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以柔克刚

穷人患癌,痛不欲生

很多人觉得,“癌症”可能是一个遥远的词。但随年纪渐长,亲友患癌的消息充斥在我们周围,癌症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我一个同乡颈部长了个肿块,他一开始不以为然,以为只是俗称“猪头皮”的流行性腮腺炎,等一星期左右就会消肿痊愈。殊不知情况恶化,脖子的肿块肿得像颗高尔夫球。由于事态严重,街坊见到他时都吓一跳,他不得不择日到中央医院看诊。抽取样本化验后见了医生,医生和几个实习医生讨论病情,这名同乡不谙国语和英语,隐约听到cancer这个字。

肿瘤是令许多人闻之色变的字眼,当这词从医生口中说出来尤其可怕。但是这同乡对这个可能性表现得云淡风轻,还表示万一真的患癌,还是得继续工作赚钱,直到断气为止。他的心态看似消极,实则他认定穷人遇上癌症唯有死路一条。

同乡等了几天再到医院领报告,这回是个印度大夫,他翻着报告表情凝重并用马来语问:

“你知道那个打羽毛球的明星吗?跟林丹打球打那个拿督。”

“知道,他是李宗伟。”

“你这个病就是他得的那个。”

全国人都知道李宗伟患的是何种病症,可惜同乡不常留意新闻。医生看病人表情没有波澜,于是掏出手机打开谷歌翻译,手机AI用硬邦邦的语调,念出“鼻咽癌”三个字。

李宗伟曾患上鼻咽癌,最终抗癌成功。(图片来源:李宗伟脸书)

他领了报告,把事情转告朋友时,几乎每个人听到“李宗伟”三个字,就马上联想到癌症。虽说鼻咽癌不是什么绝症,但是癌症两个字也足以令人闻风丧胆,想到患癌后随之而来无止境的治疗和未知的效果,难免为这个收入不多、手头拮据的朋友感到难过。

我得知情况后马上查询了鼻咽癌的一些资料,看了症状和可能的诱因后,马上想通了他为何生病。爱吃腌制食物又爱抽烟,那么多年来不遗余力滋养癌细胞却不自知。我在搜索病症相关消息时,无意间看到李宗伟妻子黄妙珠受访的影片,为妻者哽咽描述丈夫的治疗过程,前后共做了33次电疗,严重时喉咙也全溃烂,连进食也要喷麻醉药。

我为这个现实感到揪心,但同乡又娓娓道来另一个案例。他说村里曾经有个老奶奶患癌,孩子到处借钱为老人家治病,折腾了很多钱,老奶奶还是去世了,给儿女留下一屁股债和生活上的一堆“苏州屎”(即烂摊子)。同乡细数好几个因病致穷的案例,强调自己本身就经济拮据,加上烂命一条,没必要“花冤枉钱”来化疗,反正治疗也未必能痊愈,倒不如顺应天命等死。

民间有句俗语:有什么都好千万别有病,没什么都好千万别没钱。这话说得直接又残忍,一旦有病和没钱同时发生,现实的残酷远超过想象。

政府医院的医护非常友善,见他不谙国文英文干脆用案例和谷歌翻译传达,看他意志消沈也一直劝他不要放弃治疗。说的也是,他去了医院两趟,每次只需要付5令吉的注册费,看诊费分毫不收。只是从家里前往医院的路途遥远,每次骑摩托车来回就要90分钟,加上等候耗时,每次要特地请假看诊。他每次在医院大厅等候都坐立难安,不是担心病情,而是心心念念请假少了一天的工资。

事实上,穷人得了癌症并非“只能等死”,政府医院的津贴非常便宜,只是等候时间太长,这对手停口停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却是大大不便。家乡就有不少人因为就医过程繁冗,渐渐的就没有按时治疗。这名同乡友人经过医护辅导和朋友规劝后,决定治疗癌症,虽然目前还不清楚他能坚持多久,但至少尝试才有希望。

这件事情也敲响了健康警钟,就算感染和癌症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确诊后并不会“一击毙命”,但病毒病菌悄悄潜伏在我们的体内,伺机发难,发现时已经让人心力交瘁。日常照顾好自身健康,时刻警惕身体的任何不适和警讯,才能防微杜渐。

延伸阅读:张以柔专栏《以柔克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以柔

成长于新村小地方,毕业于帝都大城市。电视新闻人,随性阅读人,热衷观察各色人物与生态。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