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谈礼貌

最近一位家长跟我提起一位国中的学生在学校跟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说:“Hi! Cikgu, good afternoon”,老师的回应是:“Apa hi hi hi itu? Saya bukan kawan kamu”。

家长问我,这老师为什么这样回应?学生这样跟老师打招呼有问题吗?

后来我们稍微谈了一下,她再问:“会不会是‘Hi’这个字眼不适合用在长辈和小辈之间?”

我想这可能就是答案。

(图片来源:unsplash)

对我来说,我会要求那些我带着活动的中学生在待人处事方面进退有序,但如果他们看到我跟我说:“Hi!慧珊老师午安!”,我是OK的,我不会觉得Hi这个字眼有什么冒犯之处,然而对马来社群来说,长幼有序的概念在礼貌的表现上可能有着更严格的标准。

相对来说,华人家庭在教导孩子如何跟人打招呼部分没那么讲究,有些家庭甚至也没什么教,让孩子自己跟着环境学,最后孩子学的打招呼方式自然跟自己的家长一样了。

一次我到国中去找老师谈事,我们在课室谈着的当儿,有个女学生站在课室门口喊老师:“Cikgu! Mana Lee Min Kuan?”

老师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她,而是要她走到自己跟前,说:“下次要跟老师说话,应该先说:‘Selamat sejahtera cikgu!’,然后才把你想跟老师说的话说出。”之后还跟女学生练习了两次,才告诉她Lee Min Kuan在哪里。

我的国中老师朋友也跟我提起,在国中,相对来说华裔学生在应对方式上需要学习的很多。我想就算家里很注重礼貌,但对Hi这样的字眼不在意,孩子也可能在学校碰钉子,这也就是学生们自己要学习的部分了。

我常想,我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对人的应对模式,会不会是受到网络留言模式影响?

(图片来源:pixabay)

这让我联想起,我好几个在公司任职需要面试公司职员的朋友,他们异口同声说起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面试的时候,常常在应对上出现不得体的问题,有些甚至在联系要来面试的时候就看出问题。

前广播人、现任导演张吉安先生也在他的面书提过几次类似的事情,有大学生要求访问时有不得体的表现,如:一开口完全没有介绍自己是谁,来自哪间大学,而是直接问他什么时候有空,因为“我们要采访你”。有些学生联系他的时候,也没有问他那个日期是否可以采访他,直接就告诉他,他们什么时候来采访。

有位朋友说,现在大学生面试情况真的林林总总,都还没开始面谈,他就先跟你说:“你们公司是工作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吗?如果你们公司星期六要上班,我是不能的。”另一个应征者是妈妈打电话来问工的,然后到时是妈妈送他来,他要进去时,朋友的秘书要妈妈在外面等,妈妈问:“我能一起进去吗?”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从国中生谈到大学生,也在想当中到底哪里出问题。我不是社会学家,也没研究这三十年来社会变迁,大家庭变小家庭对育儿的影响等等,但在我那个年代,我们的婆婆,爸爸和妈妈念我们的都是:要如何称呼人,要如何把事情做对,要把事情做好,要厚道对人等等等,很多很多教条,念久了就变成我们做人的基本态度。至于成绩部分,他们都只会说:你们要尽力,当学生的责任就是把书读好。就这样,没了。

回想现在双薪家庭的关系,父母对孩子待人处事方面没能有那么多时间念,一有时间念孩子的时候,总是:洗澡了吗?吃饭了吗?今天学校发生什么事情吗?数学为什么只有八十五分,那十五分是因为你太饿吃掉了吗?马来文只有七十分,要不要补习?补习老师说你没用心,发生什么事情?

万事都有理由,我看到的只是现象,源头大概要学者来做长期的研究了。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