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平凡人生

社区安稳非零和游戏——谈马来西亚难民潮现象

刚刚过去的农曆新年,与马六甲的记者朋友聚餐,谈起市郊有一处罗兴亚人的聚落,“住着一些老弱残兵”,朋友形容。她口中的这老弱残兵,失去基本的维生能力,只能够到一些荒废的房子偷电线换钱。

就是小偷,也只能算是可怜的小偷。

对于罗兴亚人而言,前方只有两条路:回到自己的国家,或是在难合国难民署的安排之下,重新安置于西方国家,如加拿大、澳洲,这些都是难民的天堂。就缅甸恶劣的政治情况,回去等于死路一条;如果能重新安置于西方国家,成为当地的公民,这无非是鲤鱼跃龙门,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运气。

然而,大部份的罗兴亚人却滞留在马来西亚,一年又一年地等着联合国难民署的消息。滞留在马来西亚,属于“吃不饱、饿不死”的情况。无论有没有联合国难民署发出的难民证,罗兴亚人都不能够在马来西亚合法工作。

与此同时,他的孩子也没有上学的权力,只能仰赖非政府组织开办的课程,学习基本的知识。一个问题是,就算是颠沛流离,也没有办法阻挡罗兴亚人结婚、生子的生涯规划。

当你了解一名罗兴亚人的遭遇,就不会就去大声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来马来西亚”。(图片来源:Pixabay)

截至2023年1月,滞留在马来西亚,登记在联合国难民署名下的罗兴亚人,共有10万6500人,这还不包括许多尚未获得难民卡的罗兴亚人。如果能够进一步求证这当中有多人出生在马来西亚,则能够更加凸显这一方面的问题。

长时间在马来西亚逗留,他们聚集在某一处,形成了自己的聚落,开起小吃店、杂货舖,卖起族人最喜爱的槟榔。他们甚至设立自己的祷告室,作为宗教用途。不能考驾照,他们就非法驾驶,来去自如。

真的要找出罗兴亚人在半岛知名的聚集点,雪兰莪、槟城就有好几个。小型社区的形成,展现了他们的活力,但是并不受本地人待见。坦白说,无论是同情、憎恶,大部份的马来西亚人都不希望所住的地方出现一个难民社区,治安当然是这方面的最大考量。

这或许可以解释,我国不同种族,不约而同对罗兴亚人皆有一定程度的排挤。相当诧异的是,同样信仰伊斯兰的马来同胞,在这些年的态度改变。

犹记得在2015年,罗兴亚难民潮成为重大国际新闻时,普遍上穆斯林是对他们寄于同情的,伊斯兰党甚至在吉隆坡为他办了一场街头抗议,控叙缅甸政府的暴行。一些人士甚至把罗兴亚人的课题解读为宗教冲突,一度使得佛教徒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2015年5月,被困海上的罗兴亚船民坐在一艘遭到遗弃的人口走私船上,在安达曼海域漂泊。(图片来源:联合国难民署)

而近年来,我们在社交媒体所看的,马来社群对罗兴亚人的排斥与日俱增,这当中的原因也许一言难尽,各方都有责任,只不过,当最初的被赋予的那一点同情之心也被消耗殆尽,可想像滞留的罗兴亚人,未来所面对的生活窘境将更大。

近日脸书广传几则视频,槟城一名巫裔社区领袖“突击”罗兴亚人的社区,对他们进行百般责难。面对镜头,当中有一个疾言厉色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来马来西亚?”被问者唯唯诺诺,不懂得如何回答。

根据我一名生活在加拿大的罗兴亚朋友转述,他于20岁那年为了躲避缅军的追杀,渡过缅孟边境的纳夫河(Naf River)到达孟加拉。虽为伊斯兰国家,但是孟加拉对罗兴亚难民没有表现得比缅甸更好,而是把他们关到环境更为恶劣的难民营。

我的朋友幸运地躲过被拘留的命运,身无分文的他在孟加拉流浪8个月,谈到这一段他激动地说:“我不能告诉你我经历了什么,我不能再谈这一段!”可以想像这一段的苦难经历是他心裡难以磨灭的烙印。

后来,他成功从家人手托来款项,撘上难民船,随着印度洋的洋流漂流而下,不可能停驻缅甸,唯有到泰国,这本也是他“见步行步”的目的地。后来又被告知马来西亚的谋生条件比泰国来得好,又搭上人蛇集团的车辆,塞在车后厢,行驶了将近一个星期到达吉兰丹,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不少同行的伙伴活活闷死了。

华人应该对此身有同感,先辈为什么来到这裡?投奔怒海,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微弱的无主孤魂,被命运的海浪无情地席捲拍送。

确实,难民社区所引发的治安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罗兴亚人在这里住了十年、廿年,乖乖地什么都不干,像植物一样能够天生天长,这好似不太可能。

解决他们的问题有多方面,包括联和国难民署能否加快重置计划、申请过程透明化、如何解决罗兴亚人的温饱和教育问题,乃至加强边防杜绝偷渡客,都是值得朝野一同探讨的。

国人的简单想法也许是:如果给予偷渡的难民太多优待,只会吸引更多人来,为此要展现自己的义愤填膺、憎恶和不屑。

然而,一个社区的安稳,并非是零和游戏,对于境内挥之不去的罗兴亚人,如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没有被照顾和满足,也许所带来的社会威胁会更大,而且危机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伺机而动。

你也可以看:

延伸阅读:沈明信专栏《平凡人生》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沈明信

文字工作者,历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行文于世的最大企图,是从人生的日常,发掘、书写人世的平凡之美。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