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无终点站

表演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疫情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转型挑战。全球表演艺术圈内业界人士也无可避免的开始担忧并且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在哪里。自新冠疫情爆发,大大小小的表演艺术团体无一幸免,不但演出巡回完全暂停,甚至创作排练也受阻。各地表演艺术场馆关闭,进入无止尽的冬眠期。

虽然有些地区因为疫情稳定下来之后经历场馆短暂重开,但是疫情反复重来的现象迫使再度进入关闭,并且策划准备工作也节节受制。

表演艺术工作者是手停口停的行业,站在台前的表演者、后台的技术支援、幕后的行政工作,一环扣一环,如今全都集体失业。纵观各大先进国政府开始发放补助,但是仍属杯水车薪;更遑论一些没有受到政府关注的国家,表演艺术环境生态的打击之大,无以想象。

摄于广州歌剧院,空荡荡的场馆。(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当然,在群众聚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各行各业也开始转战网络平台。虽然表演艺术网上直播已非新鲜事,早在2006年Metropolitan Opera尝试将歌剧现场直播,至2009年英国National Theatre的“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开始长期将戏剧演出以电影院的专业水平直播;毕竟这些都是国家级世界级场馆,投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促成如此高水平直播的可能性。一般表演艺术团体拥有的资源也只能做演出记录的录像,拍摄角度单一,画面素质并未达到电影院播放水平。

如今疫情加速了网络空间的崛起,虽然打开了坐在家中、隔着屏幕、戴上耳机享受一场演出的可能性,但是整个行业面对的反而是隔行挑战。

摄于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流动交响乐团’与户外观众互动演出。(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面对一些本来就属于透过屏幕享受的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等,表演艺术如何突破重围?表演艺术本身的精髓就是无可取代的现场感,如果因此变成摄影剪辑的艺术形态,倒是无法和电影电视抗衡了。

对比坐在家中看电影和到电影院看电影,坐在家中以自家的音响设备听音乐和到现场听音乐会的差别,欠缺的群众感和仪式感也是“现场”的重要性。

那么,表演艺术被屏幕限制之下,我们还需要表演艺术吗?

过去十几二十年,科技和艺术相互结合的研发和对话已经持续在进行,实境体验、3D 剧场等形式也断断续续在实验中。目前因应疫情把科技和艺术的对话推入绝境,到底我们还能走多远?

在眼下难以预料,但是也许不久的未来,远程感应这种突破时间空间的互动方式更为普及化,衍生创新的呈现方式并非不可能的事。

当将表演艺术与科技结合,表演艺术何去何从?(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一直以来表演艺术是一个自成一格的小社会,最核心的显然是艺术家的创意、表演者的技巧、台前幕后各个专业的同心协力;呈现作品需仰赖社会发展、政治局势、公共补助、企业赞助、私人捐赠等大量各方资源;还要经历票房验证、观众互动、职业评论等。

未来似一团迷雾,有提倡表演艺术无需剧场,可以在任何空间发生的团体,也有群众担心表演艺术犹如纸板报业逐渐衰退,甚至面临消失的威胁。

虽然预测在疫情受控制、逐渐平息之后,拥有线上与现场的“双线剧场”或许脱颖而出成为最佳选项,但是投入更多资源去实验、去实践,购买器材、培养专才也都是当务之急。

在艺术文化管理行业,学习并且运用危机策略并不陌生,我们不但求存求活,同时求变求新。当前最具鼓励性的想法,也许就是秉承“有危才有机”的心态,持续航行。

必须谨记,表演艺术行业一直在坚守人与人在真实的世界面对面沟通的最后一条防线。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鱼简

大马当代创意艺术制作人。创办Toccata Studio,提倡当代创意艺术,推广原创作品,目前为亚洲制作人平台的委员会成员。2019年获澳洲国家艺术委员会挑选为艺术领导力项目国际成员。

我有话说
1 条评论
  1. 我是幕后艺术工作者-
    肚皮舞舞衣设计
    Event organiser
    Studio经营者
    我苦撑了10个月,未来的日子,不见曙光,现做护士制服以图温饱和养着门店。
    Eunice Dance Academy
    Eunice Belly Costume Design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