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陈耀威——老建筑的医者

2021年11月28日,有“槟城土地公”之称的文史建筑研究工作者陈耀威不幸患癌去世,终年61岁。陈耀威生前勤于田野调查,足迹遍布槟城及马来西亚各州,乃至东南亚各国的大街小巷,甚至为了抢救岌岌可危的老建筑物,不惜得罪权贵,可谓不亢不卑,深受各界敬重。《访问》原本有意专访陈耀威,无奈为时已晚,确实遗憾不已。陈耀威生前最后一次接受访问,是由《普门》杂志进行,透过访者苏润云细腻入微的观察,温暖笔触,把他生前对古迹保护的专注、用心,一丝不苟的坚持勾勒了出来,算是为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做了一个总结。感谢《普门》杂志允许《访问》转载这篇访问,作为本网站对陈耀威先生表达的敬意,从而让不认识他的读者好好认识这位传奇人物。

华人的老建筑展现了先辈的智慧,当中蕴含了天地和谐、人我伦理,还有值得代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陈耀威有一个绰号,叫“槟城土地公”。他勤于田野调查,足迹踏遍槟城、马来西亚各州属,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大街小巷、古迹区与坟场,守护着乡土,守护着文化,也守护着岌岌可危的老建筑。

在他的随身包包里,总带着一部相机和量尺。每到一处做田野调查,他总能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隐藏在闹市或乡野里的老建筑,用相机,或手绘详细记录老建筑的风格、空间、构造和材料等。

只需通过建筑外观,他就能轻易推断老建筑的身世、建筑的籍贯风格、以及建筑年份等等。话匣子一打开,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讲古师,对着围观的人群侃侃而谈。一经他生动的解说,历史就这样活过来了,再也不死板枯燥。

又累又复杂的修复工作

陈耀威从事文化资产保存的工作,已经长达24年。他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成员、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局注册文化遗产保存师、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兼任老师,同时也主持着自己的文史建筑研究室,从事文化建筑的设计,与华人文史的研究工作。

1997年,陈耀威、朱自强和黄木锦,创立名为“南洋民间文化”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古迹保存运动,社区文化推广。此外,陈耀威也曾经活跃于其他推动古迹保存运动的非政府组织,如:北马建筑师公会古迹常务委员会,乔治市文化遗产行动小组,与槟城爱护古迹小组。

老建筑修复工作得飞檐走壁,不惧怕站在高处作业。(图片来源:普门杂志

由他主持修复工程的老建筑,计有槟城潮州会馆韩江家庙、潮州会馆办公楼、本头公巷福德正神庙、大伯公街海珠屿大伯公庙、清和社等二十多间店屋。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也转化成一本本的著作,有《槟城龙山堂邱公司历史与建筑》、《甲必丹郑景贵的慎之家塾与海记栈》、《掰逆摄影》、《文思古建工程作品集》、《槟榔屿本头公巷福德正神庙》、《Penang Shop House- A Handbook of Features and Materials》等。

陈耀威早年负笈台湾成功大学,攻读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台湾从事建筑设计多年。当时,他看到自己的启蒙老师──中国建筑专家李乾朗教授投入在古迹保存工作,只觉得古迹修复工作实在太累、太复杂。

当时,他心里默默想着:“我不太想做古迹保存的工作。”没有想到,越是要避开的,越是找上门来。

1996年杪,陈耀威回马发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我国的华人建筑物。当时,他发现有许多传统建筑不当改建,把传统建筑,改为现代的样式。许多传统建筑物的屋顶梁架被拆除,改建成水泥屋顶或建筑错误改造,结果使老建筑失去建筑文化等意义价值。

当时,在奔走呼吁保存华人传统之下,适逢槟城天公坛正计划修复工程,陈耀威与黄木锦向业主广福宫天公坛提出正确的修复建议。于是,陈耀威被委任为修复顾问,为此开展了文化遗产保存的生涯。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4 / 5. 评分人数: 2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苏润云

《普门》杂志特约写作人。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