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弹无虚发

玛丽娜:From Hero To Zero

作为政治强人的孩子,玛丽娜确实是感到委屈的。她不时抱怨别人总认为她需要为父亲的作为负责,成了替代批评的对象(target of surrogate criticism),也曾在和邱英武的访谈中提及自己必须提醒别人,她父亲出任首相之时,她已经24岁,意思是一直强调她是首相的女儿对她不公平。

或许如此,但玛丽娜忘了如果她父亲不是马哈迪,就不会享有今天这个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她在24岁以前,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换言之,她必须承认自己当下所享有的影响力,和她父亲曾经拥有的政治权力密切相关。正如她的三个弟弟之所以能够挤上马来西亚富豪的排行榜,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大权在握24年。

承认自己优越和尊贵的背景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虚伪的是明明享尽丰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本,却要故意显得自己出身平凡,和别人一样辛苦打拼才取得当下的成就。

我在大约十年前就曾在《当今大马》的英文版写过:如果玛丽娜和她弟弟们的父亲不是马哈迪,而是Muthu、Ah Beng、Ali或David,他们的人生肯定要改写。这和林熙隆的父亲若非马华公会前总会长林良实而另有他人,恐怕就不会在二十几岁之时,有能力集资亿万收购上市公司是一样的道理。

玛丽娜(左)与父亲马哈迪(右)。(图片来源:玛丽娜脸书)

近日,玛丽娜因为在其新书《苹果与树》以及专栏文章中,指责1979年之时,时任内阁部长加沙里莎菲益(已于2010年去世)恫言射杀越南难民,之后被指正发表这番震撼全球的言论的人是当时的副首相,也就是她父亲马哈迪。对于某些细节,玛丽娜或许记忆有误,例如她在书中误称加沙里为外交部长,其实后者当时是内政部长;马哈迪于1981年出任首相以后,为防在党内基层实力较为雄厚的加沙里主掌内政得以坐大,才将之调任充门面而无实权的外交部长。

我个人也曾以为马哈迪在发表“见到就扫射”言论之时是副首相兼任内政部长,其实他当时兼任贸工部长;我以为是马哈迪亲自发文告澄清他说的是shoo(驱赶)不是shoot(扫射),直到日前最先报导这则新闻的前马新社记者Rajan Moses接受媒体访问重述历史之时,才知道事后替马哈迪解释的是加沙里。

无论如何,这番言论引起强烈反弹之时,全球各家媒体都突出马哈迪的副首相身份,时年22岁的玛丽娜不可能不清楚。比较可能的是她刻意在字里行间透露半真半假的内容,混淆读者。正如我之前所言,她的新书本就带有为父亲粉饰的目的。

玛丽娜之后所谓的“道歉”语焉不详,既不提马哈迪,也没有向加沙里后人道歉,被网民视为缺乏诚意,群起而攻之。我仔细阅读《当今大马》的相关报导和文章,坦白说,网民的愤怒,以及遣词用字之强烈甚至恶毒,让我背脊发凉。然细想之下,这种充满戾气(toxic)的网络环境其实始于过去几年,希盟领袖和网络兵团为了推翻纳吉政权而营造出来的生态,其中包括人身攻击和假新闻,像是丘光耀屡次嘲笑罗斯玛的身材,诬蔑外劳投票,马哈迪宣称高达70万的外国人(其实指的是中国人)可以拿到马来西亚公民权和投票权等。

2020年2月底,希盟政府被刚愎自用的马哈迪整垮以后,老人家毫无悔意,玛丽娜还试图将父亲塑造成“政变”的受害者,惹来一名《当今大马》的记者痛斥。而当初信誓旦旦可以制衡马哈迪的希盟领袖和社运分子,包括安美嘉在内,非但没有歉意,还摆出大家都是受害者的姿态,丝毫没有反省误信马哈迪并误导民众的意思。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当初被引导“马哈迪可信”的网民和选民变得狂怒、怀疑和犬儒的主因,也是他们对玛丽娜的伪善行为忍无可忍的关键。英谚有云:The chickens have come home to roost,即害人害己。

例如一个署名Greg Lopez的网民如此表示:“好人不一定有智慧,他们的眼睛可以被友情所遮蔽,正如许多公民社会人士在过去享受着因为与玛丽娜亲近所得到的好处。我们的(精英)公民社会经政权收编,已然妥协。他们不敢出手强力批判,为的是可以’受邀入座‘(to be in at the table)。他们把政权合法化,而他们的批评也是在政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因此没有带来真正的改变。“

当然,Lopez的看法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不能否认他所观察到的确实是一部分的真相。当初相信希盟领袖和舆论先锋的网民和选民,很多此刻只希望他们能够放下身段,踏实做事,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不要为了胜选或推翻政敌而夸大造假。不处理这一块,网络上的狂怒,怀疑和犬儒将延续下去。

也有人认为要求玛丽娜批评其父亲的政策失误过于苛求,毕竟血浓于水。若然如此,当初纳吉被一马弊案和罗斯玛的嚣张行径搞得焦头烂额之时,希盟的支持者为什么对他的弟弟们发表文告,试图与长兄夫妇切割而拍手叫好呢?

玛丽娜是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是一个现象。过去30年,她固然在捍卫性别弱势群体的权益方面有一定贡献,但也同时凭借父亲的权势取得社会优势,进而笼络众多社运分子,包括净选盟的前主席安美嘉和玛丽亚陈在内。许多社会精英也乐意和玛丽娜这样有权势的政治家族过从甚密,渴望”受邀入座“,这是全球普遍的现象,非马来西亚独有。

净选盟2.0主席——玛丽亚陈。(图片来源:脸书)
净选盟领袖安美嘉。(图片来源:Malaysiakini)

但玛丽娜如果要评论政治,就不能不碰触她父亲给国家留下的种种负面影响;既想当舆论领袖,又想替父亲粉饰,还要强调本身”自力更生“,最终只会让自己出丑。这次她踢到铁板,充分说明她的家族如何在短短数年间从英雄变狗熊(from hero to zero);尽管依旧会有社会精英为了”受邀入座“而替她缓颊,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训。

延伸阅读:唐南发专栏《弹无虚发》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3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唐南发

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