寻自己旅行的意义。

宏隆:旅行是为了填补空白

宏隆说他45岁以前的旅游,会希望自己在旅行中得到一些东西,“所以那时的我会拼命拍照、找资料,做很多功课。可是现在看来,这种旅游方式太过不放松了。”宏隆认为随著年纪增长,对旅游的需求与想像也会随之改变。对现在的他来说旅行,是为了填补自己某一部分的空白。

“旅行就像是你暂时脱离自己熟悉的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去。那里可以让你得到一些,你从前可能没办法满足到的部分。比如说视野、人际关系或者是感觉。这些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满足到的,你也许需要跳到另一个空间,才能够找到。”

萧宏隆。(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国忠:离开是为了回来

对国忠而言,旅行是带著各种目的的。可能是因为失恋,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中感觉茫然。但无论目的是什么,在得到不同的答案之后,我们离开是为了要回来。

“我有写过这样一句标语:‘旅行,是找一条回家的路。’我觉得在旅行中,你可能会得到一些答案,一些可以解答你人生疑问的一部分。当你旅行回来之后,它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教会你在熟悉的生活里面,应该如何自处,如何跟社会相处。”

梁国忠。(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疫情之下的《马可波罗》

然而面对全世界深受疫情所苦的这段时间,旅游业首当其冲。随著世界各地关闭国门与边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产业都面临停摆的局面,旅游杂志《马可波罗》的运作也因此受到影响。

“我们都差不多要倒闭了啦(笑)。因为疫情关系,现在也不能跨州(编按:采访当时仍属行管令期间)虽然有一部分经济领域正慢慢复苏,但还有很多小企业,和旅游媒体、旅行社还在等待复原。”国忠谈到目前所有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在努力生存或转型,而《马可波罗》也正好趁著这段时间,开拓他们的文创商品市场。

《马可波罗》的帆布袋。(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我们在MCO之前就一直想要推出我们的文创商品,但当时有其他计划正在进行,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个计划。直到现在旅游业比较安静的时候,我们也正好有了时间可以去思考如何推行我们的文创商品,透过它试著开拓一些新的管道。”

国忠希望透过推行文创商品,可以扩展《马可波罗》的触及层面。《马可波罗》能以纸本以外的形式接近读者,让它的品牌与价值得到更多的延伸。“我们把《马可波罗》的旅游内容转化成商品,是希望我们的内容不只是一次性而已,它可以重复使用,制造更多的价值,影响更多人。”

(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面对久久不降的确诊数字,要说没有一点低迷的情绪很难。但想到现在放弃,就等同于把之前累积的资源、人脉等等,多年来建立的都一并放弃,国忠和宏隆还是宁愿坚持下去,尽可能作出各种尝试与转变维持运作。

“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志业和事业。”

即便他们没能预料到一场大瘟疫的到来,也没想到它会给《马可波罗》带来这么大的挑战,但宏隆和国忠早早就理解,在马来西亚办纸本杂志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办纸本的难

宏隆:“很老实说,马来西亚书籍的销量可能还好,但杂志的销量是向来都不好的(笑)。”曾经担任《风采》、《家》、《美味风采》、《号外周报》等等多家杂志的采访主任、主编、总编辑或社长的宏隆,拥有长达18年的办杂志经验,他认为目前杂志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从前杂志充当的“休闲选项”现在已经被互联网取代。

他提到现在人们休闲的选项多了,不读杂志,也可以上网上看视频、看文章。再加上许多杂志在内容编排上也没有用心经营,自然会被取代。再加上逐年下降的阅读率,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让大众对阅读,对杂志的关注度大不如前。

“马来西亚的阅读率一开始本来就没有很高,除了八十、九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媒介没有那么多,所以那个时候的杂志销量是好的。进入2000年代之后,销量就慢慢跌。但就算是慢慢跌,只要你做的内容是好的,你还是可以做得下去。但是很可惜的是,大家都没有把重心放在杂志内容上。”

宏隆:“马来西亚杂志销量向来都不是很好。”(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同样先后参与《号外周报》、《光明日报》、《尚游》等等多家媒体的国忠认为,虽然马来西亚阅读风气向来不高,这个环境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但他们还是可以在现有的环境中,尝试找出突破。

“其实我们都知道环境是怎样,所以我们都只能在现有的环境中,尝试做出突破,制造出一个环境让更多人来了解我们,制造更多的阅读风气,所以我们才会有文创作品的出现。希望可以让文创作品接触到更多群众,继而认识到《马可波罗》这本杂志。”

流量之争,宏隆:先有内容再谈流量

随著时代更迭,媒体转型也势在必行。各种媒体平台百花齐放,数位流量之争也成为了部分媒体需要面对的擂台。他们选择把数位流量视作第一顺位,依靠流量转换成为运作资金与盈利,这是目前大部分媒体平台运作的模式之一,同时也是媒体面对的窘境。

当大家都选择冲流量,竞争也会随之变得激烈。所以为了吸取更多流量,他们必须大量生产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让他们难以兼顾每一篇内容的质量,大多只能以“猎奇”、“爆款”来快速吸引读者短期的注意力。

这样的局势让平台的流量和内容质量两者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创作者好像不得不在著两者之间作出取舍。但也不全然如此,宏隆认为流量与伴随而来的资金固然重要,是一个平台生存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便有了稳定的资金,也不见得就等于能创作出高水准的内容。

“我们也看过很多做媒体内容的,不管是纸本、网络、视频等等,他们的资金很丰厚,但是最后还是面临倒闭的情况。这些资金很足的媒体,他们内容的水准不稳,时好时坏,所以可以说内容好坏,跟资金也未必是那么直接的关系。”

“我觉得(内容与资金)是互相磨合的,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你依然有能力作出质量很好的一本杂志。等你吸引了一群稳固的读者群之后,你的资金方面就可能可以流通了。”

宏隆认为平台运作的优先顺序,不应该是流量-资金-内容,而是内容-流量-资金。应该要先兼顾好内容,确保内容品质,才能吸引到长期的读者群。等他们对你的杂志有了忠诚度之后,自然而然资金方面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马可波罗》除了纸本内容和文创商品之外,也有许多线下的内容,从出国拍摄旅游节目、论坛座谈会到出版旅游书籍等等。(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严格筛选刊登文章,国忠:我们要的不只是网络上的点赞

国忠也认为《马可波罗》要的不只是短暂的数位流量,他希望大家能够认识《马可波罗》。

“我们想要做的是一个品牌,而不是某个杂志突然爆红这样子。我反而是希望它可以是一份长远的事业,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去跟上,路途中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我们。这群人是支持我们的,不只是网络上的点赞。”

为了保证内容的水准与质量,国忠对于文章的把关也相当严格。刊登在《马可波罗》中的文章,除了一部分由身为编辑的国忠书写,一些是向特约作者邀稿,其余的则是接受读者投稿。

“我们有个网站叫做《流浪者》,是一个旅游论坛的形式。我们会希望网友可以用投稿的方式,先投稿到《流浪者》。然后我们再做筛选,找出合适我们的内容。我们就是希望可以从网络上,把内容带回到纸本。”

国忠:“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品牌,一个长远的事业。”(照片来源:创媒体提供)

坚持纸本

他们希望刊登在纸本上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不只是因为他们在乎《马可波罗》的内容品质,更是一份他们对纸本怀抱著不可取代的情怀。在这个数位时代,《马可波罗》纵使面对众多挑战,在各种为了开源节流而作出的转型与尝试中,没有任何一个是放弃纸本的经营。到底两位为什么要如此坚持纸本呢?

宏隆:“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老一辈的人(笑),换句话说就是比较传统啦,我们还是比较喜欢纸的感觉。纸本对我来说是电子永远都没办法取代的。它的排版、它的设计,当你一页页翻开它的时候,是赏心悦目,是舒服的,是电子没办法取代的。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做纸本。”

国忠:“对我来说,你在网络上看文章,跟你在纸本上看文章,感觉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在手机上滑社交媒体,你的注意力跟你的集中力可能只能维持两分钟、三分钟,你看纸本可能没有什么干扰,你可以更专注一点。我们做纸本其中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可以把大家的专注力和阅读时间拉长。”

在宏隆与国忠还有一众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马可波罗》创刊至今已有9期刊物。国忠表示即便《马可波罗》的流量无法与网红的数位流量相比,但《马可波罗》正以自己的步伐,一点一点地做好自己的内容。宏隆则表示他们很幸运,遇到懂得珍惜《马可波罗》的合作对象。

“我们的定位也比较清楚,大部分像是观光局、商家,在跟我们合作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们是慢工出细活的。他们知道我们注重的是品质和内容。他们会更注重内容,所以才会来找上我们。”

宏隆谈到以创办人的身份去看待《马可波罗》,他希望这一份杂志可以更多元,也许可能更“商业”一些,让他们能在内容质量稳固的前提下,赚取更多的经费。日后《马可波罗》可能会继续朝杂志、文创商品、出版书籍、录制节目等等多元范畴进行,让《马可波罗》不只局限于一本纸本杂志。

也许如国忠提到的,《马可波罗》也会在这样的进行中,变成不只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态度,“我们希望大家提到《马可波罗》都会联想到,‘是在做很有品质的内容。’”

【杂志情怀】系列报道: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彭美君

自由撰稿人,信仰文字与音乐的力量,想探听并书写有温度的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